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峨眉山月歌》,一首怀念故乡峨嵋山的月夜的诗歌

2018-08-30 可可诗词网-名诗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题解】作于开元十二年(724),时李白初离蜀地,拟往长江中下游漫游,全诗四句,嵌入地名五:峨眉山、平羌江(今四川青衣江)、清溪、渝州(今四川重庆)、三峡,浑然一体,无斧凿痕,诗境明朗,音韵流畅,唐人绝句中所仅见。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评云:“此是太白佳境。”“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明写月映清江之美景,暗点秋夜行舟之乐事,玲珑剔透,古今目为绝唱。
 
【全诗】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①半轮秋:谓秋夜上弦月形如半个车轮。②平羌江:即今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在今四川中部峨眉山东北。源出宝兴县北,东南流经雅安、洪雅、夹江等县,到乐山会大渡河入岷江。 ③清溪:当在平羌江乐山黎头峡之上游,王琦引《舆地纪胜》谓“清溪驿在嘉州犍为县”,查今本《舆地纪胜》无此文,或王琦误引,今各注本多沿其误。三峡:古时称三峡者甚多,味此诗中之三峡,似非指长江三峡,《乐山县志》谓当指乐山县之黎头、背峨、平羌三峡,其说近是。④君:指友人。一说指月。渝州:唐代州名,治所巴县,即今四川重庆市。
 
【翻译】
 
峨眉山的半圆明月映高秋,
月影随着平羌江水缓缓流。
夜晚从清溪驿出发向三峡,
思念而不见你匆匆下渝州。
 
【鉴赏导示】
 
这首诗是作者于开元十三年 (725) 出蜀途中的诗作。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前人对本诗叠用五个地名而不显得堆砌呆板评价很高,这是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的独特处。
 
【鉴赏】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首句从“峨眉山月”写起,通过写景点明了远游的时令是秋天。“半轮秋”是“秋半轮”的词序变换。用“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高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思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美妙。此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山峡驶去。“辞亲远游”的青年诗人,乍离故土,对故园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写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了。在写法上,全篇以“峨眉山月”为核心,以山月为触动情思的媒介,引发的意蕴十分丰富,加强了吟月思友之情,令人陶醉,在章法上,全诗共四句,却连有五个地名,而组织精巧,意蕴深绵,丝毫没有堆砌的痕迹,此可看出李白七绝诗艺术上生灵、秀丽的一面。
 
【赏析】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廿五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由重庆经三峡出蜀, 漫游祖国名山大川。在旅途中, 由于怀念故乡峨嵋山的月夜, 写下了这首《峨嵋山月歌》。
 
      这首七绝的艺术特色,就是在四句诗中用了五个地名,不但不显得枯燥乏味,反而能展示出一种清新优美的意境,给予读者以美的享受。前人曾称它“是千秋绝调”, 并非溢美。
 
        第一句连用两个名词, “峨嵋山”、“月”, 都是实物、并无诗意。句未缀一个“秋”字, 画龙点睛,, 便立即赋予这些实物以生命的力量。这个“秋”字,是不能移动的。假如说“峨嵋山秋月半轮”, 或说“半轮秋月”,就成了散文而不象诗了。第二句,“平羌江”, 源出四川芦山县, 流至乐山县而入岷江。“江水流”, 似乎毫无意义。江水自然是流动的,有什么可说的呢?然而诗人写江水, 并不是为了表现江水, 而是为了表现月亮。写江水的流动,是为了表现投入江水的月影。这两句诗连起来, 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峨嵋山月图。抬头仰望, 半轮秋月, 悬挂峻峭的山巅; 低头俯视, 投入平羌江的月影,在波心动荡不定。淡朴自然, 显示出一种引人入胜的意境,能给读者以具体的艺术感受。第三句, 七个字高度地概括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夜)、地点 (清溪)、和去向 (三峡)。“清溪”, 即清溪驿, 在今四川省犍为县; “三峡”: 长江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这句诗用一个“向”字,把 “清溪”和 “三峡”两个地名联接起来,既说明了问题,又显得玲珑剔透、诗意盎然。最后一句,揭示出主题思想、“思君不见下渝州”,表明诗人离开故乡愈远,怀念故乡的心情愈切,尤其是思念故乡峨嵋山的秋月。有人认为 “君”是指一位友人。纵观全诗, 很难得出怀念友人的意思。清人沈德潜曾说: “月在清溪山水之间, 半轮亦不复见矣, ‘君’ 字即指月”。所说极是。“君”字只是月亮的拟人化笔法。宋代诗人苏东坡曾在一首诗中写道: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这就更清楚地表明了李白此诗是写怀念峨嵋山月,而不是怀人之作。上述分析,似乎并没有逐一指出四句诗中五用地名的妙处,但对全诗艺术意境的分析,恰恰具体地说明了诗人是怎样将五个地名融入全诗成为全诗的内在有机部分,并自然天成地表现了意境的优美和诗人绵如抽丝的思乡之情。
 
        李白是酷爱月亮的,这已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流传不息的佳话。他在不少诗歌中往往把月亮人格化,把月亮当作亲密的友人来描写。例如《月下独酌》一诗,简直和月亮的影子成为歌舞的伴侣,“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还有《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都对月亮表现了江海一般的深情。这不是偶然的。李白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捩时期,在腐败的统治阶级的黑暗统治下,他怀才不遇,但他不屈服于黑暗势力,不苟同流俗,始终保持着傲岸不群的态度。而月亮的那种光明与圣洁,不知给了诗人多少慰藉。从这个角度来看,李白爱月,并把它视为契友, 正表现了他胸怀的高洁。
 
【鉴赏要点】
 
    [1]名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2]意境明朗,借景抒情。[3]意象迭现,形象鲜明。[4]语言浅近,音韵和谐。
 
【评1】
 
此诗作于李白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出川时作,善用地名为其特点:峨嵋——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俨然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世贞语,王琦《李太白全集》卷七引),其奥妙在于情在其中,使人忘其地名。
 
【点评2】
 
    唐诗篇名。七绝。李白作。见《李太白全集》卷八。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全诗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末句中“君”字,一说指月。沈德潜曰:“月在清溪山月之间,半轮亦不复见矣,‘君’字即指月。”(《唐诗别裁》卷二○)苏轼有诗云:“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望月时登楼。”(《送张嘉州》)均持此说。一说指友人。按前说,此诗为思乡之作;按后说,此作为怀友之诗,两说均可通。全篇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四句诗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刘辰翁曰:“含情凄婉,有《竹枝》缥渺之音。”(《唐诗品汇》卷四十七引)王世贞云:“此是太白佳境”,“益见此老炉锤之妙”(《艺苑巵言》卷四)。王世懋亦云:“四句入地名者五,然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艺圃撷馀》)该诗为李白绝句中脍炙人口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