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心上) 虽然要守中庸之道,但如果未能权衡情势,仍只是算是执守一偏之见。...
(尽心上) 杨朱是抱着“利己”主义的人,即使拔一根毛而有利于天下,他也不肯做。...
(尽心上) 墨子主张“兼爱他人”,即使摩秃头顶,掉光胫毛只要对天下有利的事,他都肯做。...
(尽心上) 清晨一听到鸡啼就起床,随即勉行善的人,可以说是遵循舜行善之道的从者。...
(尽心上) 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太小了,登上泰山便觉得天下也变小了。...
(尽心上) 见过海洋的人就难以再看得起其他的水了。游学于圣人门下而领悟大道理的人,也不敢随便谈论天下之达道了。...
(尽心上) 不为利害所动心的大丈夫,必先端正自己的身心,而后才去导化天下万事万物。...
(尽心上) 正人君子有三件乐事,而治是天下却不包括在内。 父母都健在,兄弟能和睦相处,是第一件乐事。上不愧于天,下不愧于人,是第二件乐事。能 天下英俊的人才而教育他们,是第三件乐事。...
(尽心上) 能尽天理的人,他要先看看是否有机会施行他的道理于天下,然后才出来事君行道。...
(尽心上) 有德行、智慧、道术、才智的人,往往是在忧患的环境中磨练出来的。 朱注:“疢疾,犹灾患也。”...
(尽心上) 孤寂的远臣,微贱的庶子,他们抱着危惧之心,抱持着深切的远忧近虑,所以能够通达事理。...
(尽心上) 不必经过学习自然就明白的,是人的良能。不必经过思虑,自然就知道的,是人的良知。...
(尽心上) 仁厚的言论教化,不如有仁厚的德泽声闻更能感人深切。 “仁言”谓政教法度之言也。“仁声”程子曰:仁声,谓仁闻,有仁之实而为众所称道者也。...
(尽心上) 推行仁政,虽然能得民心;但远不如良好的教化,可从根本改善人心,因而能使人民自然归向。得人拥护的善政,可以致民于富,而使国家丰足宽裕。但普通深入的教化人民,使人都能知仁守义,大同之治,得以遂行。...
(尽心上) 圣人所经过的地方,人民都能受到他的德行感化,内心所感受的,更是神奇莫测。他的德业上可配天,下可与天地同运而并行。 “所过者化”谓身所经历之处,无人不为所化。“所存者神”谓心所存之处,神奇莫可测知。此章谓君子以德教化人,与天地同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