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知识要点]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三单元基础知识是“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作文训练是材料作文。
        写议论文,首先要提出明确的论点,论点是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观点、主张和看法。论点要明确。在一篇议论文中,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斩钉截铁,正确鲜明,不要吞吞吐吐,含含糊糊。论点最好用一个肯定的判断句表述,不宜用否定句、疑问句或选择句、比喻句式出现;论点表达要特别讲究精练,不要用好几个句子写上一大段。
        论点和论题是不同的。论题,一般指论述的问题或论述的范围,例如,《谈骨气》、《说谦虚》、《如何用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对待党的领导》。论点,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
        论点与标题,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关系:以一个判断句作为标题的,标题一般就是论点,例如《共产主义是崇高的理想》、《青年要树立崇高的理想》、《聪明来自勤奋》、《作家要铸炼语言》等;以一个问句作为标题的,问题的答案就是论点,例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如何用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对待党的领导》,文中对该问题的答案就是论点;以含有比喻象征意义的词语作为标题的,例如《“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文学与出汗》、《鸟飞鱼跃的联想》等,标题含蓄地暗示论点,可以通过揭示比喻象征意义确立论点;以含有若干相关概念的词组做标题的,例如《义理、考据和辞章》、《个人和集体》、《言和行》等,每一个概念都从一个方面揭示论点,可以通过揭示有关概念内在联系确立论点;以含有某一概念或问题的词或短语做标题的,如《谈骨气》、《讲讲实事求是》,标题揭示了议论的角度或范围,在这限定的角度或范围内确立论点;含有错误观点的标题,或用反问句作为驳论的标题的,如《老实吃亏》、《读书无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或以判定错误观点的性质、影响为论点,或以与错误观点相对立的正确观点为论点。
        内容比较复杂的议论文可能阐述几个观点,其中占主导地位的统帅全文的基本观点,就是中心论点。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和中心思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心思想的含义,一般大于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中心思想的核心。中心思想除包含中心论点外,还包括作者提出的希望、要求、号召等内容。
        议论文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在标题中即提出中心论点;开门见山,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先摆出立论的依据,随即提出中心论点;用设问句引出中心论点;在篇末归纳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包含在分论点中,中心论点统帅分论点,分论点证明中心论点,概括分论点即中心论点;中心论点贯穿全文,不用一个明确的判断表述出来,让读者自己分析归纳;等等。
        论点需要论据来证明。论据一般分两类:一是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一是理论(道理)论据,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自然科学原理、定律、公式,经过实践检验、正确性得到公认的名言、格言等。
        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论点要以论据为基础,依靠论据来证明;论据要以论点为统帅,始终为论点服务。要使论点和论据统一,选用的论据要足以证明论点,要对论据加以分析。如果运用事实论据,就要分析事实所包含的事理、本质意义,一般可以用归纳的方法,把论据和论点有机统一起来。如果运用理论论据,要将科学原理、普遍规律,加以阐发引申,一般可以用演绎的方法,把论据和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论点和论据统一的表达形式,一般是三种:一是先摆出论据,然后分析议论;二是先说理议论,然后摆出论据加以证明;三是边说理议论,边摆出论据,也就是常说的夹叙夹议。这三种形式,往往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的。
        运用论据要注重论据的引述和论据的评析。引述论据要注意事例真实、典型。议论一般从事实中生发出来,事实真实,议论就有可靠的基础。事实虚假,议论就会发生错误,或不能令人信服。事例要典型,要能从本质上证明论点;要根据议论的需要引述论据。述例要简洁、明确,一般不需要描写铺陈,但是在值得一议的地方,要写得具体、深入,既反映事实的概貌,又要为议论多开一些“口子”,有恰当的角度。事实包含的事理往往是多方面的,述例时应取与议论一致的角度。比如,根据议论的不同需要,“滥竽充数”这个喻例,可以从南郭先生的角度引述,也可以从齐宣王或齐湣王的角度引述。时空有序,引述的事例较多,就要按一定的时空顺序排列组合,一般可以先实例后分析原因,举实例一般可先中后外,先古后今,由近及远,或者反之。引述事例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证明论点,因而对事例要评析。评析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恰如其分,力求深刻;评析的方法灵活多变,或阐明,或引申,或发挥。
        [写作指路]
        1. 就故事写议论文
        提示:本题引录了两则故事,要求就其中的一则,选准一个角度,概括某种道理,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这一题训练的目的,旨在从选准材料的角度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选准一个角度,概括某种道理”的思路,一般可以列出三个“轨迹”:一是审察铺排。阅读故事,对其内涵进行多角度的审察思考,看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说明哪些道理。二是梳理比较筛选。对从不同角度概括出的道理进行比较,选取有现实针对性的,估计能写出新意来的,自己体会感受最深的一项来。三是定向立论。这是对从最佳角度概括出的某种道理,进行深入思考,或正面立论,或反其意而用之,或旧调新弹,或旁敲侧击。
        ①《小马过河》
        提示:可以从以下不同角度,分别概括某种道理。练习题中“小马过河”的故事是简述的,同学们在小学语文第三册中读过,可找出原文看一看。
        从故事的整体角度。这篇童话借小马过河的故事,说明这样一个道理:遇事要开动脑筋,具体分析,特别是要勇于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老马的角度看,老马“放手”让小马去实践,让他驮麦子去磨坊;教育子女的方法得当,先针对小马的情况,提出两个问题,让小马“仔细想”,进而引导小马认识自己遇事没有办法的原因所在,最后指出小马应该怎样办:“光听……是不行的”,应该去“试一试”。
        从小马的角度来说,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愉快地帮妈妈做事;二是不动脑筋,不能办成事情;三是能听妈妈的劝导,勇于实践,获得了真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②《第三只板凳》
        提示:可以先对故事作一番分析。爱因斯坦与一般同学的比较分析。爱因斯坦做的是创新的作业“三只板凳”,较难,实用的,连做三次,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般同学做的是一般作业一个布娃娃之类,较易,玩耍的,只做一次,不见进步。爱因斯坦与老师比较分析。爱因斯坦看重自己的努力,不在乎小板凳的粗陋;老师不是着眼于评爱因斯坦的精神,而是着眼于评那只板凳。在分析的基础上,选角度,立观点。
        从爱因斯坦的角度,可从如下几方面确立观点:(1)着眼于实用而不怕困难的人,能作出杰出的贡献;(2)严格要求是一切成功的起步;(3)坚持不懈的努力,能使一个缺少聪明才智的人变为天才;(4)敢于创新,就别怕人嘲笑;(5)应该从小养成不断进取的习惯;(6)落后者应在与自己的进步比较中获得鼓舞;(7)不要因老师的不满而灰心,要善于从比较中看到自己的进步;等等。
        从教师的角度确立观点,则可以:(1)看问题要一分为二,不应忽视学生的点滴进步;(2)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3)评价学生,首先要着眼于进取精神;等等。
        本题曾作为1981年高考副卷作文题。例文参见第二编壹、二、(二)、7题《读〈第三只小板凳〉》。

