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州歌

2022-08-24 可可诗词网-王维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顾本、《万首唐人绝句》作《李龟年所歌》、凌本作《杂诗》,赵殿成本作《无题》、《乐府诗集》作《伊州歌第一叠》,首句作“秋风明月独离后”。诗描写了一位妇女夜半独坐,对着清风明月思念出征多年不归的丈夫的痛苦心情。后两句是追忆当年丈夫从征时她对丈夫的殷勤嘱咐。“归雁来时数寄书”,则是嘱咐的中心内容。可是人不见面,书不见回,怎能不夜夜对着“清风明月”苦苦思念亲人呢?此为歌妓传唱的名曲,语言平易亲切,内容显豁易懂,下笔似不经意,却臻于化工,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伊州歌》
    .[唐].王维.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 《 yī zhōu ɡē 》 
    《 伊 州   歌 》 
    .[ tánɡ ]. wánɡ wéi.
    .[ 唐   ]. 王   维 .
    qīnɡ fēnɡ mínɡ yuè kǔ xiānɡ sī , dànɡ zǐ cónɡ rónɡ shí zǎi yú 。 
    清   风   明   月  苦 相    思 , 荡   子 从   戎   十  载  馀 。 
    zhēnɡ rén qù rì yīn qín zhǔ , ɡuī yàn lái shí shù fù shū 。 
    征    人  去 日 殷  勤  嘱  , 归  雁  来  时  数  附 书  。 
     
  • 《伊州歌》
    .[唐].王維.
    清風明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馀。
    征人去日殷勤囑,歸雁來時數附書。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夜夜对着清风明月苦苦想念离家的亲人,亲人从军在外到处征战已十年有余。
    亲人啊,离家时我再三嘱咐你:归雁来的时候要常常往家里寄书信。
     
  • 【注释】 ①荡子:指到处征战,流荡在外的人,意与“浪荡子弟”不同。从戎: 参军。
     
  • 【集评】 宋·尤袤《全唐诗话》(卷一):“禄山之乱,李龟年奔放江潭,曾于湘中采访使宴上唱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又:‘秋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此皆王维所制,而梨园唱焉。”(《历代诗话》,中华书局出版)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王维的这首绝句是当时梨园传唱的名歌,“伊州”为边地曲调名。
     
    “清风明月”两句,展现出一位女子在秋夜里苦苦思念远征丈夫的情景。它的字句使人想起古诗人笔下“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意境。这里虽不是春朝,却是同样美好的秋晚,一个“清风明月”的良宵。虽是良宵美景,然而“十分好月,不照人圆”,给独处人儿更添凄苦。这种借风月以写离思的手法,古典诗词中并不少见,王昌龄诗云:“送君归去愁不尽,可惜又度凉风天。”到柳永词则更有拓展:“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味虽然彼此相近,但“可惜”的意思、“良辰好景虚设”等等意思,在王维诗中表现更为蕴藉不露。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何况一别就是十来年,“相思”怎得不“苦”?但诗中女子的苦衷远不止此。
     
    后两句运用逆挽手法,写女主人公回忆发生在十年前一幕动人的生活戏剧。也许是在一个长亭前,送行女子对即将入伍的丈夫说不出更多的话,千言万语化成一句叮咛:“当大雁南归时,书信可要多多地寄啊。”嘱是“殷勤嘱”,要求是“数(多多)附书”,足见她怎样地盼望期待着。这一逆挽使读者的想象在更广远的时空驰骋,对“苦相思”三字的体味更加深细了。
     
    这两句不单纯是个送别场面,字里行间回荡着更丰富的弦外之音。把“归雁来时数附书”的旧话重提,大有文章。那征夫去后是否频有家书寄内,以慰寂寥呢?恐怕未必。邮递条件远不那么便利;最初几年音信多一些,往后就少下来了。久不写信,即使提笔,不知从何说起,干脆不写的情况也是有的。至于意外的情况就更难说了。总之,那女子旧事重提,不为无因。“苦相思”三字,尽有不同寻俗的具体内容,耐人玩索。
     
    进一步,还可比较类似诗句,岑参《玉关寄长安主簿》:“东去长安万里余,故人何惜一行书”,张旭《春草》:“情知海上三年别,不寄云间一纸书”。岑、张句一样道出亲友音书断绝的怨苦心情,但都说得直截了当。而王维句却有一个回旋,只提叮咛附书之事,音书阻绝的意思表达得相当曲折,怨意隐然不露,尤有含蓄之妙。
     
