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记叙文综合训练

        [知识要点]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第二单元是记叙文综合训练。该单元只有写作训练,无写作方面的基础知识。
        [写作指路]
        写熟悉的人或事
        该单元写作训练,对题材要求宽,可从自己熟悉的人和事中选取,自拟题目,写记叙文。要求有两点,一是采用倒叙写法,并有适当插叙;二是综合运用表达方式。关于综合运用表达方式,在“夹叙夹议”中已涉及。这里谈一谈倒叙和插叙问题。
        倒叙法
        倒叙,是把后面发生的情节、事件的“结局”或“高潮”提前,然后再依“自然时序”进行的叙述方法。这是作者故意不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把先发生的事放在后边说,后发生的事反而提到前边说。倒叙,又叫倒插笔;倒叙一般指中心事件,也就是整体结构不按照时间顺序写。
        倒叙大体上可分以下四种情况。
        一是把事件的结局提到前面来叙述,再回头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有人称为“大倒叙”。例如鲁迅的《祝福》,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先写“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时遇见已经潦倒成为乞丐的祥林嫂的情景,第二天傍晚就听说祥林嫂死了。交代了人物的结局——祥林嫂的死讯之后,回过头来再叙述她的生平。
        二是把事件的高潮或关键性的转折性的情节提到前面来叙述,然后转入“顺叙”,叙述到高潮或关键性转折性情节衔接后,继续叙述事件的进展。有人叫做“小倒叙”。
        三是把结局和中间惊人部分分别提到前面来写,这是前两种倒叙的结合,也就是大小倒叙结合,是倒叙中的特殊例子。
        四是动态新闻中的所谓“倒金字塔手法”。新闻应该把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放在前面,因而形成了以最重要的事实开头、以最不重要的事实结尾的那种“头重脚轻”式的动态新闻写作技巧。这就是“倒金字塔手法”。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往往不是事件的开头,而是结局、高潮。因而在叙述顺序上往往是倒叙。
        运用倒叙,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要根据表达的需要,事情的结局或后面发生的某个环节,具有突出的意义,先提出来写,这样能增强表达的效果。有的事件的结局,有特殊意义,先写出来可以加以强调;有的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先写出来引人入胜;有的是为了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寻根刨底的欲望。例如《祝福》,采用倒叙的写法,不仅自然地把“我”穿插到故事里去了,而且通过祥林嫂和“我”的对话,让一个受尽折磨和蹂躏,因而对于现实世界完全绝望的妇女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然后回头叙述她一生的遭遇。这样写,给人的印象强烈而鲜明。
        第二,倒叙的“倒”,是指把结局,或者是后面发生的事提到前面来写。写完结局或后面发生的事,由“倒”回到“顺”,接下去仍旧要按自然时序来写。
        第三,运用倒叙手法,要交代清楚倒叙部分的起讫点。从倒叙转入顺叙时,衔接处既要有明确的界线,又要过渡自然。比如《祝福》就用一段话作为倒叙部分的讫点,用一段话引出“顺叙”。作者交代了祥林嫂的死讯之后,“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一段,写“我”因祥林嫂而引起的感触,这一段的作用在于结束上文的倒叙部分;下面一段:“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作用在于引起下文,引出顺叙部分。有了这两段文字交代起讫点作为过渡,由“倒”转“顺”,写祥林嫂的生平,就不显得突兀了。

