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记叙文的构思及结构

        [知识要点]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是“记叙文的构思”,专项训练是“安排好结构”,作文训练是写一篇通讯报道。
        记叙文的构思
        构思,是作文过程中进行的思维活动。广义的构思包括确定主题,选择材料,安排组织材料;狭义的构思,一般指材料的组织安排。
        材料的安排,有大的安排和小的安排。大的安排是全篇文章的安排,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排列组织,用什么线索把材料串联起来;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从什么角度来写,采用什么人称来叙述;哪些用正面描写,哪些用侧面描写;等等。
        小的安排,思考怎样分段,开头结尾如何安排,中间主体部分如何展开,怎样开合及抑扬、疏密、波澜,等等。
        构思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其间,联想和想像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通过联想和想像,才能把有关材料,编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线索
        线索是指贯穿全文思路和材料序列的脉络。好的文章,作者思路的序列和材料的序列总是统一的。线索实际上是把文章各部分贯串起来的东西,是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起串联作用的东西。要把各部分贯串起来,当然要先安排好各部分先后次序。先考虑好从哪里写起,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同时考虑前面写的内容与后面写的内容用什么东西把它们串联起来。线索犹如缝制衣服的线。做衣服,要先裁剪好料子,然后用线把各块料子缝制起来。没有线,缝不成衣服。写记叙文,如果缺乏线索,即使材料再精彩,也不过是断线的珠珍,不能成为一篇好文章。
        线索安排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思路随时随地而展开,材料随时随地而串联。具体运用,大致有四种情况:1.以时日为线索,文中多处明显交代时日变化;2.以地域为线索,文中多处明显交代地域的变化;3.以事情随时间推移而发展的过程为线索,这实际上是以中心事件为线索;4.以人物随时间变化而变换活动地点、场所为记叙线索。第一二种情况常用于记游览、记活动的记叙文,第三种情况多用于记事的记叙文,第四种多用于记人的记叙文。
        二是以事物内在联系为线索,把错落零乱的材料连缀成篇。以“物”为线索,常用于托物寄意言志的散文,或者时间跨度大的记事写人的记叙文。以“物”为线索的“物”,一般应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这个“物”,应与所写的事件、人物有密切的关系,能够有机地把人和事串联起来;第二,这个“物”,应与人物的思想感情或主题有内在联系。运用以物为线索时,要注意交代清楚“物”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关系,也就是“物”出现的时间、地点、作用等。
        三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为脉络,通过联想,把材料联结起来。
        从作为线索的“东西”的来源看,前两类着重从材料序列中选取并让它多处出现起串联作用,而第三类,着重从思路序列中选取并让它多处出现以显示脉络。
        双线索实际上是以上几类线索几种情况的综合运用。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是时间线索和空间线索的综合运用,《荔枝蜜》、《井冈翠竹》是以物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的综合运用。
        开头结尾
        古人论文,有“凤头、豹尾”的说法。文章的开头,要像小而美的“凤头”一样,做到简练,引人入胜,有居高临下之势;结尾要像雄健有力的“豹尾”一样短促而有力度,使读者回味无穷。
