八不说
已如前述,中观派的“万法皆空”说的理论基础是相对主义。他们注意到了相对性这一宇宙的普遍法则。在他们看......
以叶刎颈
龙猛(Nāgārjuna,约2世纪)又译“龙树”、“龙胜”是印度大乘佛教中观派创始人,理论家,佛教史上举足轻重的......
法身偈
近年来,考古发掘发现了不少古梵文“法身偈”,亦称“法陀罗尼”。所谓“法陀罗尼”即对所闻佛法坚持不忘。它......
曼荼罗
在我国新疆和田地区,曾发现过一部伊朗语族的《罗摩衍那》残卷,有一段提到了“曼荼罗”: 到了结婚年龄,罗摩......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印度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佛教进行的。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Sākya-Muni,约前565年—前486年,姓......
法显在印度
法显与玄奘、义净一样,在中印关系史上起过重要作用,被誉为印中友谊的象征之一,也是印度家喻户晓的人物之一,......
玄奘在印度
玄奘是中国唐代的一位著名高僧,正值戒日王执政时期他出访了印度,在当地访问、考察和学习多年。回国时带回许......
金七十论
《金七十论》(Suvar a-saptati-āstra)是印度古代哲学数论(音译“僧伽”或“僧法”)派的主要经典,原名《数......
瑜伽派
“瑜伽”是梵文yoga的音译。它的愿意为“用轭连接”(汤用彤先生译为“服牛驾马”),后引申为:联结、联系、结......
声常不逝
“声常不逝”是印度“声常论”的主张。这种主张与我们日常生活经验是对立的,然而,主张声常论者却有他们独到......
杀即非杀
在印度哲学中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戒杀和杀。前者以佛教和耆那教的主张最为重要;后者以《薄伽梵歌》和......
宗教无神论
一般说来,宗教属于有神论,在我国理论界的主流层面更是否认宗教里有无神论的存在。然而在研究了印度哲学史之......
因明
因明由唐代佛教大师、翻译家玄奘从印度介绍到我国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在中国并没有得以广泛流......
正理论
印度最早认真研究我们称之为日常生活中的知识问题并发现因明的应是顺世论。因为它的经典没能得以流传,故其......
因三相
古因明把因支正确与否归纳为9种因素,旧称“九句因”。这九句因反过来又成了检查因支在形式上正与不正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