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桢 ·大暑赋

2024-03-29 可可诗词网-建安诗文 https://www.kekeshici.com

其为暑也,羲和总驾发扶木。太阳为舆达炎烛。灵威参垂步朱毂,赫赫炎炎,烈烈晖晖。若炽燎之附体,又温泉而沉肌。兽喘气于玄景,鸟戢翼于高危。农畯捉鐏而去畴,织女释杼而下机。温风至而增热,歊悒慴而无依。披襟领而长啸,冀微风之来思。

刘桢《大暑赋》恐与曹植、繁钦、王粲等人撰写的《大暑赋》为同时之作,以眼前暑伏灼热感发出赋题,同时撰赋。相论高低,风雅高会,以解暑热。考查四人《大暑赋》内容是作于邺城。曹操与七子居邺城之时,从初聚的建安十六年至建安二十二年王粲、刘桢、徐干、陈琳、应玚等人死,只有建安十七年、建安十九年、建安二十一年这三年在邺城度过暑热天气。按繁钦《大暑赋》说: “暑景方徂,时维六月。”王粲《大暑赋》也说: “惟林钟之季月。”季月亦是指六月。夏季三个月,孟、仲、季。季在后,即六月。有的学者推断为建安十九年夏季作,可备一说。

诸家《大暑赋》的构思创作内容大同小异,皆以暑热为线索,展开描写。描写出了它所引起人及物的变常行为,寻求避热之处及解热的办法。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克服自然带来烦热的创作精神。即人并非是完全屈服于自然暑热,暴晒待毙。

刘桢这篇短赋,文字不多,却驰骋想象,夸张铺陈暑热,着重表现人们的心理活动,反映暑热下人们的形象与心理,以及感情活动。显示出非凡的才笔。

赋文共十六句,分三个层次。前六句写暑热,中间六句写暑热环境下人与物的变化,后四句写感受与渴望。总之反映了人对暑热的体验,以及避暑办法,发扬人在困难条件下的积极进取精神。生存斗争是人性中最本质的因素,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适应环境,更要改造环境,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世界。

赋文前六句写暑天,太阳当头,阳光灼热光华灿灿,仿佛要燃烧了似的。开端破题,其为暑也,即为暑季天气炎热,其原因是“羲和总驾发扶木,太阳为舆达炎烛”。这里用了神话典故。古人不能科学解释太阳的东出西没,而编制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羲和神赶着六条龙拉着太阳神的车子,早晨从扶桑出发,晚上止于西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周而复始。扶桑是神树名,生于东晹谷。当太阳运行到地球南端,天气灼热,正是夏季,古人称之为炎方。所以下四句说太阳神坐在羲和驾着的车子到达炎热的南方时,就是暑季,形成了暑天的炎热。如火如烛,光热统一。太阳神的红色车子步步行走,而它的炎热的神威,却自天而降,下垂于地。仰头看夏天的太阳,像一个强大光亮的火团,火光逼人。熊熊燃烧不已,光华耀眼,使人难睁。神话传说与夸张描写融而为一,给人以神秘莫测的感受,然而又形象鲜明,灼灼逼人,使人不敢仰视,有无处躲藏之感。可以说是火的世界,光的世界,神造的世界。寥寥几笔,把人们司空见惯而又都有共同体验的自然现象,写得如此神秘苛诡,而又突出它的光与热的特征。从人的视觉,肤觉等通感中写出,形神兼备,引起人们的联想、想象,体会这种感觉,达到共识。当然也为中间六句描写作了铺垫,铺陈描写的依据。

中间六句写灼热的气温,使人与动物都无法抗御,而改变生活的常序。开端两句巧用比喻,仿佛炽烈的火附属在自己身体上,又像身体浸泡在温汤之中,有一种灼心难忍的感受。这种比喻切近生活,是人人都感受过的事实,故而亲切感人。接着两句写鸟兽的表现。兽类在黑阴下喘息,鸟紧缩翅膀躲在树的高枝上,兽类躲避太阳强光照射,鸟登高枝在享受清风,这些都是一种本能行为。总之是躲避光和热。再用两句写官吏与织女。管理农业的官吏手提插地铜鐏而离开了田地,织女放下机杼而离开织布机。使农桑之事也停息,无法继续劳作。种地、织布是人们为生存而进行的必要劳动,为暑热而停止工作,可见热的严重。从田地到房里,没有可呆的地方。屋里屋外一样热。热,无处不在,无处不存。六句赋,既概括又具体,烘托出暑热的特征,渲染炽热的氛围。

赋的最后四句,写人的情绪,由形入神。“温风至而增热、歊悒慴而无依。披襟领而长啸,冀微风之来思。”热风吹来,不解炎热之苦,反而助热。热气上腾,气吁喘喘,心理恐惧,而无依无靠。敞开衣襟和衣领,而长声吟啸,希望微风吹来。炎气上蒸,心情难奈和恐惧,希望凉风袭来,以解燃眉之急。情急的心理,清晰可见。

避暑之法多种。繁钦希望秋节之至,慰我愁叹。曹植则写山居,“积素冰于幽馆”,“朔风感而增凉。”王粲则写深居华殿,“九峻之阴悁”,“坚冰常奠”、“寒馔代叙”,这反映作家思维的深度视野的宽狭,独具机杼,个性的特色。其共同处是积极地开拓思维,运用已有知识,创造出解炎热的方法。小赋开拓这种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它具有生活的真理性,人类对炎热的体验与共识。

这篇短赋,围绕暑热这一中心,铺陈描写,从夏日炎热的由来,到以人与物烘托暑热,从背阴处写到高处,从田野写到室,从男人写到女人,从官吏写到平民百姓,从火热到水热写人的肤觉体验。最后写人们抵御炎热的办法,披衣襟,开衣领,想凉风。从外在表现写到内心忧虑恐惧。直接与间接描写、夸张、烘托、比喻等手法综合运用。既表现出自然界暑热的无比威力,又反映了人们防热的无穷智慧,利用自然,改造环境,开拓新的生活境界。它说明人们的创造力是无穷的。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