        开头的方法很多,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写出话题,或点明中心。事情怎样发生,文章就怎样开头;问题从哪儿发生,文章就从哪儿引出。或者触及主题,引领全文;总叙开头,引出分叙。如果题目范围过大,可以“大题小作”,开头先作限制,以便明确话题。
        二是“引发式”开头,通过描写、抒情、议论、交代、引用等方式,引发下文。有的描写环境,引出人物事件;有的抒发感情,渲染气氛;有的从此时、此地、此事、此人、此景、此情,引发出彼时、彼地、彼事、彼人、彼景、彼情;有的借用诗词歌谣、名言俗语,作为记事写人的开端;等等。
        开头要避免:与主题关系不大的过程、背景写得过多,入题太慢,不能自然地领衔下文,落套、俗气,等等。
        记叙文的结尾,因文而异,常见的有:
        自然结束。写记叙文,把事情或人物写清楚了,主题已通过记事写人表达清楚了,结构也完整了,那么,文章就可以自然地、水到渠成地结束,其中的意味可留给读者自己去思索。
        与开头呼应。首尾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谨严,浑然一体。呼应,不仅仅是照应,还应有递进;不仅是形式上文字上的开合,更重要的是思想内容上的升华。
        归结点题。结尾可以对全文加以归结,点明主题,给读者明晰的认识,留下深刻的印象。点题,应言简意赅。点题,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委婉含蓄的。一般说来,主体展开得较为明朗的,结尾点化宜委婉,或饱含哲理;主体描述较为委婉的,宜直接点明主旨。
        结尾要防止下列毛病:“归结点题”式结尾,作不必要的议论或归结点题不当;“自然式”结尾,记流水账,不能戛然而止;“首尾呼应”式结尾,生硬地模仿,或者落入俗套,或者首尾重复噜嗦;等等。
        波澜
        波澜是指文章的起伏变化。文贵曲折,最忌平铺直叙。古人说:“铺叙中要有峰峦起伏”。
        学习波澜这一章法,可从段的变化学起。段与段之间,要注意一波三折,婉转反复。主要的手法有:1.开合自如。前人作文,讲究起、发、收、结。起、发,是开;收、结,是合。要放得开,收得回,使文势一开一合,合而又开,开而又合,犹如波平浪起,叠连不断。如《黄山记》,大开大合,自出机杼。2.抑扬顿挫。抑是压,扬是抬。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如《白杨礼赞》,先抑后扬,抑中一抑一转,一转再抑;扬中又一扬再扬又扬。写得跌宕起伏,婉转动人。3.层见叠出。层叠是层层加重的重复。语势层层加重,步步深入,气势层层紧逼。层层叠叠的变化形成波澜。在《白杨礼赞》中也有这样的写法。4.疏密相间。疏是写得宽松、舒缓;密是写得紧凑、跳跃,节奏有快有慢。5.虚实相生。虚,抽象地写;实,具体地写。有虚有实,多姿多彩,富于变化。6.反宾为主,以宾衬主。如《藤野先生》,开头不写藤野,也不写自己,先写清国留学生。7.欲擒故纵。刚要抓到了,故意放开;再擒,再纵;几经擒纵,终于擒获。8.正反对比。先从正面落笔,然后从反面再说;或先从反面落笔,然后再从正面展开。一正一反,反正对照。等等。
        [写作指路]
        写一篇通讯报道
        提示:通讯是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的,要求真人真事,因此要重视调查访问,搜集材料。通讯要求点面结合,对其中的人或事,需要有重点地作具体、细致、形象的报道,因此要求掌握丰富的素材。材料多了,就可以选取典型事例来表达有新意的主题。
        练习题限制较宽,可以写成人物通讯或事件通讯。人物通讯,一般是报道一个先进人物,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事件通讯一般以某个集体作为报道的对象,表现社会生活中某一事件或几件互相联系的有意义的事件,通过这些事件塑造人物群像,反映集体精神,揭示时代风貌。
        通讯一般由开头的导语,中间主体部分的正文,结尾的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导语概述通讯的主要内容,结语简洁有力地揭示主题,正文部分可以分段描述,报道人物或事件的有关方面,有时还可以加上小标题,醒目地点明各段的内容。通讯一般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作出议论,或者抒发感情。