        2. 确定论点
        提示:这题列出三则材料,要求归纳出一个论题,并运用这些材料,写一段议论文字,旨在锻炼确定论点的能力。
        分析这三则材料,可以发现意义有相同之处,但角度是不同的。这三则材料都是设喻,但第一则富有哲理性,第二、三则,侧重于以事实设喻。第一则可以概括第二、三则的喻意,可以作为论点,第二、三则可以作为论据,而第二、三则设喻的角度是不同的。
        在《晏子春秋》中,晏子说这段话,是为了反驳楚王所谓“齐人善盗”的诬蔑的。在“水土异也”的后面,还有一句话:“今民生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得无楚之水土(指社会环境)使民善盗耶”这个论断是经过“橘”与“民”的比喻推理而得出的结论:橘有生于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的现象,民有生于齐不盗入楚则盗的现象,而橘的变异是缘于水土不同,所以民入楚则善盗也可能是因为楚国水土(社会环境)与齐国不一致而造成的。从而反驳楚王所谓“齐人善盗”的诬蔑。这是以自然现象为比喻,说明人的善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一傅众咻”这个成语,语本《孟子·滕文公下》。“傅”,教导;“咻”,吵吵嚷嚷。这是用人们学习语言与语言环境的关系作比喻,说明周围环境不好,正面教导抵不过反面的干扰。
        因此,第二、三则材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人的善恶(赤、黑)与社会环境(朱、墨)的关系。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了外因的作用,并没有考虑内在的因素。因此,在具体议论时,要注意分寸。

        [例文评点]


        A. 如何做好“中国小皇帝”的母亲

           ——有感于《小马过河》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三口之家在中国特别是大中城市中,已趋于普遍。于是在中国这块还不富饶的土地上,滋生了一批“中国小皇帝”。他们在自己的祖父辈、父辈的娇纵宠惯下,性情娇躁蛮横,而在需要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时,却又显得忧柔寡断,手足无措。于是,怎样培养“中国小皇帝”困惑着一代年轻的母亲。
        对此,《小马过河》中的妈妈无疑给了这些年轻母亲有益的启示。
        小马要过一条自己不了解深浅的河,牛大伯说水很浅,小松鼠又告诉他水很深,最后,妈妈让他自己多想想,试一试。结果他刚好过去。
        “多想想,试一试”,无疑是小马妈妈教给自己的孩子对待事情的态度。年轻的母亲也应该让“小皇帝”们自己尝试着去做事情,以便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一件事情。不要做放在手里怕吓着,含在嘴里怕化了的事。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教师,而最能影响孩子的无疑是母亲了。爱迪生很小时就表现出非凡的天赋,但却被老师认为稀奇古怪,而不愿教他。而他的母亲却认为自己的孩子很特别,从小便让他独立地去做一些事。因而十一岁时,爱迪生便拥有了自己的实验室,最终成了一位闻名世界的大科学家。这些成就的取得,无疑是同他母亲从小培养他思考尝试的勇气和能力有很大关系。
        英国动画片《菲利浦和他的孩子》中,菲利浦是一只老狼,当孩子们都在襁褓中时,他显得异常慈爱。然而,当孩子们一天天强壮起来时,他便变得一天比一天凶狠,起先是不让他们吃奶,最后终于把他们赶出了窝,他让自己的孩子独立,尝试着怎样去独立生活。
        当然,我不是主张把“小皇帝”们赶出家门,让他们去独立生活。但至少也应该像小马的妈妈那样,别把孩子的事大包大揽,遇到需要他们独立做的事时,就让他们多想想,试一试。
        这样,我们的后备力量在未来的四化建设中,就能唱出一曲高亢、激越的歌。
        不过,“小皇帝”的妈妈怕要改名叫“小希望”的妈妈了。
        

