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瑀 ·筝赋

2023-09-14 可可诗词网-建安诗文 https://www.kekeshici.com

惟夫筝之奇妙,极五音之幽徽。苞群声以作主,冠众乐而为师。禀清和于律吕,笼丝木以成资。身长六尺,应律数也。故能清者感天,浊者合地。五声并用,动静简易;大兴小附,重发轻随;折而复扶,循覆逆开; 浮沉抑扬,升降绮靡;殊声妙巧,不识其为。平调定均,不疾不徐,迟速合度,君子之衢也。慷慨磊落,卓砾盘纡,壮士之节也。曲高和寡,妙妓难工。伯牙能琴,于兹为朦。皦怿翕纯,庶配其踪。延年新声,岂此能同。陈惠李文,曷能是逢?

这是一篇咏物赋。赋中描写了筝的形状及其优美的声音,对声的描写尤其美妙动人,耐人寻味。文字朴实精练,描写细腻,极好地表现了咏物赋的特点。

筝是一种拨弦乐器,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地,故又名为 “秦筝”。音箱是木制长方形,面上张弦,每弦由一柱支撑,柱能左右移动,用来调节声音。按五声音阶定弦,古筝有十二弦、十三弦,近代为十六弦,经改革后,增至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等。此赋一开始就赞美了筝的主要功能。“惟夫筝之奇妙,极五音之幽微。”五音,即指宫商角徵羽五声。筝是很奇妙的,它能弹出极奥妙精微的五声。筝所以能有这样的功能,是与它具有的特质密不可分的。“苞群声以作主,冠众乐而为师。”苞,通“包”,容纳。筝的声音能包裹众声而成为主要的乐声,在众乐声中它是属第一位的,而成为众声之师。可见筝在众乐器中的地位,是任何乐器都无法比拟的。接着,作者便描写了筝的构造:“禀清和于律吕,笼丝木以成资,身长六尺,应律数也。”律吕,乐律的统称。古代乐律有阳律六,阴律六,合为十二律。阳六曰律,阴六曰吕,合称律吕。律数,即指十二律。筝是禀赋清静平和的乐律,以丝和木相笼而成为其体,身长六尺,与十二律相应。也许正是由于与其他乐器结构的不同,所以能使清峻激切的声音感天,重浊含浑的声音合地。

下面则具体地描绘了筝声美妙怡人。“五声并用,动静简易;大兴小附,重发轻随;折而复扶,循覆逆开;浮沉抑扬,升降绮靡;殊声妙巧,不识其为。”五声并兴之时,动静简略便易。声音或猛起慢抚,或重发轻随,或升降抑扬,高低浮艳,奇声美妙精巧,超群出众。不仅如此,还用比喻的笔法来状声音。“平调定均,不疾不徐,迟速合度,君子之衢也。慷慨磊落。卓砾盘纡,壮士之节也。”卓砾,同卓荦,超然特异。曲调在不断变化,有时平正均匀,不快不慢,快慢速度符合音律,就像君子的行为一样。有时曲调激昂风发,洒脱开阔,纡回曲折,卓越超群,就像壮士的节操一样。对美妙、变换无穷的筝声描写得维妙维肖,令人回味无穷。也正是由于筝曲调高雅,能和者少,因而是无以匹敌。为了更好地突出筝声,作者又将伯牙的琴声来作对比。“伯牙能琴,于兹为朦。”朦,愚昧。伯牙是春秋时楚人,善于弹琴。其琴声能使“飞鸟闻之,翕翼而不能去;野兽闻之,垂耳而不能行。蚑、��、蝼、蚁闻之,拄啄而不能前”,即使这样,也无法与美妙的筝声相比,那么筝声的动人就不言而喻了。只有“皦怿翕纯”,方能“庶配其踪”。皦,清晰。怿,同“绎”。翕,声音协和。《论语·八佾》“子语鲁大师乐,曰: ‘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可见,声音和谐、清晰,相续不绝,方能配上它的足迹。至于李延年创作的新声,岂能与之相比!李延年是汉武帝时音乐家,善于创作新声。最后作者又感慨道:“陈惠李文,曷能是逢?”陈惠,李文,是古代弹筝名手,然而他们又何时能遇到这个筝呢?作者从叙述筝的构造,描绘筝声的美妙,到最后发议论,其主旨都在于赞美筝。将一个构造简单然而妙声无比的筝再现于纸上。

建安时期咏物赋颖然特出,花草树木,动物器具等无不涉笔。但描写乐器之作还是很有限的。阮瑀能够紧紧抓住筝声的特征进行细腻地描写,读之如见其物,如闻其声,感人颇深。对其后嵇康的《琴赋》等还是很有启发的。另外这篇小赋语言精练优美,特别是对筝声的描写尤为美妙。仿佛那连绵不绝,纡回曲折的筝声就在耳边,使人享受在美的意境之中。《筝赋》不愧为是一篇咏物佳品。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