        [例文评点]
        

A. 一位中学老师的期待


        拜访王老师,是我们已久的心愿。今天,借着教师节的机会,我们叩响了王老师住处的那扇门。年过半百的王老师笑吟吟地把我迎进房里,那间狭小的房子里堆满了书,桌上、架上、床铺底下,都是。房里显得很拥挤,我们在小几桌旁坐下,很有点“坐拥书城”的感觉。
        王老师是位语文特级教师。我作为校刊的小记者,采访他时,心里还是那样忐忑不安。
        一席话,拉开了王老师的话匣子,他先从往事开始——“小时候,我身居穷乡僻壤,那时,我迷上了文学作品,不瞒你说,我那时候就开始编织着一个作家的梦,”王老师还是笑吟吟的,“可后来,我发现那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谈到此,我发现王老师有些激动。不过,他接着告诉我们,教师职业是他今生无悔的职业。
        我们三中学生都知道王老师,知道他书教得好,文章也写得好,于是我就问:“老师,你任教已30多年了,你可体会语文老师职业的甘苦?”
        他仍然笑吟吟地说:“有人说,语文老师太苦太累,作业、作文堆如山,我不以为然。我最爱读学生的作文,我觉得年轻人的文章纯真、朴实、活泼。读这些作文,于心、于身都是一种很好的休息。我和学生在一起,总觉得自己年轻了许多。”
        王老师培养了许多写作尖子,有数不清的学生在他指导下发表了文章,在全国、华东、省里获了奖。听了他的话,我深切地体会到“良师益友”这成语的含义,真的,一个好老师就是我们学生的一位好朋友。
        当话题谈到青年学生选择职业时,王老师不无惋惜地告诉我们,由于当今商品大潮的影响,他的许多得意门生都选择了财政、金融、贸易等热门专业,很少有人热心教育事业,他失望地说:“将来教育事业缺乏优秀人才,这是一大隐忧,其恶果,现在看不出,过几年就会看出来了。”
        谈话中,王老师有一句话深深地震撼着我们。他说:“学生是老师生命的延续。”这句话发自他的肺腑,也是所有教师的期待。
        采访结束了,王老师最后几句话,仍在我们耳边回响:“如果全社会每天都像过教师节那样看重老师,那么我们的教育事业就有希望了!”我清楚地记得王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脸上已没有笑容,眼晴里闪着晶莹的泪花。
        这就是一个中学教师的期待。
        

(肖 枫)


        [评点]
        这是一篇人物通讯,按采访过程,由形入神。作者不仅如实地描述了王老师家及王老师的表象特征,而且揭示出王老师的精神境界,他的忧虑,他的期待。期待老师的生命能在学生中延续,期待能尊师重教。立意较高。
        缺点是“我们”、“我”交代不清。


        B.永 不 服输

            ——高二(五)班排球赛纪实


        96年11月5日下午,南开中学体育馆内,一场势均力敌的排球大战即将开幕。双方队员在各自场地上做着准备活动,默默地相互注视着,场上一片大赛前的寂静。
        一声清脆的哨音拉开了激战的序幕。几个回合过后,五班的姑娘们因为配合不默契而零比三落后。开局不利丝毫没影响她们不服输的劲头。“没关系,稳住了!”,“要回来!”她们在场上相互鼓励着、安慰着。终于一个漂亮的接发球扭转了她们不利的局面,她们得了发球权。一号位的“小左手”简直威力无比,顿时弄得对方后排措手不及。很快,五班以八比三反超五分。队员们紧绷了许久的脸上开始有了自信的微笑,但这初放的微笑又在急转直下的形势下消失了。对方竟连追了三分。前排和后排的防守似乎进入了误区,不是相互谦让眼看着球落地,就是因为两人同抢一个球而失误。
        又是一个重磅炸弹的发球,前排的队员不知怎的将球打到身后,后排顿时乱作一团,三个人同时移动,眼看就要撞到一起,突然一声响亮的“我的!”球在落地前的一刹那被接了起来,竟擦着球网飞到了对方界内。“好! 太棒了!”场下叫好声四起。五班的姑娘们又夺回了宝贵的发球权。她们在场内相互击手来庆贺,眼中流露出兴奋和喜悦。永不服输的劲头和坚韧的意志又一次把她们送上胜利之途。
        她们以15∶9顺利地拿下第一局。在第二局中,自信心和必胜的信念使她们发挥得愈加出色,丝毫没有给对方以喘息之机。随着最后一个发球的铿锵落地,她们又以15∶6取得了第二局的胜利。她们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取得了首场比赛的胜利。
        五班的姑娘们带着满脸的汗水和微笑离开体育馆,望着她们的背影,我看到了一颗颗年轻的心,坚韧的心,永不服输的心,但愿它能伴她们在今后的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王 晖)


        [评点]
        这是事件通讯。写得规范,符合通讯格式。主题鲜明,赞颂“永不服输”的精神。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4-02-27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zuowen/gaozhong/185730.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