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峨眉山月歌》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2018-08-30 可可诗词网-名诗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题 解】
 
         明人王凤洲、王麟洲兄弟对这首诗有过精辟的见解,并为历来 注释家所引用。王凤洲说: “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可见此老 炉锤之妙。” 王麟洲也说: “作诗到精神传处,随分自佳,下得不觉 痕迹,使一句两入,两句重犯亦自无伤,如太白 《峨眉山月歌》, 四句入五地名,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 (王琦注《李太白全 集》)。
 
      王氏兄弟对《峨眉山月歌》 评价极高,但他们只说对了一半, 即只着眼于作品的艺术特色,从诗歌的技法表现上去评价它在技巧 上的 “炉锤之妙”,而未从其所传达之“精神传处” (即思想深度 上) 去探讨。应当说,在《峨眉山月歌》 中,诗人连用五地名, 皆以水月系之,一气贯注,自然美妙,是颇富意蕴的。杜甫七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尾联云: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 阳。” 十四字中有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地名,其节奏,气势, 有如高江急峡,奔腾不可一世,但这仅仅是因为老杜娴熟的技巧所 至吗?绝不是,这种佳构的获得,完全得力于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情愫的长期积累。李白在《峨眉山月歌》 中,一气连用五地名,不 仅不显板滞,而且使读者从诗人描写的辽阔空间和大跨度中,感到 他此次“仗剑去国” 大有乘长风、破万里浪的雄心壮志,和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所表达的感情浓度和思想深度,有异曲同工 之妙。
 
      全诗紧扣“月” 字运笔,首句出一“月” 字,写抬头望山月; 次句着一“影” 字,写低头看江月; 三句补一“夜” 字,写行舟 趁明月; 结句拟一“君” 字,点明不见明月时的怅然情思。
 
 
【全诗】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释】
 
1.峨嵋:山名,在今四川省境内。
 
2.平羌:即青衣江。源出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而入岷江。
 
3.清溪:即清溪驿。在今四川省犍为县。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渝州:即今四川省重庆市。
 
【译】
 
半轮明月映照着峨嵋山的深秋,
 
月影倒入青衣江那澄碧的水流。
 
我在夜色中的清溪向三峡进发,
 
渴望再见一眼家乡的明月,明月呵,
 
此时却偏偏不照在古老的渝州。
 
 
【赏析】
 
 
       〔峨嵋〕即峨嵋山,在今四川峨媚县西南。〔平羌〕即平羌江,又名青衣江,在峨嵋山东北。〔清溪〕指青溪驿,在今四川犍为县峨嵋山附近。〔三峡〕即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渝州〕在今重庆市一带。
 
          李白在二十五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这首诗作于即将出蜀之际。他平生喜欢月亮,对月,邀月,攀月,揽月,咏月,许多诗作中都洒满了令人神往的明月的清辉。这是一种执着的人生追求。当芸芸众生在我们这个可亲可爱又总是叫你席不暇暖的星球上生息、抗争、喜怒、哀乐的时候,忽然,月出于东山之上,那么清新、皎洁、柔和、安详,你能不屏息凝眸,意荡神驰么?李白对峨嵋山月的礼赞,便是这种感情潮汐的腾踔和涌现。他曾经佩着长剑,戴着高冠,踏着霜月,唱着悲歌,在巴山蜀水间恣意漫游,如今一旦离开故土,该有多少情丝牵肠挂肚——亲人,师友,蜀道,大匡山,杜鹃花,子规鸟,等等;然而,闪现在心灵屏幕上的所有这一切,最后都朦胧了,融入了峨嵋山的无边月色之中,仿佛红、黄、蓝三色飞速旋转化为一片白光一般。是的,此时此刻,唯有峨嵋山月可以代表故乡向远行的游子递上最深沉、最美好的祝愿了。
 
      诗人向故乡的明月投以多情的最后一瞥。他再也见不到她了,——此是后话,令人神伤。
 
     大概为了强化这种回环而不失轻快、忧伤中夹着青春心跳的感情节奏,诗人连用五个地名(峨嵋、平羌、清溪、三峡、渝州)来“击拍”,感受着这一种流走自如而又步步回首的离情别绪,人们的心弦能不振颤和鸣么?
 
       此诗明白如话,但留给我们许多想象的空间。抚卷吟哦,我们看到:
 
      小船,终于启碇了。江风习习,夜雾迷蒙。迟迟升起的半轮秋月悄悄地映入了平羌江的流水。李白抚着腰间的龙泉剑,久久佇立船头,目送着渐行渐远的峨嵋山月,直到它消失在自己的视野之中。
 
      故乡的明月啊,我思念你,可是见不到你了,我往渝州去了。
 
     平羌江上,万籁俱寂,连摇橹的咿呀声也听不见了。李白卧在舱内,任凭一叶扁舟顺流东下,在对未来的遐想中渐渐地沉入了寥廓的梦乡……
 
【赏析】
 
       李白一生爱好月亮,尤钟情故乡的峨眉山月。直到他逝世前三年,从流放夜郎途中回到江夏(今湖北武昌),蜀僧晏要去长安,李白还写“峨眉山月歌”为他送行,并祝愿“归时还弄峨眉月”。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明从此地出发,即将开始“辞亲去国,仗剑远游”的生活了。秋月半轮,好像流泻在平羌江中,更加美丽可爱。“平羌江”,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首句强调的是“秋”,次句强调的是“流”。秋,天高、气爽、风清、月朗,无不给人以愉悦和恬适。而月照影流(实际流的是滔滔江水),变静为动,这样,峨眉山上,平羌江中,半轮秋月,上下辉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平浅的词语,写出了不平浅的意境。
 
         全诗四句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而组织精巧,意境幽邃,丝毫没有堆砌的痕迹,足见李白绝句神韵清绝的一面。妙造自然,不尚雕饰,是此诗长处,从而达到“天巧浑成,毫无痕迹,故是千秋绝调” (金献之语)。这是由于地名本身清雅,而且地名的变易,也显示着诗人的行程;看似叙事,却也展示出景,蕴含着情,因此便有“浩气喷薄,如神龙行空” (赵翼语)之感,而“殊不厌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