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证的结构和方法

        [知识要点]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是“论证的结构和论证的方法”,写作训练是至少运用两种论证方法写立论文或驳论文。
        论证结构
        关于论证结构,课本中讲了常见的四种,即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要根据自己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和掌握的论据的具体情况,来恰当地选择论证结构。下面以《说“思”》的结构提纲为例,说明各种论证结构的差别及恰当选择。
        《谈……》、《说……》之类的题目,一般可以有以下七种思路结构,以及由这七种思路组合成多种多样的综合式。
        1. 总分总式(基本式)
        提出问题:学会动脑筋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分析问题:搞好学习、工作、科研等都需要动脑筋。
        总结:要养成多动脑筋的习惯。
        2. 总分式
        总论点:要养成多思的习惯。
        分论点:
        (1)多思才能把知识学活。
        (2)多思才能有所发明创造。
        (3)多动脑筋才能越用越灵。
        3. 分总式(归纳式)
        分列实例:
        牛顿从观察苹果落地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瓦特从观察烧开水到发明蒸汽机;
        马克思从观察商品交换到发表剩余价值学说。
        归纳总结:
        凡事必须多动脑筋。
        4. 证明式
        这与归纳式正好相反,先提出论点,然后举事例证明之。
        5. 递进式
        是什么:“思”就是提倡动脑筋。
        为什么:“勤思”的重要。
        怎么样:还要“善思”。
        6. 正反并列式
        提出论点:要提倡多动脑筋。
        正面论证:多动脑筋的重要。
        反面论证:不动脑筋的危害。
        7. 比较并列式
        态度对比:生活中的两种人——勤于动脑筋的人,懒于动脑筋的人;
        结果对比:不同态度,不同结果;
        思想根源:对比不同态度不同思想根源。
        结论:
        应学习持第一种态度的人,做勤于思考的人。
        论证方法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纽带。概括地说,论证就是摆事实、讲道理。怎么摆事实、讲道理,就涉及到具体的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根据高中语文课本,分为例证法、引证法、类比法、喻证法、对比法、引申法几种。
        1. 例证法
        例证法就是用事实进行论证,这是议论文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例证法,从逻辑上说,其性质属于归纳推理。这种论证方法,在初中语文课本称为事实论证,在高中语文课本一般叫例证法。运用例证法时要注意,不能把事例摆在那里不去分析,否则就会犯观点和材料脱节的毛病。要讲明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
        2. 引证法
        引证法是引用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原理、定义、定律以及尽人皆知的常理等作为论据,来证明个别性的论点,也就是用已知的道理来推论和分析未知的问题,从而得出新的结论。这种论证方法,从逻辑上说,其性质属于演绎推理。这种论证方法,在初中语文课本,称为“理论论证”,在高中语文课本叫做“引证法”。
        3. 类比法
        类比论证,就是把所论证的事同另一件相似的事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有不少事物,其本质属性存在着某种共同之点。类比论证,就是把这一相同之点进行比较,从已知的一种事物的存在和正确,推论出另一种事物的存在和正确。从逻辑上说,这是一种从个别(特殊)到个别(特殊)的推理方式,说明事理,说服力极强。进行类比的两个事物,必须是同类或近似的事物,有共同点可以进行类比;类似点,必须是事物的本质属性。
        4. 喻证法
        喻证法就是用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运用喻证法,可以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喻巧而理至”。运用比喻论证时,要注意:用来作比的两种事物之间必须有某种相同的本质特点,而且越相似就越能说明问题;既是“比喻论证”,就不能只设喻而不论证,设喻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更重要的在于正面阐述,才能把道理说透。
        5. 对比法
        对比法,就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证,把两种对立的事物进行比较、对照,从而说明某种道理。恰当地运用对比法,可以给人深刻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效果。
        6. 引申法(归谬法)
        引申法,也叫归谬法,是常用的论证方法之一。这是由反面论点引出错误结论来说明道理的方法,也就是先假设对方的错误论断是“正确”的,然后从对方的论断中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来,从而证明对方的论断是不成立的。这种方法多用于驳论文章。
        [写作指路]
        写作训练是就“怎样成才问题”立论或驳论。题目以讨论、争论的形式,对怎样成才问题列举六种看法:顺境出人才;逆境出人才;优越的社会制度出人才;机遇出人才;勤奋读书出人才;爱国心出人才。然后要求立论或驳论。
        立论已限定了中心论点:客观条件并非成才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是自己的主观努力。因此,属阐释性议论文,应用论据阐明这一中心论点。联系题目,客观条件主要是顺境、逆境、社会制度、机遇等,可作具体分析。
        驳论要求任选一种你不赞成的看法。六种看法,都有一定的偏面性。前四种看法,夸大了客观条件的作用,后两种看法,不够全面。但是,这六种看法,都有合理的一面,批驳时不宜全盘否定,应作辩证分析。
        另外,两题都要求:至少运用两种论证方法。

