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栏目
  • 通假字
  • “朋(三)”·通假字

    通“蓬”,蓬乱。 《刘知远诸宫调·君臣弟兄子母夫妇团圆》:“因吾打得浑身破,坼到得朋头露脚。”...

    “朋(二)”·通假字

    通“逢”,大。 《尚书·洛诰》:“孺子其朋。”于省吾新证:“‘朋’‘逢’古同声。‘其朋’当读如《洪范》‘子孙其逢’之‘其逢’。马注:逢,大也。《吕览·任数》:‘则乱欲长矣。’注:‘长,大也。’言孺子其长者,再告戒之意深且挚矣。若曰孺子慎其朋党,则邻於...

    “朋(一)”·通假字

    通“崩”,崩坏。 《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状義而不朋。”清俞樾《诸子平议》:“義,当读为‘峨’……‘朋’读为‘(崩)’。其状峨而不(崩)者,言其状峨而高大而不崩坏也。”...

    “肜”·通假字

    通“融”。肜肜,同“融融”,和乐貌。 《文...

    “朞”·通假字

    通“基”。 《周礼·地官·质人》:“邦国朞。”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朞,本或作‘基’。”...

    “望(六)”·通假字

    通“方”,比较。按:“望”、“方”旁纽通假,古同属双唇音。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壮部》:“望,叚(假)借为‘方’。”“望”、“方”音近。 《论语·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汝)与回也熟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望(五)”·通假字

    通“向”。按:“望”、“向”古音同在阳部,故可通假。 《晏子春秋·杂下(五)》:“古之立国者,南望北斗,北戴枢星。”《楚辞》战国楚屈原《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燕丹子》卷下:“轲出卫都,望燕路,历险不以为勤,望远不以为遐。”《韩非子·...

    “望(四)”·通假字

    通“恍”。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老子·道经》:“望呵忽呵中有物呵。”今本《老子》作“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望(三)”·通假字

    通“往”。 唐王维《淇上田园》诗:“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元杂剧《货郎担》:“三条道儿,不知望那(哪)条道儿上去?”《水浒全传》第二回:“王进却不打下来,将棒一掣,却望後生怀裹,直搠将来。只一缴,那後生的棒丢在一边,朴地望後便倒了。”...

    “望(二)”·通假字

    1.通“忘”,忘记。 《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周豦彝铭》:“豦弗敢望公伯休。”清阮元释:“公伯为豦之保君,而锡赉甚厚,故豦不敢忘其休而作器也。”《逸周书·武儆》:“朕不敢望,敬守勿失。”《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有一类门徒弟子,为人去变乖疏:不...

    “望(一)”·通假字

    1.通“忙”。按:今江苏丹阳方言仍读“望”音为“忙”者,当是古音遗存。 《礼记·问丧》:“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 2.通“芒”。按:望望然,犹“芒芒然”,茫然若失的样子。 《孟子·公孙丑(上)》:“推恶恶之心,思与鄉人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

    “有(十二)”·通假字

    通“虽”。按:清吴昌莹《经词衍释》卷三:“有,犹虽也。” 《尚书·康诰》:“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集传:“虽其罪...

    “有(十一)”·通假字

    通“为”。按:“为”、“有”音近(匣母双声,歌之韵)通假。按:清王念孙曰:“有,犹‘为’也。”(清王引之《经传释词》第三引,且曰:“‘为’、‘有’一声之转,故‘为’可训为‘有’,‘有’亦可训为‘为’。”) 《周易·履》:“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

    “有(十)”·通假字

    通“其”。按:清吴昌莹《经词衍释》卷三:“有,犹为也,其也。”“有”古读为“其”(见《唐韵正》),故“有”、“其”为叠韵字。 《尚书·盘庚(上)》:“民不適有居。”《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若可,师有济也。”又二十八年:“恶直醜正,实繁有徒。”《列子·天瑞...

    “有(九)”·通假字

    1.通“以”。按:清吴昌莹《经词衍释》卷三:“《广韵正》:‘有,古读为“以”。’是‘以’、‘有’二字义同而用通也。” 《诗经·大雅·皇矣》:“皇矣上帝,临下有赫。”(按:汉王符《潜夫论·班禄》引“有”作“以”。)又《商颂·那》:“执事有...

    “有(八)”·通假字

    1.通“如”,如果;如或。按:清吴昌莹《经词衍释》卷三:“有,犹为也,如也。”按:今方言有“如”读如“与”音者,当是古音遗存,推知“有”与“如”古音相近,故得通假。 《尚书·召诰》:“有王,虽小,元子哉!”《诗经·大雅·瞻卬》:“妇有长舌,为厉之阶。”《左传...

    “有(七)”·通假字

    通“与”。按:清吴昌莹《经词衍释》卷三:“有,犹为也,与也。” 《尚书·盘庚(上)》:“无弱孤有幼。”《逸周书·皇门》:“用克和有成。”《诗经·王风·葛藟》:“谓他人母,亦莫我有。”(亦,且。)《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请有盟。”《邓析子·无厚》:“夫合事有...

    “有(六)”·通假字

    1.通“於”。按:清吴昌莹《经词衍释》卷三:“有,犹为也,於也。”“有”“於”音近而得以通假。 《周易·复》:“利有攸往。”又《姤》:“有攸往,见凶。”《尚书·立政》:“乃有室大竞。”《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有弟,不能和协。”《孟子·尽心(下)》:“而况...

    “有(五)”·通假字

    1.通“或”,某人;或者(有人)。按:清王引之《经传释词》第三:“有,犹‘或’也。”“盖‘或’字古读若‘域’,‘有’字古读若‘以’(说见《唐韵正》),二声相近……声义相通,则字亦相通。”按:“有”“或”古音均为匣母,韵一为之部,一为职部,古音相近,故得通假。...

    “有(四)”·通假字

    通“犹”。 《墨子·明鬼》:“故琢之盘盂、镂之金石以重之,有恐後世子孙不能敬莙以取羊。”《礼记·曲礼(下)》:“去国三世,爵禄有列於朝,出入有诏於国,若兄弟宗族犹存。”(若,及。“有”、“犹”互文见义。)三国魏曹操《秋胡行》:“道深有可得,名山歷观。”按...

    Copyright © 2002-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