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江城子》 - 史浩

2019-05-23 可可诗词网-中华宋词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鉴赏《江城子·史浩》定风波苏轼

片帆初落甬勾东。碧湖空。满汀风。回首一川,银浪飐孤篷。且驾两椽烟雨里,凭曲槛,浥空蒙。  闲移拄杖上晴峰。莫匆匆。伴冥鸿。笑指家山,蘋叶藕花中。脚力倦时呼小艇,归棹稳,月朦胧。

①江城子,词牌名。  ②甬勾东,地名,属宁波。  ③飐,风吹使颤动。  ④曲槛,曲折的栏杆。  ⑤浥,沾湿。空蒙,迷茫。

本词为我们展现了主人公归家途中的两幅画面,也通过风格不同的画面展现了自己不同阶段的不同心情。

词人在上片着意营造了一种迷离、空蒙、又旷远的意境:船刚刚驶达甬勾东,回头望去,碧绿的湖面空阔无际,只剩下起伏的波浪吹颤我那同样孤单的船篷。风在水面平地之上肆无忌惮地游走。前四句,“空”“满”两个字,让全词的空间感更强了:一叶孤舟泊在空阔无际的湖面上,而陪伴词人的只有那满世界的风,这就足以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词人旅途中的那份孤寂、那抹无奈。“且驾两椽烟雨里,凭曲槛,浥空蒙”三句:姑且任船只在烟雨中飘荡,我凭栏眺望,蒙蒙细雨打湿了我的衣裳,江面上也是一片苍茫。在此,烟雨、空蒙的江面营造了一种迷离、空蒙的氛围,而这苍茫中充斥的应该是像细雨一样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吧。

词的下片,随着离家距离的拉近,词人的愁情已然渐渐散去:天气放晴了,我拄上手杖登高远望。一个“闲”字显示出此时词人的那份轻松:不知不觉中,一天的光阴又匆匆流过,暮色里不时有成群的大雁飞过,大雁也要回家了,而我也将要结束这漫长的漂泊生涯。词作至此,词人的那份怡然自得已经不言自明,这时候“笑指家山”一句,作者的心影就投射到了脸上:我笑着指去,家乡已经在那片荷叶荷花中向我张开了温暖的怀抱。不用多提,激荡于词人心中的是那份对家的向往,而蘋叶藕花这两个意象,又为词人的家乡增添了几许纯净,引人遐想。“脚力倦时呼小艇,归棹稳,月朦胧”言及词人在朦胧的月色中乘舟归去。一个“稳”字,不仅写出湖面的平静,更将作者心中的那份平静展现了出来,可以想见,此时的词人,应该是正在舟中安睡,做着在家中的甜梦吧。而那朦胧的月色,也不再有往日的凄冷,而是为全词注入了一份别样的柔情。

作者在这首词中运用了烘托和对比的艺术手法:上片,词人通过一幅迷离、空阔而又旷远的画面烘托出了自己孤寂、无奈的愁情;词的下片,词人又为我们展现了一组充满生机的景致,烘托出自己心中的那份轻松、自得;而上下片,两种感情形成对比,也很自然地展现了词人的心理变化过程。在意象的选择上,词人在上片选用了寄托羁旅愁情的常用意象:片帆、碧湖、波浪、孤篷、烟雨,让自己的愁情外化为一种种具体可观、令人伤感的事物;下片选择了让人想起回家的冥鸿入词,衬托作者对家的向往。而蘋叶藕花、朦胧月色这些常见意象更是为全词注入了家的柔情。

●江城子,即《江神子》。参见第106页相关介绍。

●史浩施政尚宽厚,有一次为了要救一个无罪而被判死刑的市民陆庆童,和皇帝争论起来,忿而辞职。后来孝宗提起陆庆童的案子,还表示后悔。史浩任职时推荐陆九渊、叶适等15人。孝宗即位后,以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知制诰,拜右丞相。后请求辞职,除少傅,终以太保致仕。封魏国公。光宗即位(1189)后,进官太师,绍熙五年卒,封会稽郡王。宁宗即位(1194)后赠谥文惠。嘉定十四年(1221),追封为越王,配享孝宗庙庭。

●诗词中部分月亮意象汇集。

象征忧愁、永恒: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陈亮《水龙吟·春恨》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姜夔《踏莎行》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象征美人、爱情:

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李白《古风》

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张先《诉衷情》

鬓弹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晏殊《浣溪沙》

象征分别、思念: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象征团聚、团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远离家乡,漂泊天涯时,渴盼回归是大多数游子共同的心声。漂泊途中,游子们不免经受风霜雨雪,大多数人也会因风雨而伤情,可这同样的景致到了苏轼词《定风波》里却让我们体会出了一番别样的情怀: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的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一句从听觉上渲染出风雨之狂,可接着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词人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并且行且吟。接下来的“何妨”二字与前面的“莫听”形成了照应,并在感情上更进了一步,于调侃之中增加了挑战色彩。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下片写雨过天晴,与上片所写风雨照应,而后三句同上片一样,由自然现象转至人生哲理: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综观全词,词人通过竹叶、烟雨、微冷的春风等意象所渲染的风雨之势,比起史词的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实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同的是,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雨,并未因此而愁肠百结,而是表现出了不畏坎坷、旷达豪放的情怀。从意象方面把握,竹叶、烟雨、冷风、山头斜照等意象,渲染了萧瑟的气氛,属游子笔下的常见意象,可苏轼却在这萧索的景致中寄寓了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脚力倦时呼小艇,归棹稳,月朦胧。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