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心上) 以保障人民生活安定为基础而诛戮一些罪民,罪民虽然被杀,也不会怨恨杀他的人。 “生道”谓保民之道,本欲生之也。除害去恶之类是也。...
(尽心上) 要处于文王的教化之下,才能奋发起来的,只是一般的凡人。而才智杰出的人,虽然没有文王的教化,也照样能奋发起来。...
(尽心上) 以能使人民生活安逸的道理去役使百姓,百姓虽然劳苦也不会抱怨。 “佚道”,谓安民之道。...
(尽心上) 在穷困时就独自修养自身,显达时就要使天下人能同归于善。...
(尽心上) 士人在一贫如洗之际,仍不会放弃义理;而在显达时,也不会违背正道。穷困时不失义理,所以士人就能保持自己人格的完整,显达时不背大道,所以人民就不会对他失望。...
(尽心上) 古时候的人,得志时,每能把恩泽加诸人民;不得志时,便退而修养自我,最后仍得显名于世。...
(尽心上) 羞耻心对于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关系太大了。如果能因不正或不义而感到羞耻,则可成为圣贤。相反的,不知道羞耻而胡作非为,那么将成为最卑鄙的小人。...
(尽心上) 一个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之心。...
(尽心上) 能够知道无耻的可耻,就不会做出羞辱自己的事情来。 此章言知耻即可免辱也。...
(尽心上) 一切人伦事理都具备在自己的身上。反省自身,如果能够真实无欺,那没有比这更安愉的了。勉励推行恕道,求仁的途径,也没有比这个更近便的。 “万物”指一切关于为人之事物,即人伦事理也。...
(尽心上) 保存自己灵明的本心,修养自己天赋的本性,这就是事天之道。...
(尽心上) 知道天命的人,不站在危墙的下面。 此章乃言人必趋命,贵受其正,岩墙之疑,君子远之。...
(告子下) 教诲人的方法很多!我不屑于教诲他,实际也正是在教诲他!...
(告子下) 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家臣和辅弼的贤士,国外又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个国家终究是会灭亡的。然后我们知道生在忧患的环境中,才能生存,生在安乐的环境中反而会因循惰志,趋于败亡。 “法家拂士”,法家谓法度大臣之家。拂士,谓辅弼贤能之士...
(告子下) 上天要把重任交给某个人时,一定先困苦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躯体,穷乏他的身家,扰乱他的行为,使他的所作所为都不顺遂,为的是要激励他的心志,坚忍他的性情,增强他所缺乏的耐力。...
(告子下) 喜欢做善事的人,即使让他治理天下也绰有余力,更何况是治理一国呢? “优”朱注:“有余裕也,言虽治天下犹有余力也。”...
(告子下) 自以为聪明才智过人,而不肯接纳他人的善言,处处表现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将把人们拒于千里之外。 “訑訑”谓自足其智,不嗜善言之貌。...
(告子下) 君子如果不诚信,遇事又怎么能有所执着呢? “亮”同谅,信也。“恶平执”失注:“言凡事苟且,无所执持也。”...
(告子下) 不教导人民礼义,而驱使他们去打仗,这便是遗祸人民。 朱注:“教民者,教之礼义,使人入事父兄,出事长上也。用之,使之战也。” 因为不知道礼义孝悌的士兵,也不懂得该为国家牺牲的道理。所以由这种人组成的军队,势必力量薄弱,而且斗志消沉在这...
(告子下) 夏禹治水,是顺着水性的,所以夏禹以四海做为聚水的坑谷。 “水之道”谓顺水之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