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辋川图》真迹的绘制情况

2023-10-26 可可诗词网-文章 https://www.kekeshici.com

         最早记载王维《辋川图》的史料是唐代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和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为了行文方便, 我们将相关的两段文字摘录如下:
 
 
        妙品上八人
 
 
        李昭道、韦无忝、朱审、王维、韦偃、王宰、杨炎、韩滉
 
 
        王维……其画山水松石, 踪似吴生, 而风致标格特出。……复画《辋川图》, 山谷郁盘, 云水飞动, 意出尘外, 怪生笔端。尝自题诗云:“当世谬词客, 前身应画师。”其自负也如此。……故山水、松石, 并居妙上品。[1]
 
 
        王维……工画山水, 体涉今古, 人家所蓄, 多是右丞指挥工人布色, 原野簇成远树, 过于朴拙, 复务细巧, 翻更失真。清源寺壁上画辋川, 笔力雄壮。尝自制诗曰:“当世谬词客, 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 偶被时人知。”诚哉是言也。余曾见破墨山水, 笔迹劲爽。[2]
 
 
        从上述的材料大体可以推知:王维《辋川图》绘画于清源寺壁上, 是一件壁画形制的山水画作品。画中的用笔气势雄壮, 山谷的地貌画得盘结横据, 有浮云掩映, 许多景象令人置身于尘世之外。王维曾自题诗云:“当世谬词客, 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 偶被时人知。”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序》中说自己“窃好斯艺, 寻其踪迹, 不见者不录, 见者必书推之, 至心不愧”[1]1007, 可知他著录态度之严肃, 对《辋川图》真迹图像特征的表述是真实的。张彦远为晚唐鉴识绘画世家, 他对辋川壁画也作了中肯的评价, 不过“清源寺”的由来却另有一段故事了。
 
 
        《辋川图》真迹原始的绘画地点并不称作“清源寺”。唐人李肇在《唐国史补》里指出:“清源寺”实际是王维从宋之问 (约656-712) 家人手中购买的辋川别业, “得宋之问辋川别业, 山水胜绝, 今清源寺是也。”[3]至于购买的原因, 他的《请施庄为寺表》一文有过解释, 文章写道:
 
 
        臣维稽首:臣闻罔极之恩, 岂有能报?终天不返, 何堪永思!然要欲强有所为, 自宽其痛, 释教有崇树功德, 弘济幽冥。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 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 褐衣蔬食, 持戒安禅, 乐住山林, 志求寂静, 臣遂于蓝田县营山居一所。草堂精舍, 竹林果园, 并是亡亲宴坐之余, 经行之所。臣往丁凶衅, 当即发心, 原为伽蓝, 永劫追福, 比虽未敢陈情, 终日常积恳诚。又属元圣中兴, 群生受福, 臣至庸朽, 得备周行, 无以谢生, 将何答施?愿献如天之寿, 长为率土之君, 惟佛之力可凭, 施寺之心转切, 效微尘于天地, 固先国而后家。敢以鸟鼠私情, 冒触天听, 伏乞施此庄为一小寺, 兼望抽诸寺名行僧七人, 精勤禅诵, 斋戒住持, 上报圣恩, 下酬慈爱, 无任肯款之至。[4]
 
 
        乾元元年 (758) , 王维岁近花甲之龄, 向肃宗皇帝上表, 请求皇帝允许自己将蓝田山居 (即辋川别业) 施舍给僧侣为寺, 供他们禅诵、斋戒住持。《表》文中, 王维坦言当初购买这处山居的目的是为了尽孝道, 为母亲崔氏持戒安禅之用, 如今舍宅为寺则是为了给君王和亡母祈福, “上报圣恩, 下酬慈爱”。由此推知, 王维的《辋川图》真迹最初是绘制在自己的辋川别业, 后来, 于乾元元年施舍为一小寺, 名曰“清源寺”。
 
 
        辋川壁画的地点既然明了, 那么绘制于何时呢?《辋川图》真迹是一件山水壁画, 需要依附于建筑墙体才能够存在, 所以它的出现和消失的时间同辋川别业 (或清源寺) 的关系密切。天宝三年 (744) , 王维始营辋川别业, 这是辋川壁画绘制的前提。[5]天宝十五年 (756) 后, 王维似乎未再长时间地停留于辋川。这一年, 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 王维被俘获, 拘禁于洛阳普施寺。至德二年 (757) , 唐军收复长安, 王维获释, 第二年春复官。王维复官后的生活是在京城长安度过的, 《旧唐书》说他“晚年长斋, 不衣不彩”, “在京师, 日饭十数名僧, 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 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 焚香独坐, 以禅诵为事。”[6]王维身逢“安史之乱”, 他的身心和心理都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恐怕是没有精力和条件再从事壁画的创作。有鉴于此, 王维创作《辋川图》真迹的时间大致应在天宝三年至十五载 (744-756) 之间。
 
