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善哉行二首 ·其二

2022-11-24 可可诗词网-建安诗文 https://www.kekeshici.com

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其穷如抽裂,自以思所怙。虽怀一介志,是时其能与。守穷者贫贱,惋 〔叹〕 泪如雨。泣涕于悲夫,乞活安能睹?

我愿于天穷,琅邪倾侧左。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显行天教人,谁知莫不绪。我愿何时随? 此叹亦难处。今我将何照于光曜? 释衔不如雨。

这是一篇描写自己孤苦的身世及壮志难酬的诗篇,从而表达了诗人悲哀愤慨之情。

全诗一共六解。前三解自述身世。开篇便点出自己没有福气。祜 (hu户),即福。“夙贱罹孤苦”,是说生来就遭遇孤苦无依。“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是指无母爱和父教。据《列女传》记载:孟子的母亲为了教育孟子,曾三次搬迁,择邻而居,最后定居在学宫附近,使陈设祭器,学习礼仪。“过庭语”是用孔子典故。据《论语·季氏》载,孔丘的儿子孔鲤从庭院里走过,孔丘要他读 《诗》、《礼》。因为缺少母爱和父教,因而诗人感到自己微贱孤苦,所以哀叹不已。这样的遭遇,怎能使诗人不痛心疾首呢?为此顺势引出第二解。“其穷如抽裂”,则是当时情感的极好表述。抽裂,指抽肠裂肤,形容极度痛苦。人在极度悲伤之时,往往容易想起自己的父母。所以接下来写道:“自以思所怙”。怙,依靠,这里是指父亲。没有父亲的训导和庇护,使自己势单力孤。“虽怀一介志,是时其能与”,则是悲痛情感的进一步抒发。“一介志”,即很小的志愿。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自己青年时代“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但由于受到豪强排挤,被迫辞官回家。因而诗人说那时未能从心如愿。本来就孤苦,再加上“一介志”不能如愿,使诗人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之中。因而第三解中写道:“守穷者贫贱,惋 〔叹〕泪如雨。泣涕于悲夫,乞活安能睹?”这几句的意思是说,穷困者悲伤叹息,泪水如雨,在悲叹中哭泣,哪里能看到活路呢?诗人陷入了更深的悲叹之中!

第四解转写对父亲的孝和对君王的忠。“我愿于天穷,琅邪倾侧左。”是说愿将憾恨向苍天倾诉,因父亲惨死在琅邪。天穷,即天穹。琅邪: 山名,在今山东诸城县东南。董卓之乱,曹操的父亲曹嵩避乱于琅邪(指琅邪国),被徐州刺史陶谦的部下所杀。诗中,诗人是以琅邪山的崩倒,来比喻其父之死。但诗人并没有因父亲之死而使自己沉浸在无穷的悲痛之中。他满含悲痛,欲为国尽忠。这时汉献帝回到洛阳,自然使他心喜无比。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董卓等护献帝东迁,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七月至洛阳。那么天子到了洛阳之后,曹操能否实现壮志,一切如愿呢?这便是诗歌后二段所要表述的。第五解写心愿难实现。“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二句,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在自己欣幸的同时还有怨叹。为何而怨呢?那就是难于向汉天子表达自己的心意和忠诚。据《魏志·武帝纪》载: 建安元年 (公元196年),曹操派曹洪去迎天子,献帝由于受杨奉、韩暹挟持,曹洪又被董承、袁术所拒,所以曹操不能迎天子。这样,也就无法表达自己的忠心。“显行天教人,谁知莫不绪”,是说自己的政治抱负难以实现。显行,大德行,即指建立功业,天教人,即用天子的教令教化万民。绪,这里指失败。一个满怀理想壮志之人,却无法实现它,这怎能不使他陷入悲伤之中呢?因此,最后一节则抒发了自己忧伤无期的心境。“我愿何时随?此叹亦难处。今我将何照于光曜?释衔不如雨。”释衔,指解除内心的忧伤。实现志向不知将等待何时? 自己的怨叹难以停止,在这日月光辉之下,我何以立足?雨有停时,而我内心的忧愁无穷。这里诗人将自己内心的忧伤直接地吐露了出来。

全诗直接抒写了诗人的悲苦的心境。正如朱乾所云:“内痛父死,外悲君难,君父至情,忠孝至性,安得疑其有伪?”(《乐府正义》)可见此篇感情真挚,以情真见长。在悲哀的情怀中,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和抱负,使诗歌具有一种感人的力量。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