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水诗歌中“空”之境

2018-04-11 可可诗词网-文章 https://www.kekeshici.com

        “空”之境界,是佛教哲学中对宇宙人生抽象思辨的最高层次。王维非常推崇《维摩诘经》的义理,其认为凡人在平常的生活中,是和“有”为的事物直接联系的。假如要借助“无”为来生佛法,触及万事万物“空”的实质,则不符合万事万物的基本运行规律。应该从“有”中悟出它的反面,即“空”,这才是佳途,才是解读“空”最好的方式。
 
 
       1. 对“空”的环境与心境交相融合的营造
 
 
       佛教“空”的境界,和虚无并不是一回事,这种“空”是一种在万事万物本质和现象中贯穿的境界。它不是目空一切,也非世人所说的一切所有的“顽空”,而是对事物本质及变化规律的把握。清人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一书的序中说:“空外之音也,水中之影也;香之于沉实也,果之于木瓜也,酒之于杜康也;使人索之于离即之间,骤欲去之而不可得;盖空诸所有,而独契其宗。”王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佛教禅宗理论的影响,从信奉佛禅中培养出“空”的心境后,长期作用于他的诗歌创作。他从美学特质和审美效果两方面给王维的诗歌很高评价,并指出王维诗歌达到这种高度是因为他“通于禅理”,再将禅化为一种人生的审美情趣。诗歌《鹿柴》充分地将“空”展现出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写的是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深林里不见人迹,却可以听见人的回声。毕竟闹市中是感觉不到回声的,在空寂中才可以凸显这种回声,就更显出山的空寂之境。
 
 
       2. 画面感的营造:通过散点画面与色彩搭配体现空灵感
 
 
       王维善用散点视觉的画面打造空灵感。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空山、明月、清泉是王维笔下的山水自然画面的多个点。不像只定一个点欣赏得那么凝重,定多个点显得空灵飘逸。这些点虽然多为散开的点,但却绝不是残山断水,而是一幅在各个散“点”组合下的完整和谐的画面。这进一步使诗歌变得空灵。这种“空灵”便是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空”与“有”如此呼应。色彩上,王维的山水诗淡雅而非浓烈。常出现的颜色词是“青”和“白”。无论是青色,还是白色,都可以让人感受到安静、舒适的感觉,能够表现出淡泊、宁静的格调。艳丽的色彩给人热烈而富有激情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