        插叙法
        插叙,是指在某一事件的叙述过程中,插入与这事件相关的另一件事的叙述,然后再承接原先的叙述。
        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说:“叙到吃紧处,非插笔则眉目不清,故必补其所以致此之由;叙到纷烦处,非插笔则纲要不得,故必揭其所以必然之故。总之,须近自然,无嵌附填塞之弊,方为佳笔。”插叙是插笔的重要手法之一。
        “补其所以致此之由”的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叙荆轲刺秦王中的一段插叙。在叙述到“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时,在这“吃紧处”,作者插入如下文字:“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还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插叙后,继续承接原先的头绪往下叙述:“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秦王方还柱走……”读者读到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走,满朝文武尽失其态的时候,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侍卫何在? 有了“秦法”这笔插叙,读者疑窦尽释。
        插叙还可以使文势有急有缓,有起有伏,形成波澜,避免呆板拘谨。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铺叙在百草园玩耍的种种乐处后,写道:“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接着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映衬上了神话般的色彩。
        插叙,有人又称“横断云峰”,原为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指画家在作画时,以云雾横抹绵亘的山峦,从而于尺素之间,显示出峰岭的远近,给人一种于有限中表现无限的美感。后来小说家借用这一技法,其特点在于:在情节发展进程中,作家插入表面似乎是阻止情节发展的某些事件,形式上故事好像中断了,然而笔意不断,插入的事件与原来正在进行的事件,暗中呼应,环环紧扣,从而使作品气度恢宏,波澜叠起。姚雪垠的小说《李自成》,曾多次使用“横断云峰”的技法。如李自成突围到鄂西,这一章结束,似乎应写农民起义军驰骋中原的情况,但作者却故意将笔锋一转,写“紫禁城内外”交困的情景,使情节发展另起波澜。

        [例文评点]
        

A. 同 桌


        一日,偶从同学处得到初中同桌的消息,说他病了。
        同桌? 哦,就是那个卷发,皮肤黑黑,特别爱吹口哨的同桌。
        初二的第一天,我早早来到教室,坐在座位上哼着:“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想像着同桌的美丽形象:她一定很温柔,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等到别的同学都到齐了,我才发觉旁边的座位还空着,可能是姗姗来迟吧。
        “报告!”声音脆生生的,一个皮肤黑黑的男生站到了门口,班主任朝他一点头,指着我旁边:“你就坐这儿!”我眼前一黑,差点儿从凳子上跌下来,他就是我恭候多时的同桌吗? 之前的美妙幻想全都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
        那黑男生笑嘻嘻地坐到了我旁边:“嗨! 我叫风,以后我们就是同桌了!”一咧嘴,我瞧见了两颗长得很不整齐的门牙,再一仔细打量,完完全全一卷毛头,眼睛倒还会“伢伢学语”,嘴巴特小。我又开始了想像:这位兄长,如果将手指放进嘴里,简直活脱脱的一个婴儿。
        下午,麻烦来了。我开始怀疑同桌可能患有“少年多动症”——他动不动瞧瞧这个,摸摸那个,我的东西都成了他的“玩具”。我气得课都顾不上听,直朝他瞪眼,他可不在乎继续摆弄那些玩意儿,老师突然一声:“李美玲,请你回答一下!”坏了,我什么也没听。“等于98!”同桌轻声提醒我。想不到他这么乐于助人,我感动至极,非常自信,“98!”“咦? 怎么会是98,明明是89嘛。”同学们议论开了。我羞得头垂得低低的。正好看见同桌,嘿! 他竟冲我狡黠地眨眨眼。真不知当时是怎么坐下来的,若不是在上课,我非好好“克”他一顿不可。
        夏天的风总爱顽皮地停在树梢上,捉弄行人。同桌风也不例外,有夏季的风,就会有春风、冬风、秋风。
        一次物理月考成绩下来后,我傻眼了:最擅物理的我,这次居然落到了十几位。我当时真够脆弱,沮丧地趴到桌上。忽然一阵口哨声随风飘到耳边,我至今还记得是一首《水手》。抬头一看,同桌正歪在一旁,用心地吹着,我感慨道:“真羡慕你,整天乐哈哈的,一点儿烦恼也没有,唉!”同桌破天荒地认真起来,“其实我们男生也有烦恼、忧愁,只是不轻易表现出来罢了。听过男儿有泪不轻弹吗? 哪像你们女生,碰到芝麻绿豆大的事就哭鼻子!”说完又摆出一副“大男子”形象。我破涕为笑了。
        春风呵,善解人意的春风!
        冬风倔强,争强好斗。同桌也具有冬风般的性格。
        生日到了。自然收到了不少礼物,其中也有同桌的一份。“怎么样?包装精美吧,这可是鄙人的手艺,别人怎么也包不起来!”“我偏不信!”“你如果能包起来的话,哼,叫我做什么都行!”“一言为定!”我拆下了包装纸,包了拆,拆了又包,怎么也包不起来。“包不起来吧? 哈哈,你输了!”同桌孩子般地拍起了手……
        欢乐的日子总是易逝,转眼中考过去了,我和风同桌了两年,如今就要分开,彼此都不忍割舍那份纯真的友谊。
        毕业联欢会上,风重新吹起因中考而被冷落多时的口哨,还是那首《同桌的你》,现在听来才能深解其中淡淡的哀愁,同学们和着曲子轻轻哼唱:“老师们都已想不起,猜不出问题的你……”一曲终了,我感到眼前一片朦胧,再看看其他同学,眼里都噙着晶亮的东西,也包括风在内。我诧异了,夏季里怎么会有伤感的秋风。
        毕业后,我和风再没有见面,也未通过信,听人说风那年考得不太好,只是进了一所普通中学。
        哦,那个卷毛头,黑皮肤的风,那个爱吹口哨的,孩童般的风,你还好吗! 若不是这次意外地得到你的消息,我或许已记不起曾经是同桌的你。
        愿风捎去我衷心的祝福:
        风一帆风顺!
        