 
        北宋政和二年 (1112) , 黄伯思在他的《跋辋川图后》叙述了自己探访辋川山谷的情景:
 
 
        辋川二十境, 胜概冠秦雍。摩诘既居之、画之, 又与裴生诗之, 其画与诗后得赞皇父子书之, 善并美具, 无以复加, 宜为后人宝玩摹传, 永垂不刊。然此地今遗址仅存园湖, 垞沜率为畴亩, 未有高士踵兹逸怀, 使人慨想深。政和二年六月五日, 常山宋烜武阳黄○于河南官舍同观。[7]
 
 
        辋川探访的结果令黄氏感慨良深, 不复有“高士踵兹逸怀”之情。当地仅存有园湖, 《辋川图》里的南垞、北垞、茱萸沜变成了农田。清源寺呢?黄伯思没有提到它, 显然是损毁了。那么, 《辋川图》真迹是何时湮没于尘世的呢?可以肯定的是, 它躲过了唐武宗时代的“会昌灭佛”运动。会昌五年 (845) , 武宗曾经颁布了一道灭佛的政令, 即敕令“其上都、下都每街留寺两所, 寺留僧三十人;上都左街留慈恩、荐福, 右街留西明、庄严”。[6]420清源寺规模较小, 且隐蔽于辋川山林间, 躲过了这场法难。否则, 成书于“会昌灭佛”之后的《历代名画记》是不会如此详细记载《辋川图》的。晚唐温庭筠 (约812-870) 的《寄清源寺僧》一诗还提到过这座寺院。诗曰:
 
 
        石路无尘竹径开, 昔年曾伴戴颙来。
 
 
        窗间半偈闻钟后, 松下残棋送客回。
 
 
        帘向玉峰藏夜雪, 砌因蓝水长秋苔。
 
 
        白莲社里如相问, 为说游人是姓雷。[8]
 
 
        清源寺僧是何许人?不知, 但“砌因蓝水长秋苔”句证明此处正是蓝田的清源寺。因为是赠诗, 温庭筠定是同这位僧人有过交往, 温氏大约卒于公元870年, 故而推知王维的《辋川图》真迹此时应该还在清源寺壁上。此外, 宋初陶榖《清异录》里讲述的二则趣闻, 为推断《辋川图》真迹消失的时间提供了新的线索。
 
 
        自唐末, 无赖男子以剳刺相高, 或铺《辋川图》一本, 或砌白乐天、罗隐二人诗百首, 至有以平生所历郡县、饮酒、蒱博之事, 所交妇人姓名齿行第、坊巷形貌之详, 一一标表者, 时人号为“针史”。[9]
 
 
        比丘尼梵正庖制精巧, 用鮓、臛、脍、脯、醢、酱、瓜蔬黄赤杂色鬬成景物, 若坐及二十人, 则人装一景, 合成“辋川图小样”。[10]
 
 
        前一则趣闻出自“针史”, 讲的是唐朝末年, 有奸刁、撒泼的男子附庸文人风雅, 将《辋川图》用针剳刺在皮肤上, 绘制成刺青纹身。后则“辋川小样”的趣闻是说:有一位叫梵正的比丘尼厨艺精湛, 能用多种烹饪手法将黄、红等杂色瓜果蔬菜制作成辋川二十图景。“无赖男子”“比丘尼梵正”只是民间普通的人物, 却能够拥有后世弥足珍贵的“辋川图样”, 可知当时的百姓可以很容易地从清源寺壁上临摹到《辋川图》, 这就间接证实了王维《辋川图》真迹在唐末仍存在。此外, 梵正庖制“辋川图小样”的趣闻还证实了王维《辋川图》真迹是一件由二十景构成的青绿山水壁画。画史上的王维擅长青绿、水墨两种山水画风格, 《辋川图》真迹可为其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品了。自唐末以后, 现存史料中鲜少再有《辋川图》真迹存世的证据, 它大抵是湮没于唐末五代的战火中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