  • 这是一首闺怨诗,诗人用饱蘸感情的笔墨描写一位女子在凄清的秋夜里苦苦思念远征未归丈夫的情景。
     
    此诗开篇即展现出一幅有情有景、情景交融的图画:“清风明月苦相思”。在自然风物中,风、月本来就容易唤起人们诗意的感受,何况是这样一个风清月明的夜晚,理应使人赏心悦目。然而,这一良宵美景在满怀相思之情的人儿心里非但没有引起半点愉悦,反而是触动愁肠的一种媒介,甚而至于成为不堪承受的心灵重荷。造成这一反常现象的原因正如宋人柳永在《雨霖铃》中所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清风明月勾起了离人的相思,相思之苦又使清风明月染上了凄凉的况味,诗一开头就渲染了一种浓郁的抒情氛围。
     
    “荡子从戎十载余”承上揭示“苦相思”的内涵,并点明抒情主人公的身分。它告诉读者,在这清风明月夜为相思所苦的,原来是一位征人的妻子;她苦苦思念的那位“荡子”,因“从戎”而离家不归已逾十载。“十载余”,在人的一生中已非短暂,对人的青春来说更是何其漫长。这当中,思妇该有多少回象这样伴着清风明月、忍受着难耐的孤寂和相思度过漫漫长夜。况且,折磨她心灵的还不只是相思和孤寂而已,还有着对征人生死未卜的忧虑。以上描写不仅交代了女子的处境和心情,而且为读者提供了驰骋想象的天地,一个在月白风清之夜独倚窗前忧愁幽思的思妇形象生动浮现在人们眼前。
     
    诗人并不就此止笔,接下来展现了这对夫妻当年分别时的一幕:“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但这两句并非诗人纯客观的描述,而是从思妇长夜不寐的万千思绪中撷取的一个细节,它平平常常,似乎是信手拈来,却极富包孕,凝聚着诗人的匠心。
     
    两句诗虽只从征人一方着笔,写他临别之际“殷勤嘱”,读者从中却不难想见他们夫妻平日的情深意笃,别时的依恋不舍,而这正是使得思妇“苦相思”的根本原因。在征人的殷勤嘱咐中,诗人只选取“数附书”一事来写,寓意也很深长,因为对天涯远隔的恩爱夫妻来说,最大的慰藉莫过于凭借书信以通情愫,然而鸿雁传书不过是古代的一个传说,征人的期望当然也只能是虚无缥缈的一个幻想。归期既难逆料,连书信亦不可期,其相思之苦可想而知。此外,分别已十载有余,思妇对丈夫的临别嘱咐如此铭记不忘,记忆犹新,也足见她思念亲人的一片深情。正因为这两句有如许蕴意,因而是在更深的层次上展示了思妇的内心世界,更含蓄有力地表现了她的“苦相思”。同时,“归雁”一笔,既是思妇的回忆,也是眼前景物,它绾合了过去和现在,并与开端的“清风明月”相呼应,勾画出典型的清秋特征。在这寂寥的秋夜,思妇追忆昔日的欢爱,感念此时的孤独,这样的相思怎能不苦呢?
     
    此诗紧紧围绕“苦相思”着笔,将思妇的感情写得深沉而又含蓄,因而获得了既感人至深又耐人咀嚼的艺术效果。《云溪友议》记载,“安史之乱”爆发,唐明皇仓皇入蜀,宫廷著名歌手李龟年流落到湖南,一次在湘中采访使举行的宴会上歌唱了“红豆生南国”和“清风明月苦相思”两诗,在座的人听了莫不望着明皇所在的方向叹息。由此可见,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梨园传唱的名曲,并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 这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伊州,在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的伊州县。
     
    “清风明月苦相思”,诗的起笔不凡,首句点明题旨,本诗说的是“苦相思”,“清风明月”烘托一种凄清的气氛。“荡子从戎十载余”,说明这个被相思的“征人”从军已经十几年,“荡子”在这里是昵称,并无贬意。前二句,直言“相思”之苦,并点明离别的时间,真挚情谊从中自然流露,而非泛泛之笔。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后二句更是明白如话,直道衷肠。这两句与前二句珠联璧合,各臻其妙。
     
    王维的诗以神韵旷淡清远取胜,不事辞藻和雕琢。他的绝句写得更好,往往从大处落墨,风格明快,格调沉郁苍凉,语言平易,含思婉转。由这首诗可窥一斑而观全豹。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