(卜力钢)


        [评点]
        联系实际,立意新颖。从《小马过河》中的“妈妈”,联想到如何做好独生子女的妈妈,恰当而有启迪。选用爱迪生的事例,有说服力。
        

B. 实践出真知


        人们要全面认识一个新事物,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接受别人的探索成果;一种是自己亲身去研究。《小马过河》中的小马,正是由于亲自过河,才得出河水既不像老牛说得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得那样深的结论。
        众所周知,伽俐略如果不是通过亲身实践,就不可能摆脱根深蒂固的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束缚,建立著名的自由落体学说。所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看事物,不能只着眼于表面现象,更要体会它的本质,而本质的东西,它既不是人们的主观想像,也不是人们的逻辑推测,它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性。因此,只有亲身去实践,通过自己的观察、感受、思考,才能体会出事物本身的内在的联系,找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事物认识得更透彻、更真实。
        古往今来,所有的科学真理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了写作《资本论》,他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还亲自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参加工人运动,用三十多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伟大著作。
        由此可见,实践对于认识事物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听到有人这样说:“人家是科学家,说的话还能错吗?”好像名人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我们为什么总要不加分析地听别人的? 为什么不能独立地观察和思考呢?
        如今,我们国家正面临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各种新生事物不断出现,作为九十年代的新青年,我们要有勇于开拓,勇于实践的精神,而不应该为别人的言行所左右。邓小平同志说: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道路是全新的,它既没有规定的模式,也没有别国经验可借鉴,而是需要中国亿万人民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探索。的确,只有亲自实践,才能顺利地“蹚”过“小河”,实现崇高的目标。
        《小马过河》的真谛在于:没有实践就没有发展,没有实践就没有真理。
        

(杜文鹏)


        [评点]
        例文A从“妈妈”角度作评论;本文从小马的角度立论。全文围绕论点,摆事实,讲道理,既有正面阐述,又有对反面观点的批驳,最后联系改革开放的现实,强调实践的意义,观点与材料统一,较好地揭示出故事《小马过河》的寓意。
        

C. 正确认识环境影响


        古人常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来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古人是非常重视环境影响的。《晏子春秋》里有这么一段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为什么生于淮南就结出酸甜可口的橘子,长在淮北就只结苦涩不堪的枳呢?水土不同,气候不同。历史上淮南是指中原地区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区域,如今分属安徽、江苏等省。历史上的扬州曾是淮南府官署所在地,可是今天的扬州也不产橘子了,“橘生淮南不为橘”了,是什么缘故呢?“水土异也”。两千多年前的扬州,与两千多年后的扬州气候、地貌不一样了。由此可知,环境也是可以变化的。孟子是个大学问家,又是一位大教育家,他曾谈到人们学习语言要受到周围环境影响。《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这段话启发我们对环境影响应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其一是,环境影响不是单一的,既有正面影响,又有反面影响。世界并非一片“红海洋”,更不是“一团漆黑”,是有“朱”也有“墨”。对于那个楚大夫之子来说,既有楚语影响,又有齐语影响。我们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远其不良影响,削弱不良影响,接近良好影响,加强良好影响,从而达到预想的目的。我们不能消灭环境影响,无视环境影响,但是我们可以分析环境影响,利用、驾驭环境影响。楚大夫不是把儿子安置到齐国的庄岳之间去学齐语而获得成功了吗?其二是,环境影响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一下子就显出来的,必须要有一个过程。楚大夫之子在庄岳之间,不是一天两天,一月半载,而是有“数年”之久。因此,我们在避免坏影响时,要注意防微杜渐,不要等到积重难返的时候再去纠正;在接受良好影响时,也不可急功好利,操之过急,不可企求一蹴而就。其三,环境影响必须通过被影响的“人”起作用。起初,“一傅”之所以失败,“众咻”就起作用,是楚大夫之子本身固有因素——母语是楚语在起作用。不然,楚人再怎么“咻”,对一个不懂楚语的人,一下子起不了什么作用。
        [评点]
        例文选自《语文报》509期,是徐涌老师提供给学生的“范文”。有以下四个优点:一是从三个材料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论题,二是三个材料的顺序安排恰当,三是运用这三个材料围绕共同论题展开议论,四是对三个材料的分析深刻全面,详略得当。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6-19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zuowen/gaozhong/185733.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