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官吏。字文欣,祖籍辽东新昌(今河北卢龙县),后居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少为中书学生,侍御主文中散。后转治书侍御史,加谏议大夫,为官严正,不畏强暴,迁主爵下大夫。孝文帝巡视邺(今河北磁县南)时,兼御史中尉,留守洛阳。又迁为太子中庶子,正色立朝,俨然难犯,...
隋末农民起义是一次全国规模推翻隋王朝的农民大起义。隋炀帝时,剥削残酷,兵役徭役繁重,使田地荒芜,农民家破人亡。大业七年(611),王薄领导农民首先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东南)发动起义,他们攻打官军,破坏隋军运输线,同时在今山东有孙安祖、张金称、高士达,窦建德...
北魏将领。字休达,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古城)人。少骁勇,善骑射,广交轻侠。太平真君五年(444),与东雍州刺史沮渠秉谋反,事泄逃奔南朝宋文帝刘义...
北魏官吏。赵郡平棘(今河北赵县南)人,出身官宦世家。少传家学,博览群书。相貌堂堂,举止有法度。太武帝征为中散,迁秘书奏事中散,转侍郎、光禄大夫,又迁比部尚书,随从征伐,因谋略之功进爵为寿光侯,加建义将军。太平真君末年(451),随从太武帝南伐宋,进爵为宣城公...
隋朝通往西域中亚的“丝绸之路”,自敦煌起有三条:北道从伊吾(今新疆哈密),中道从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南道从鄯善(今新疆罗布泊附近)。隋为控制这三条商道,大业四年(608),派军队逼降了伊吾;和高昌建立了密切关系。大业五年,隋炀帝以重兵击败吐谷浑,逼使其可汗慕...
北魏儒学家。字仕明,原本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祖父常珍为前秦苻坚南安太守,因战乱迁居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自小聪明,严正有志概。笃志好学,博闻强记,精研五经百家,不求仕进。太武帝拓跋焘平凉州后,拜为宣威将军。开馆教授生徒七百余人,执教严格,奖励有...
炀帝对功高位重之人,往往借机杀戮。辅助文帝的高颎,平定江南的贺若弼,均以“诽谤朝廷”之罪名先后被杀。大将杨素也险遭杀身之祸。杨玄感乃杨素之子,早有反意。大业九年(613)六月,他在黎阳督运军粮,趁炀帝远在边境之机,集船夫八千余起兵反隋,屡败隋军,深得人民...
北魏大臣。字伯渊,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出身关东著名士族,崔宏子,少好文学,博览经史,信天师道,通阴阳术数,曾注释五经,制定《五寅元历》。道武帝时,为著作郎。明元帝即位后,拜为博士祭酒。泰常三年(418),袭爵白马公,主管朝庭礼仪、军国书记,拜相州刺史,...
三征高丽指隋炀帝对高丽的三次战争。炀帝继位后,肆意向少数民族和邻国耀武扬威,企图使他们畏服。大业八年(612),经大规模准备,杨广征调水陆大军113万发动第一次进攻高丽的战争。水军从东莱海口出发,浮海先行;陆军兵分左右各十二军,每日自涿郡出发一军,相距二十...
隋朝时日本称倭国,当时通往日本列岛的海上交通未开,多取道于朝鲜半岛。开皇二十年(600),日本推古女皇遣使来中国,此后中日关系大有进展。大业三年(607)日本又遣小野妹子等人携国书来中国,商谈有关日本人来中国传习经佛事宜。明年,隋炀帝遣裴清出使日本,受到日...
北魏早期关中人民起义军首领。北地(今陕西耀县、富平一带)卢水胡人。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六年(445),在杏城(今陕西黄陵县境内)举行起义,杀长安镇副将拓跋纥,队伍迅速发展到十多万人,自称天台王,各族人民纷纷响应。曾两次遣使联络南朝宋出兵。后在李闰堡(今陕...
东汉、三国时称今台湾为夷洲,隋朝改称流求。一直沿用到宋、元。明末始称台湾。大业元年(605),海师何蛮最早论及台湾曰:“每春秋二时,天清风静,东望依希似有烟雾之气,亦不知几千里”(《隋书》卷八十一)。三年,羽骑尉朱宽奉炀帝命,与何蛮同赴流求。转年,炀帝复令...
北魏大学者。字延明,敦煌(今属甘肃)人。年青时,师从博士郭瑀,后隐居酒泉,不求仕进,教授弟子五百余人。西凉李暠征为儒林祭酒、从事中郎,后迁抚夷护军,虽政务在身,仍手不释卷。北凉沮渠蒙逊平酒泉后,拜为秘书郎,专管注记。在西苑筑陆沉观收徒讲学,有数百人,沮渠...
开皇三年(583),隋文帝接受度支尚书长孙平建议,在各地建置义仓,由百姓积谷自救,以防水旱灾害。当时,隋政府在全国设置许多官仓。开皇三年,在卫州(今河南汲县)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今河南三门峡)置常平仓,华州(今陕西华县)置广通仓。大业元年(605),隋炀帝...
北魏杰出将领。字苟仁,代(今山西大同北)人,世为豪强。年十九即以善弓箭而闻名。太武帝时,为虎贲中郎将。文成帝时,进爵太昌侯,官至冠军将军。献文帝天安元年(466),南朝宋徐州刺史薛安都降魏,献文帝任命尉元为都督东道诸军事、镇南大将军,率军援助薛安都,入驻彭...
北魏将领。鲜卑族人,少为中书吏。文成帝即位后,拜北部下大夫,袭父爵为高都侯,迁北部尚书。文成帝去世后,依附丞相乙浑共秉朝政,任尚书右仆射,进爵南乡公。献文帝皇兴元年(467),加使持节、都督诸军事、征南大将军,与大将尉元率军征伐南朝宋的齐地,十天之内,连克...
大业六年(610)大运河南北贯通后,运河与南方河流;湖泊构成一个水道网,“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提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制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由于运河通航促进运河两岸发展,杭州、扬州、镇江等成为物资和人文荟...
开皇四年(584),隋文帝曾为漕运便利,令宇文恺开广通渠,引渭水到潼关。七年。又沿邗沟旧道开山阳渎,沟通江淮。大业元年(605),隋炀帝为解决南粮北运及军需物资运输需要,利用天然河流和流渠故道,开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工程分四段进行: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征发...
北魏官吏。字伯度,小名黄头,广平任(今河南任县东南)人。少好学,有高名。太武帝拓跋焘时,与高允等人俱知名,被征为中书博士、东宫内侍长,迁著作郎。出使南朝宋后,赐爵广平子。不久,迁太子少傅,领禁兵,进爵为侯,加建义将军。奉诏与高允、胡方回等人改定律令。出...
拓跋焘(408—452),北魏皇帝。明元帝拓跋嗣长子,小字佛狸,公元423年至452年在位,所用年号依次是始光(424年始)、神(428年始)、延和(432年始)、太延(435年始)、太平真君(440年始)、正平(451年始),谥号太武帝,庙号世祖。拓跋焘在执政的三十年中,对外,南征北伐,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