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外强中干”的日元

2023-04-12 可可诗词网-遗憾教训阅读材料 https://www.kekeshici.com

        在日本,因企业规模不同,平均每个工作人员创造的价值大小也不同,大企业和小企业的生产率差距为六比一。昭和30年代(1955—1964年)后半期开始出现的因生产率差距而引起通货膨胀的因素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消费价格上涨率高和批发价格相对稳定这种两种价格分离的现象也继续存在。而且,在日本的经济社会实现完全就业和国外通货膨胀发展的背景下,消费物价(虽然上升率有相当大的差异)也都加速了上涨的势头。
        在日常生活中同国民生活有最密切关系的消费物价,昭和40年度(1965年)到43年度(1968年度)年平均上涨4.6%,昭和44年度(1969年度)上涨6.4%,45年度(1970年度)上涨7.3%,上涨趋势明显加强。在昭和45年(1970年)举行国际博览会的时期,虽然有因干旱蔬菜价格上涨这种特殊原因,但根本原因是,在长期持续的景气下碰上了完全就业这个障碍。在劳动力紧张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流通和服务行业、农业等生产率的上升无论如何也赶不上一年增加16—17%的工资上升幅度。在这些生产率低的领域,人事费用增加。不可避免地会反过来助长价格上涨。而且,同昭和30年代(1955—1974年)后半期不同的一点是它表现在大企业生产的工业产品中也以人事费上涨为理由,价格不断上涨。针对这种消费物价加速上涨的趋势,工人发挥了工会组织作用争得了远远超过消费物价上涨幅度的实际工资,但是,这却给那些已经退休养老的老人带来了对未来生活的不安。
        另一方面,批发物价(综合)于昭和40年度(1965年度)至43年度(1968年度)年平均上涨了1.6%,到了昭和44年(1969年)又猛涨了4.3%(1970年为2.3%)。上涨速度加快了。这一方面是因为受工资上涨和垄断化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因为海外经济出现了通货膨胀的倾向,进口原料价格上涨。原料上涨,商品售价也随之上涨。出口价格的上涨又对国内批发物价上涨增大了压力。
        这样,日本的物上涨率在进入昭和40年代(1965—1974年)以后,总的来说是上升的,消费物价的上涨速度在世界先进国家中是最高的,而批发物价的上升率在先进国家中是最稳定的,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鲜明的对照被称为“日元的外强中干”。也就是说,日元这种货币的价值对国内的国民生活来说,简单是同消费物价的上涨成正比例地下降;但对外来说,它意味着一美元兑360日元的汇率已变得相当便宜。当天,以重工业为中心组成的日本的国际竞争力,由于有比各国优秀的重工业生产率的显著上升和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使过去的面目焕然一新,而且,国际收支盈余的基调已固定下来,早晚会被迫走上通过日元升值而改变汇率的道路。
        总之,昭和40年代(1965—1974年)中期日元的弱点是外强中干,遗憾的是由于没有下决心采取日元升值的办法加以解决,在国内外引起的风波便越来越大,如日美贸易摩擦等等。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