(李美玲)


        [评点]
        本文写自己熟悉的人,同桌“风”,运用倒叙手法。开头引出,倒叙结束后,有一句插叙:“听人说风那年考得不太好,只是进了一所普通中学。”倒叙、插叙运用得当。
        同桌的性格较鲜明。从同桌的“我叫风”中信手拈来,以夏风、春风、冬风、秋风,衬托同桌的性格。映衬手法运用自然而有表现力。在叙述描写之中,以“风”引发议论抒情,得当融洽。

        

B. 圆 梦


        我和大伯站在村口车站焦急地望着汽车即将开来的方向。大伯的儿子、我的朋哥今天要回来和我们过中秋节了,我的心异常的激动。三年,三年没有看见过他了。他在昨晚的长途电话中说,他今天中午将坐公共汽车回乡和我们一块儿过中秋节,他还特别说到,他会带来一个令我们惊喜的消息。啊! 我的心简直要从嗓子眼中跳出来,紧捏着手表的手都有点颤抖了。
        “嘀……嘀嘀……”汽车长鸣,我和大伯迫不及待地向还未停稳的汽车奔去。乘客下来了,我们紧盯着车门,生怕放走了朋哥似的。“爸……”一个淳厚的男中音传来。大伯和我一同望去,门口下来一个年轻小伙子,这难道是朋哥吗? 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一米七几的身材,魁梧;整齐合适的装束,洒脱;白净俊秀的脸上洋溢着青年人特有的激动与欣喜。大伯和我奔上前去。大伯拉着朋哥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孩子,你……你可回来了!”眼睛里亮晶晶的。我的眼前闪现出了三年前的朋哥,那是怎样的一个他哟!
        那时,朋哥正读高三,即使是学习异常紧张,他也争分夺秒的踢足球。大伯说他,他满不在乎:“嗨! 您就少操心了,小菜一碟!”大伯成天只能对他干着急,他可是全家的希望啊!
        事情就是这样,付出多少就收获多少。结果,朋哥的狂言在高考的高墙上撞得焦头烂额,大伯的希望成了泡影。
        朋哥的气焰平下来了。他一连几天坐在房里不吃不喝,托着腮帮不知在想些什么。大伯恨铁不成钢,对他只是不停的叹息。
        朋哥终于出来了,眼睛围上了一个黑圈,显然是这几天太伤神的缘故,但那眼光中分明地带着一种别样的眼神,他说他要重新走出一条路。
        朋哥没有去复读,他光荣地应征入伍了。
        第一年,他来信说,他所在部队在四川的卫星发射中心,那里的一切都好,他在发射中心担任警卫工作,他说工作很忙,没有多少时间写信。
        第二年,他又来信了,他满怀激情地给我们描述了卫星发射的过程,介绍了卫星发射的有关知识。他说他渴望能进行高科技的研究工作。伯伯又开始不放心了,朋哥总改不了他的狂妄。
        第三年,朋哥写信来了。他只写了几句,说他调往北京了,他说有一个好消息……
        “孩子,快说说你的消息,我等不及了!”我的思绪也回到了现实。我和大伯紧张地望着朋哥,像要把他的心掏出来似的。“爸,我考取大学了,考取了首都的军事院校。看,这是证书!”朋哥从包里小心地抽出一张对合的证书。大伯仔细端祥着,捧着证书的手在颤抖。朋哥娓娓地谈着他的经历……啊! 那三年的军旅生活原本是在灯下度过;那艰苦的野营训练,凝成了录取证书。“爸,我现在已经在北京军事院校就读了,学校是一流的。我想:我的梦会实现的!”朋哥又“狂妄”了,调皮的眼睛里透出他特有的刚毅和自信。
        

