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的《燕歌行》与王昌龄的《出塞·其一》都是唐人边塞诗中的名篇

2023-12-15 可可诗词网-学术文章 https://www.kekeshici.com

       高适的《燕歌行》与王昌龄的《出塞•其一》都是唐人边塞诗中的名篇, 两首诗都描写了艰苦的边塞生活、浴血奋战的将士和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 同时又都暗含对将领无能的讽刺。《燕歌行》和《出塞》虽都是乐府旧题, 但前者是七言歌行, 后者是七言绝句, 体裁上的差异, 使两首主题相同的诗作的具体内容大不相同。《燕歌行》全诗长达二十八句, 近二百字, 描写了从出师到战败、被围、死斗的整场战役过程。当然, 这首长诗绝不仅仅是对战争的叙事性描写, 诗中有边塞绝域的奇异风光, 有征人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 更有对将领奢靡生活的痛斥:“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几乎包含了边塞题材的所有方面。这些内容都是为烘托主旨服务的, 最后一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使整首诗的内容脱离简单的战场描写, 诗的题旨进入了更深的层面。王昌龄的《出塞•其一》向来被认为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看似平叙, 但“秦时”与“汉时”这两个时间点让这句诗从静止流动起来, 这样的极具历史感的月下关塞图, 自然极易触动诗人的情思, 使他不由得发出了“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样的感叹, 千百年来的边塞战争使历史上多少士卒身死边关, 眼下又有无数征人还在边关戍守, 由秦及汉至唐, 年复一年, 无有已时。诗的三、四句, 蕴含着诗人对近千年来边塞征战历史的思考, 将抒情和议论合二为一, 感叹边关战争千百年来从不停歇, 并给出自己的对策———需要“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将领来戍守, 才能使外敌不敢犯边, 家国安宁, 诗句暗讽了现在的将领们的无能。王昌龄《出塞》后两句与高适《燕歌行》中末句表达的意思, 可谓不谋而合。由上简要分析可知, 这两首诗的深层思想内涵几乎完全相同, 但由于作品体裁的区别, 高诗里有对边塞风物、士卒血战的正面描写, 有对将士奋勇出塞、杀敌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的揭示, 有对将领奢靡、苦乐不均的现象的谴责批判, 也有对征人思妇两地相思之情的缠绵抒发, 诗作多角度全方位地表现了边塞题材的方方面面, 而旨归于思名将保疆场, 情感抒发显得沉着有力。王诗则用起承二句, 择取了“秦月”、“汉关”这两个典型意象, 高度概括了由秦汉而隋唐千余年间的边塞征战历史, 然后由景事及情思, 三句一转, 四句结出正题, 表现出征人思妇与作者共同的内心期盼, 思想情感的抒发含蓄深邃。
 
 
       这种长篇与短制、铺陈与含蓄之间对比鲜明的诗歌作品, 还有收录在《乐府诗集•鼓角横吹曲》中的乐府诗《十五从军征》与初唐宋之问的《渡汉江》, 二诗情景相近, 但表现手法和效果则判若云泥。《十五从军征》一诗同《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在艺术表现方面较为接近, 先简单叙述了诗作的缘起:“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随后自然直接地引出了老人与乡里人的问答对话:“‘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这样直白的问答与《渡汉江》的吞吐含茹大为不同。《渡汉江》的主人翁也是经历了“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这样的离家之愁, 终于要逃离偏远流放地, 回乡与亲人团聚, 但在回乡途中这种急切的心情逐渐退去, 对家人的担忧涌上心头,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越是接近家乡, 这种因为关心而产生的担忧越是浓烈, 越是不敢询问。这一句诗与“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异曲同工, 在面对长久未归的家乡时, 一个选择直接询问, 一个因为害怕又不敢询问, 一直一曲, 两句诗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思乡情感。《十五从军征》是乐府诗, 用铺陈直叙的方法, 先进行询问, 才有后面乡人的回复指点以及对家园荒芜情形的仔细描述, 老翁强烈深挚的乡情亲情跃然纸上。《渡汉江》一诗中, 作者虽然不太敢问询家乡亲人的消息, 但是诗人因思切而情怯的恐惧心理, 恰恰是对家乡亲人深厚情感的最好体现。如此复杂的情思, 压缩在短短二十字中, 用词简洁, 作者的情感高度集中, 读者需要仔细品味, 才能揣摩出作者对故乡亲人思念关怀感情的复杂细腻。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