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然《别离的故事》赏析

2018-09-25 可可诗词网-散文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陶然《别离的故事》原文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古今中外,关乎离别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特别重情的国度,文学家对离情别绪更是情有独钟:《诗经》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状写分别时的不舍;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临别时对朋友的安慰;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描述别离后柔肠寸断、愁苦无以排遣的情怀……一直到现代,别离仍是作家心中那根最隐秘、最敏感的弦,轻轻拨动,就会流出优美动听的旋律:或是如朱自清模糊泪眼中父亲蹒跚而去的背影,或是像冰心手里小弟弟匆忙写下的字迹稚嫩的纸片,都能谱写成一曲曲感人至深的离别之歌。而香港作家陶然也拨响心弦,弹奏一曲人间至情的别离故事。

陶然曾经历过无数曲折的人生遭际,既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生活素材,也获得了深切独特的情感体验。在这篇散文里,他既致力于真实地再现生活场景,也注重表现自身情感。“他在描摹客观场景时,笔端饱含真挚的情感,他在抒发主体情思时,不脱离对客观外物的再现”(李元洛语)。“再现”和“表现”就像鸟的两张羽翼,频率统一,动作和谐,从而使这篇文章振翅而飞,达到一个较高的审美境界。

《别离的故事》里,作者叙写了三个别离场景:一是少年时离别“第二故乡”印度尼西亚万隆及父母;二是青年时不远千里去西北边疆和初恋情人相见复相别;三是离开生活多年的北京南下定居香港前夕,与亦师亦友的友人分袂。每次离别的叙写都各有特色:第一次时间跨度最长,从“离别的前几天”写到“最后的午餐”,人物对话、神情、动作、细节都刻画得栩栩如生;第二次只截取车站送别的一个断面,既绘景也写人;第三次则主要采用叙述的笔法。

由于文章采取回忆视角,这些叙写又都带有追述性质。三次别离虽然顺序成文,但其间又有倒转与交错。如第一次别离,在描写了午餐的情形后,又接着写十五年后父母去探望“我”,然后再倒转回当年在海关挥别父母。写第三次别离时,也有类似的倒转。这些倒转交错,犹如不断切换的镜头,使再现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从而大大增强了内容的丰富性。

在叙述事件摹写现实场景的同时,作者又以此为媒介,流注真挚充沛的情思,充分表现自己的心理情感和生命体验:“眼泪模糊了我的视线,心顿时好像给分隔成几片”;“我的心,也像外头的气温一样,冷到零下二三十度”;“人的一次来回踱步,想要准确到一厘不差地回到原地,本来就不可能;何况人生的变化”。

陶然在表述自己的散文观时说:“就我个人的愿望来说,总是力求一篇散文写出来后,多多少少有点韵味。”因而,他在文章里总是精心营造诗的意境:

阴霾的天空中,雪片仍在不断地飞旋着飘飘而下,轻灵灵的,密麻麻的。

巷子里灯光暗淡,街边没有青青的杨柳,只有一棵棵梧桐树。那些秋风吹送下的叶子,相互拍打着,怅然地在微带寒意的夜空中,“哗啦啦”地响动。

这里,既是别时的场景绘写,又寓示着别时的心情,场景描绘里融和着浓浓的化解不开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