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023-09-03 可可诗词网-王维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此诗作于开元四年(716)秋。原注:“时年十七”,是王维少年时所作。九月九日:农历重阳节,也称重九,是日有登高、佩插茱萸以辟邪的习俗。山东:古代指华山以东,与关东(函谷关以东)含义相同,时诗人家中兄弟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以东。全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首句两用“异”字,倍写客居之寂寥,“独”字又增凄凉之感。次句更是传颂千古的名句,盖思亲之情,平日已有,逢佳节而“倍”之,道出人所共有、而未经道出之体验,故深入人心。后二句则设想对方之思念自己,意境更深一层。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 jiǔ yuè jiǔ rì yì shān dōnɡ xiōnɡ di 》 
    《 九  月  九  日 忆 山   东   兄    弟 》 
    [ tánɡ ] · wánɡ wéi 
    [ 唐   ] · 王   维  
    dú zài yì xiānɡ wéi yì kè , měi fénɡ jiā jié bèi sī qīn 。 
    独 在  异 乡    为  异 客 , 每  逢   佳  节  倍  思 亲  。 
    yáo zhī xiōnɡ di dēnɡ ɡāo chù , biàn chā zhū yú shǎo yì rén 。 
    遥  知  兄    弟 登   高  处  , 遍   插  茱  萸 少   一 人  。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 ①异乡:指诗人所在地长安。
     
    ②茱萸(zhu yu):植物名,有浓烈香味,可入药。古代风俗,重阳节佩茱萸囊以去邪辟恶。《续齐谐记》:“费长房谓桓景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灾,急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登高,饮菊花酒。’”少一人:指缺少作者自己一人。
     
  •       唐诗篇名。七绝。王维作。见《王右丞集笺注》卷一四。据旧注,此诗为王维十七岁时所写,是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之作。其时王维大概客寓长安,而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蒲州在华山以东,故诗题称“忆山东兄弟”。全诗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前两句直接抒写佳节思亲,后两句运用“反向设想”的传统手法,以想象家中兄弟们为自己不能与他们团聚而感到缺憾,反衬诗人思亲之情的深切。写得感情真挚,构思巧妙,既有朴素清新的特点,又具委婉曲折的风韵,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怀乡思亲的佳作。“每逢佳节倍思亲”则为广传人口的名句。清代沈德潜认为此诗受过《诗经·魏风·陟岵》的启发:“即《陟岵》诗意,谁谓唐人不近三百篇耶?”(《唐诗别裁》卷一九)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此诗题下原注有“时年十七”四个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其时 他离开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县, 因在华山之东,故称 “山东”)外出游历,客居长安。这首诗, 抒发了作者在重阳节怀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开头两句,正面叙写自己对亲人的怀念。用语十分通俗,但用意却十分缜密。劈头一个 “独”字,点明只身客居的孤单。“在异乡”,表露自己远离故乡亲人的怅惘。“为异客”,昭示周围环境的陌生。一个“独”字,两个 “异”字,很好地状写出这位滞留天涯的游子冷寂凄清的处境。在作了这样的氛围渲染之后,年轻的诗人告诉我们,他就是在这种境遇中 “逢佳节”的, 因而, 也就自然要 “倍思亲”了。其实,透过这句诗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诗人是无时无刻不在思亲, 只不过是适逢佳节,思念之情更要加倍。一个 “倍”字重似千钧, 下得何等有力!
        
          接下两句,诗人驰骋想象,描绘出一幅家乡亲人重阳登高、欢度节日的情景。按古时习俗,九月九日这一天,人们喜欢登高望远,插佩茱萸,饮菊花酒以辟邪避灾。这里,诗人不直说自己在思亲,而是用烘托的手法,说兄弟们因“遍插茱萸少一人”而在思念自己。这种以揣摩别人而表现自我的方法,使所表达的感情更加含蓄蕴藉,进一步加重了全诗怀乡思亲的感情。清人张谦宜在《斋诗谈》中评论: “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
     
             这首诗, 语言精练, 感情真挚, 脉胳清楚, 前后呼应, 一气呵成。似是信笔写来,其实是匠心独运,真可谓“一字不可移易。”诗人把道不完的怀念内容,压缩在短短的四句诗之中,使我们感受到它们的分量,从而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尤其“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高度概括了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共同感受。正因为此,这首诗,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这句诗,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          这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的一首诗。诗人少年时代曾远离家乡蒲州,游历长安和洛阳,此诗当是他出游时的作品。在古人思乡怀亲的诗歌中,这是一首传诵人口的名作,它以真切的感受、精练的语言,细致真实地描写出自己旅居外乡思念亲人的心情。
     
         前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从人们共同的生活感受中写自己远游客居的体会。一个人背乡离井,到外地作客,十分孤独冷清。特别是碰到过节的日子,看到别人欢乐地同父母兄弟团聚,自己触景生情便加倍地思念亲人。首句从一个“独”字写起,一句中重叠出现了两个“异”字,写出了“异乡“、“异客”的凄凉悲苦。第二句用词十分精确,“每”与“倍”两个虚字,不仅写出了每逢佳节来临时自己思念加深,格外怀念家中亲人的特殊感情,而且字句间也暗寓着:自己独在异乡,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家乡亲人,只不过到了节日这种感情更加强烈罢了。千百年来,这一句诗众口流传,被广泛引用,正是因为它以精确洗练的语言,表达了人们一种共同的思想感情。
     
         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个”,是诗人猜想、推断中的情景。这两句没有接着前两句正面具体写自己如何如何想念父母兄弟,而偏偏说家乡的兄弟们在登高游乐时思念着自己。这种想象和推断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在家时和兄弟们朝夕相处,手足难分,一旦自己只身远游,久久不归,相互之间的思念同样是很深切的。诗人从对面写兄弟们思念自己,也不是泛泛地去写,而是描绘出具体的、动人的场景:今天是重阳佳节,按照习俗要登高饮酒,插戴茱萸,家中的兄弟们此刻定然正登高游乐。他们既为节日的喜庆而兴高采烈,但是,当大家一个个插戴茱萸的时候,又会敏感地觉察到唯独我不在他们中间。在这里,诗人通过对具体情景的虚拟摹写,用“遍插”、“少一人”几个字反衬出了自己深厚强烈的思亲情绪。从全诗看,前两句写王维自己想亲人。
     
           后两句写王维设想兄弟们想自己。两两对照,情意缠绵,结构严谨而新巧。
     
             据史载,在安禄山占领长安时,王维曾经被迫接受伪职,两京收复后他本来要受到严厉的处分,他弟弟王缙愿意削自己的官爵为他赎罪,因而获免。从这里可以看出王维同他兄弟之间感情的深厚,也可以推见他们在青少年时期的手足之情。情真意切是这首诗的特点,也是它得以广泛传诵的根本原因。

  •      这是王维17岁时的作品。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时这一天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等习俗。山东,此处指地处华山以东的诗人故乡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

          写这首诗时,诗人正远离家乡,一个人在长安谋取功名。“独在异乡为异客”,正是他当时生活的写照。两个“异”字,把孑然一身孤独无依的漂泊感抒发得淋漓尽致。“每逢佳节倍思亲”,以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说出了人人心中都有却从未有人如此真切表达过的感情,概括了人们的共同感觉,因而此语一出,便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

            三、四句,既写出了重阳佩茱萸登高的家乡习俗,又通过写这种习俗把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思念形象化、生动化。同时笔锋一转,由己推人,不说自己的怅惘,却说弟兄们的遗憾——大家都在,就少了自己一个啊!读到这里,令人顿生思亲之感。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