(李智益)


        [评点]
        本文写的“朋哥”有当代青年奋发向上的共性和个性。倒叙部分,是侧面描写,也可以说是虚写。顺叙和倒叙结合,现实与回忆结合,实际上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实写与虚写结合。
        

C. 甜丝丝的回忆


        对棉花糖,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一大团棉花糖,在风中颤悠悠地摇摆着的样子,总令我的思绪寻觅儿时的门扉……
        童年没有缤纷的童话,也没有五彩的玩具,全家五口人就靠爸爸那点微薄的工资。然而清苦中的我们却很幸福,清淡中始终有微笑在我们脸上流淌。
        妈妈辛苦持家,省吃俭用的同时,总歉疚没有给她心爱的孩子们买些糖果和玩具。不过孩子们并不在意,因为我们姐弟三人都很懂事,不愿意让妈妈为难。跟妈妈上街时,我们从不多看糖果玩具一眼,尽管心里很想多看一眼。妈妈又何尝不知道呢?终于有一天,妈妈给了我三角钱,让我自己去买些喜欢的东西。
        当我捏紧了那三角钱时,觉得自己变成了大富翁,可以凭着这三角钱走遍天下了。我计划了很久很久,最后决定买好多糖果回去,让全家人分享这些甜蜜。
        可是来到商店,却犯了难。有位爷爷付了几倍三角的钱,只买到了不多的糖。我站在柜台边扳着指头数,怎么也算不清三角钱究竟能买几颗糖。售货员阿姨问:“小朋友,你想买什么呀?”我摇摇头,犹豫了半天,一步三回头地走出了商店,心里充满了难言的惆怅。
        回家的路上,心里有点儿寥落,这是怎样的悲哀啊! 走着走着,我突然看见街上有卖棉花糖的,一角钱能买一大团,白丝丝,轻飘飘,看上去好诱人。我手中捏着那三角钱,仿佛举着一面骄傲的旗帜,不一会,我就买到了一大捧棉花糖。
        我抱着糖往家里跑,心里涌满了激动,恨不得一步跨到家,让家人共同来分享这么多甜蜜。可那软绵绵、轻飘飘的棉花糖却颤呀颤呀,好像要从我的怀中飞走,我赶紧把它们往怀里拢一拢;可当我又跑起来时,它们又不听话了,我只好把它们往紧捏一捏;我一边跑一边把它们往一起团,脑子里什么都不想,只盼着快点到家。
        当我冲进了我家的小院时,冲着正在做饭的爸爸妈妈挥动着双手,大喊着:“爸呀妈呀! 快来看,我买了好多好多糖!”可是当我伸开手时,才发现原先很大一团棉花糖被我攥在手中,成了可怜的一小团,由于我握得太紧,那棉花糖已经开始溶化了。
        望着那一丁点儿棉花糖,我呆住了,再也止不住满腹委屈,哇地哭起来了。
        爸爸和妈妈仿佛明白了一切,妈妈拉过我的手,用舌尖舔了舔我的手心,爱怜地说:“多甜哪!”爸爸也拉过我的手,亲了亲,惊讶地叫道:“我从来没尝过这么甜的糖,真的! 我们的宝贝丫头真行,给我们拿回来的糖这么甜!”我拼命忍着眼泪,哽咽着也舔舔自己的手心,真的,那甜味一直渗到我心的深处……
        现在我的零花钱大可随便,可我依然怀念第一次拥有三角钱时的激动。为此我总是把零花钱存起来,从不乱花一分,总也忘不了偶尔还买些棉花糖,小心翼翼地用纸包了,让爸爸妈妈郑重其事地吃一点。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像孩子一样吃着棉花糖,总有一股异样的甜蜜,一直甜出闪闪的泪花。
        

(陈新华)


        [评点]
        本文的倒叙自然,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形象。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6-19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zuowen/gaozhong/185732.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