        [例文评点]
        

A. 成才,关键在于自己的主观努力


        何谓人才呢?人才就是在各个领域各条战线为国家、集体、人民做出了贡献,做出了一定成绩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才。
        据说汪精卫书读得不错,但在全国人民奋起抗日之时,却充当了汉奸卖国贼。他虽然有能力、有才气,却并不是人才,只不过是一个崇洋媚外、趋炎附势的奴才罢了。
        怎样才能成才呢?
        如今科学越来越发达,可学的知识也越来越多。要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却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客观条件对一个人的成才有相当的影响,但它绝不是成才的主要因素。生长在一个条件十分优越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就一定能成为有用的人才吗?生长在一个贫困如洗的穷乡僻壤就注定不能成才吗?反之亦然,在条件环境各方面都很优越的家庭就一定会出现社会渣滓、人民败类吗? 在条件环境各方面都很恶劣的穷乡僻壤就一定会产生“状元郎”,飞出“金凤凰”吗?在现实生活中,无数铁的事实都说明了未必如此。总之,客观环境的好坏并不是一个人能否成才的主要因素。
        我国闻名遐迩的大画家潘玉良,她生长的环境是何等地令人哀叹,可是在那样悲苦的环境中她却能执着于自己钟爱的事业,潜心钻研实践,数十年如一日地寒窗苦学,付出了艰辛劳动,终于成为了中国当时最高学府的教授,成为了世界艺坛上一名著名的艺术家。她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坚定的信念,靠的是顽强的意志,靠的是不懈的努力。她的作品在法国国立现代艺术馆中出现,是唯一不属于法国人的作品,为国家为人民赢得了荣誉。
        正如一位作家所说,重要的并不是自己面对环境的好坏,而是自己努力的程度。只要我们勤奋努力并坚持不懈,那么要成为一个人才的美好愿望就能实现。归根结蒂,客观条件并非是成才的主要因素,成才的关键在于自己的主观努力。
        

(李朝英)


        [评点]
        本文层次清楚,详略得当。七个自然段,前两段讲“何谓人才”,后五段论述“怎样才能成才”。针对性强,恰当地利用了原材料,较好地运用了例证法、对比法。
        

B. 逆境才能出人才吗(片断)


        假如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的观点可以成立的话,那么国家花费那么多资金、建立那么多设备精良、条件优越的科研单位干什么呢?现在,我们讲改善知识分子待遇,我看,照上面的观点,何必去改善呢?逆境出人才嘛! 让我们再回过去想一想:对于那些逆境中成才的人,人们除了赞扬他们取得的成绩之外,更多的往往是称道他们在逆境中能作出比一般情况下多几倍、几十倍的努力,战胜种种不利因素而走上成才之路的拼劲和韧劲。这不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逆境中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逆境)阻碍了人才的脱颖而出吗?
        所以,我认为:逆境能造就人才,但是,顺境提供的比逆境优越得多的客观条件,促成了更多成才的机会。作为成才的一个重要客观条件,我们应该说:顺境更有助于出人才。
        

(王 一)


        [评点]
        上面几个片断运用了引申法,可分两个层次。先假定“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的话,那么,国家就不必办科研机构,也不必改善知识分子的待遇,这显然是错误的,因而“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的观点不能成立。然后,从“那些在逆境中成才的人”中引申开去。“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在逆境中成才,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以此来论证“顺境更有助于出人才”的观点。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6-19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zuowen/gaozhong/185735.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