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 《乐府诗集》卷四十五《桃叶歌三首》解题引南朝陈·释智匠《古今乐录》曰:“《桃叶歌》者,晋王子敬之所作也。桃叶,子敬妾名,缘于笃爱,所以歌之。”《玉台新咏》卷十晋·王献之《情人桃叶歌二首》其一:“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
【出典】 《汉书》卷九十一《货殖传》:“塞之斥也,唯桥桃以致马千匹,牛倍之,羊万,粟以万钟计。”唐·颜师古注:“塞斥者,言国家斥开边塞,更令宽广,故桥桃得恣其畜牧也。姓桥名桃。” 【释义】 汉时人桥桃善于牧畜,有马千匹。唐诗中用作咏豪富者的典故。 【例句...
【出典】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黄帝崩,葬桥山。”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皇览》曰:‘黄帝冢在上郡桥山。’” 【释义】 相传黄帝死后,葬于桥山,其地在今陕西黄陵县西北;后因用“桥山”作为咏皇帝陵墓的典故。 【例句】 ①今来大明祖,辇架桥山曲...
【出典】 见“黄石”条。 【释义】 见“黄石”条。 【例句】 ①石过桥下书曾受,星降人间梦已传。(司空曙《秋日趋府上张大夫》3322)这里暗以张良比拟张大夫,称颂他精通兵法。②桥头长老相哀念,因遗戎韬一卷书。(李贺《南园十三首》其四4401)这里借用张良遇黄石...
【出典】 相传黄帝时有医师,识金石草木之性,采药于桐庐县东山,结庐于桐树下,人称桐君。见《政和证类本草序例》引南朝梁·陶弘景《本草序》。 【释义】 桐君为古代传说中的医师。 【例句】 ①缥袟桐君录,朱书王母符。(陆敬《游清都观寻沈道士得都字》455)这里...
【出典】 《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释义】 桐木适宜制琴,诗文中因以“桐材”喻指琴。 【例句】 弦泛桐材响,杯澄糯醁醇。(杜牧《梁秀才以早春旅次大梁将归郊扉言怀兼别示亦蒙见赠凡二十韵走笔依韵》6026)这里以“桐材”喻...
【出典】 《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朱邑传》:“朱邑字仲卿,庐江舒人也。少时为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迁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邑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
【出典】 《庄子·秋水》:“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唐·陆德明《经典释文》:“鹓雏,鸾凤之属也。” 【释义】 《庄子》寓言中的凤凰从南海飞往北海,中途只择梧桐树栖息。唐诗中以“栖梧”或“椅梧”表示身居清要之职,...
【出典】 《诗经·大雅·召旻》:“如彼岁旱,草不溃茂,如彼栖苴。”汉·毛氏传:“苴,水中浮草也。”东汉·郑玄笺:“王无恩惠于天下,天下之人如旱岁之草,皆枯槁无润泽,如树上之栖苴。” 【释义】 栖苴,挂在树上变枯的水草。《召旻》曾用“栖苴”形容天旱草枯,进...
【出典】 《乐府诗集》卷二十八南朝梁·吴均《城上乌》:“焉焉(呜呜)城上乌,翩翩尾毕逋。凡生八九子,夜夜啼相呼。质微知虑少,体贱毛衣粗。陛下三万岁,臣至执金吾。” 【释义】 乐府《城上乌》以“乌”暗谐“执金吾”,唐诗中用为典实。 【例句】 黄昏莫攀折,惊...
【出典】 见“乌鹊绕枝”条。 【释义】 见“乌鹊绕枝”条。 【例句】 莫怪天涯栖不稳,托身须是万年枝。(韩偓《鹊》7808)这里化用曹操《短歌行》“鸟鹊南飞……何枝可依”句意,借以咏“鹊”。...
【出典】 《后汉书》卷二十八上《桓谭传》:“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世祖即位,征待诏。……后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其后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
【出典】 《晋书》卷九十八《桓温传》:“桓温字元子,宣城太守彝之子也。生未期而太原温峤见之,曰:‘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及闻其声,曰:‘真英物也。’彝以峤所赏,故遂名之曰温。峤笑曰:‘果尔,后将易吾姓也。’” 【释义】 晋大司马桓温降生尚未满周岁,温峤...
【出典】 见“避骢”条。 【释义】 见“避骢”条。 【例句】 无路重趋桓典马,有诗曾上仲宣楼。(罗隐《寄张侍郎》7558)这里将张侍郎比为桓典,自叹无法再趋奉张侍郎面前。...
【出典】 《晋书》卷八十一《桓宣传》附《桓伊传》:“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王徽之赴召京师,泊舟青溪侧。素不与徽之相识。伊于岸上过,船中客称伊小字曰:‘此桓野王也。’徽之便令人谓伊曰:‘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伊是时...
【出典】 《晋书》卷八十一《桓伊传》:“时谢安女婿王国宝专利无检行,安恶其为人,每抑制之。及孝武末年……国宝谗谀之计稍行于主相之间。而好利险诐之徒,以安功名盛极,而构会之,嫌隙遂成。帝召伊饮宴,安侍坐。帝命伊吹笛。……伊便抚筝而歌《怨诗》曰:‘为君...
【出典】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出典】 《孔子家语》卷五《颜回》:“孔子在卫,昧旦晨兴,颜回侍侧,闻哭者之声甚哀。子曰:‘回也知此何所哭乎?’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有生离别者也。’子曰:‘何以知之?’对曰:‘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
【出典】 见“桓山羽”条。 【释义】 桓山之禽生有四雏,后世用以比喻父母多子。 【例句】 荀氏八龙唯欠一,桓山四凤已过三。(包何《相里使君第七男生日》2172)这里以“桓山四凤”为衬托,谓使君已生七子。...
【出典】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子元以车六百乘伐郑,入于桔柣之门。”晋·杜预注:“桔柣,郑远郊之门也。” 【释义】 桔柣为春秋时郑国远郊之门,唐诗中用以代指郑地。 【例句】 人从桔柣至,书到漆沮傍。(刘禹锡《酬郑州权舍人见寄十二韵》4098)这里用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