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短歌行二首 ·其二

2024-01-26 可可诗词网-建安诗文 https://www.kekeshici.com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使得征伐。为仲尼所称: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赐之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珪瓒,秬鬯彤弓,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者尊。八方闻之,名亚齐桓。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以其名纷葩。

这是一首表明自己心志的诗篇。“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曹操在统一战争中所采取的策略,使他在政治上占有主动地位。为此也遭到政敌的攻击,说他有“不逊之志”。为了回答政敌的攻击,他写了《让县自明本志令》,以表忠贞之诚,并无代汉的野心。这首诗也是表达这种心志的,诗中极力颂扬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等,以表明自己的情志。

全诗共六解,第一、二解赞美周文王。开篇“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二句,总的概括出周文王具有高尚的道德。周西伯昌,即周文王姬昌。殷纣王任命他为西伯,也就是西方诸侯之长。接着赞扬了他能够以大事小,奉事周室。“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殷朝三分天下,周文王就占有其中二分疆域。但他依旧向纣王进献贡物,不废臣节。不难看出,诗人是在以周文王自比。旨在表明自己也决不会废臣节,要忠于臣职事奉君王。第一解最后二句是揭示周文王遭难的原因:“崇侯谗之,是以拘系。”那就是说周文王由于受到崇侯的毁谤,才被囚在牢里。崇侯,即殷代崇国(在今陕西西安市泮水北岸)诸侯,名虎。史载,他曾在殷纣王面前毁谤文王,于是纣王把文王囚在里 (今河南汤阴)。 “后见赦原, 赐之斧钺, 使得征伐”写纣王赐他重大权力。古时,天子赐给斧钺是表示授予征伐等权力。“为仲尼所称: 达及德行”四句,是用典。文王被孔丘称赞,地位显达而道德高尚。《论语·泰伯》:“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诗人借用此意,来表达自己奉事汉室之心。

第三、四解赞扬了齐桓公和夷吾。“齐桓之功,为霸之首”二句,指出了齐桓公的地位和功绩。齐桓公曾任用管仲改革图治,使国家强盛。又曾以“尊周室,攘夷狄”为名,多次盟会诸侯,成为春秋时的五霸之首。诗篇接着叙写齐桓公的功绩。“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他是以诸侯盟会而成为霸首的,匡正了诸侯兼并战争的局面。一举匡正天下,靠的不是武力。赞扬了齐桓公的功绩。“正而不谲”是赞扬其为人。谲,欺骗,诡诈。齐桓公是一位作风正派而不欺骗,不耍手段之人。《论语 ·宪问》中,孔子曾赞扬齐桓公“正而不谲”。也正因为如此,“其德传称”,美德流传于后。第四解开始则指出“孔子所叹,并称夷吾”。孔子赞美齐桓公,也一并赞美了夷吾。夷吾,即管仲。《论语·宪问》云: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桓公所以能多次主持诸侯间的盟会,停止战争,都是管仲的力量。而且 “民受其恩”,人民也得到了他的恩泽。《论语 ·宪问》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赐之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这四句进一步指出齐桓公始终不忘臣节。庙胙,是祭祀用的肉。小白,齐桓公的名。据 《左传·僖公九年》载:周天下派宰孔把祭肉赐给齐桓公,并且说桓公年纪大了,不用下阶跪拜。桓公说,“天子的威严离颜面咫尺之远,小白我岂敢受天子的命令不下拜?”于是下阶跪拜后,才接受祭肉。桓公功劳大,受到周天子的厚爱,但他仍对天子毕恭毕敬。诗人以此来表明自己也要像桓公那样对待君王。

第五、六解指出晋文公尊奉周室而受到诸侯敬仰,后欺骗天子而受到众议,旨在表明自己决不会干出受人非议之事。第五解开头“晋文亦霸,躬奉天王”二句,写出了晋文公对待周室的态度。晋文公也是霸主,同样恭敬地尊奉周天子。晋文公名重耳,曾出亡十九年,后回国作了君王,成为诸侯霸主。“受赐珪瓒,秬鬯彤弓,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四句,是写他得的赏赐。由于晋文公尊奉周天子,因而得到了珪瓒、美酒,还有红弓和黑色弓矢,以及三百名武士。珪瓒,是用玉作柄的器物,祭祀时舀酒用。秬鬯,是用黑黍和香草酿造的酒,用于祭祀降神。虎贲,即武士,天子的警卫人员。据《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晋文公打败楚国后,把楚国俘虏献给周天子,表达了对天子的敬重和忠诚。周天子命他为诸侯的领袖,并赐给他戎辂车、大辂车及相应的服饰和珪瓒、秬鬯彤弓等物。晋文公的行为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因而第六解“威服诸侯,师之者尊。八方闻之,名亚齐桓”四句写出了他的威信和声望。晋文公的威信使诸侯服从,而学习晋文公尊奉周天子行为的人自然也会得到诸侯的尊崇。他的美名传扬天下,声望仅次于齐桓公。晋文公奉侍周室,赢得了诸侯的赞誉,而一旦有不敬之举,就要遭到非议。这就是诗篇最后三句所写:“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以其名纷葩。”河阳之会,根据 《左传·二十八年》 记载,这年冬天,晋文公在河阳 (今河南省孟县西)会盟,召请周天子前来,带领诸侯朝见。但是以臣下召请君主,是与礼法不符的,于是让 “天王狩于河阳”,遇上诸侯会盟而参加会议,采用了欺骗的方法,假称天子的名义,故曰 “诈称周王”。纷葩,即议论纷纷。由于“诈称周王”,因而众议纷纷,这对晋文公的声名有所损伤。

全诗对齐桓公、晋文公尊奉周室的行为大加赞颂,这里不仅表达了诗人对齐桓公、晋文公成就功业的敬仰之情,而且更表现了他要以这些霸主为榜样,尊奉汉室的心志,申述了决无“不逊之志”。此诗,可以说是一篇政治宣言书。政敌要从政治上孤立他,而诗人则要从政治入手,奉事汉室,以此来赢得天下人的尊崇,使美名流传于后。

全诗多处用典,情见乎辞,语气高古。诗中所明心志,既淋漓尽情,又显得含蓄深邃,耐人寻味。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