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栏目
  • 通假字
  • “乃(四)”·通假字

    通“曩”,从前,往日。 《战国策·赵策(一)》:“秦乃者过柱山,有两木焉。”《汉书·曹参传》:“乃者我使谏君也。”唐颜师古注:“乃者,犹言曩者。”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四:“乃者河中有姚氏,十三世不析居矣。”...

    “乃(三)”·通假字

    通“能”。按:“乃”古音为蒸部泥母,“能”为之部泥母,声母相同,韵部之蒸对转,音近通假。 《尚书·立政》:“兹乃俾。”按: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六:“《尧典》‘有能俾 ’,义与此同。”《汉书·匈奴传(下)》:“东援海代,南取江淮,然後乃备。”清王念孙《读...

    “乃(二)”·通假字

    通“扔”。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同):“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按:今傅奕本《老子》第三十八章“乃”作“扔”。...

    “乃(一)”·通假字

    通“仍”。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升部》:“乃,叚(假)借为‘仍’。” 《周礼·春官·司几筵》:“凡吉事变几,凶事仍几。”郑玄注:“故书‘仍’为‘乃’。‘乃’读‘仍’。郑司农云:“……仍,因也’。”《国语·吴语》:“边遽乃至。”汪远孙发正:“乃,读为...

    “主(四)”·通假字

    通“坐”。 《礼记·曲礼(上)》:“居不主奥。”注:“主犹坐也。”...

    “主(三)”·通假字

    通“祖”。 《周礼·地官·大司徒》:“而树立田主。”注:“田主,田神,诗人谓之田祖。”...

    “主(二)”·通假字

    通“諸”。 《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主人闻之以成。”卢辩注:“《家语》云:‘众人闻之以成。’主,或声之悮(误)也。”...

    “主(一)”·通假字

    1.通“...

    “丹(二)”·通假字

    通“摊”。按: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丹,攤。” 《醒世恒言》卷十八:“施复打开包裹取出被来丹好。”...

    “丹(一)”·通假字

    通“單”,另(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宣和遗事》前集:(隋炀)帝用麻胡为师,起天下百万民夫,开一千丹八里汴河。”《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石驸马》:“拜了二十丹四拜山呼万岁两三声。”...

    “之(十一)”·通假字

    1.通“於”。“之”有“於”之义。按:训见清刘淇《助字辨略》卷一。清王引之《经传释词》第九:“之,犹‘於’也。”清吴昌莹《经词衍释》续补书证。 《周易·比》:“比之匪(非)人。”《礼记·檀弓》:“之死而致死之,不仁;之死而致生之,不知(智)也。”《荀子·...

    “之(十)”·通假字

    通“既”,已经。按:参看清吴昌莹《经词衍释·补遗》。 《左传》成公十三年:“及君之嗣也。”《礼记·玉藻》:“若有尝羞者,则俟君之食而後食。”《史记·太公世家》:“西伯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汉书·黥布传》:“项籍之引兵西至新安,又使布等夜击章...

    “之(九)”·通假字

    通“己”。按:“之”、“己”叠韵且音近,故得通假。 《管子·牧民》:“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亡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吕氏春秋·务大》:“燕爵(雀)颜色不变,是何也?不知祸之将及之也。”《春秋繁露·楚庄王...

    “之(八)”·通假字

    1.通“以”。按:清吴昌莹《经词衍释》卷九:“之,犹以也。” 《诗经·大雅·生民》:“种之黄茂。”《左传》隐公八年:“胙之土而命之氏。”又昭公四年:“杜洩见,告之饿渴,授之戈。”又十三年:“杀囚,衣之王服。”《战国策·燕策》:“死马且贾之百金,况生马乎?”...

    “之(七)”·通假字

    1.通“則”。按:“之、”“则”一声之转,故得通假。清王引之《经传释词》第九:“之,犹则也。”清吴昌莹《经词衍释》卷九续补书证。 《周易·否》:“否之匪(非)人。”《诗经·小雅·常棣》:“儐尔籩豆,飲酒之飫。”《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又《颜渊》:...

    “之(六)”·通假字

    1.通“其”。按:清王引之《经传释词》第九引《吕氏春秋·音初》注:“之,其也。”清吴昌莹《经词衍释》卷第九续补书证。又杨树达《古书疑义举例续补》卷二有“‘之’‘其’通用例”。 《诗经·邶风·旄邱》:“旄邱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又《魏风·硕鼠》:“乐...

    “之(五)”·通假字

    通“是”,作结构助词,宾语倒置于外动词之前用之。按:此说本杨树达《词诠》卷五,并参看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九。 《尚书·无逸》:“惟耽乐之从。”按:《汉书·郑崇传》作“惟耽乐是从”。《左传》昭公十六年:“侨闻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又:“...

    “之(四)”·通假字

    通“斯”、“兹”、“此”。“之”本可作指示代词通“此”。 《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又《卫风·伯兮》:“之子无裳。”又《豳风·伐柯》:“我觏之子。”又《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郑玄笺:“之人,是人也。”又《小雅·蓼莪》:“欲报之德,...

    “之(三)”·通假字

    通“諸”(“之于”合音)。按:清王引之《经传释词》第九:“之,犹‘諸’也。‘諸’、‘之’一声之转。”清吴昌莹《经词衍释》卷九续补书证。“之”、“诸”双声通假。 《左传》襄公二十年:“弃诸堤下。”《汉书·五行志》“诸”作“之”。《庄子·逍遥游》:“吾...

    “之(二)”·通假字

    通“子”。 《墨子·耕柱》:“巫马子谓子墨子曰:‘我与之异。’”(按:毕本改“之”为“子”,云:“‘子’旧作‘之’。”)《韩非子·难三》:“子思出,子服厉伯入见,问厐氏子,子服厉伯对曰:‘其过三,皆君之所未尝问。’”按:《论衡》作“皆君子所未尝闻”。又《...

    Copyright © 2002-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