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鉴 赏 孔子重视学是无人不知的,《论语》中我们到处可以看到学字,全书用得最多的概念就是仁、礼、学。但是,他同样也强调思维的重要性。学是了解别人的认识,思是寻求自己的认识。“君子求诸己...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 鉴 赏 “周”是合群的意思,“比”意为勾结。这两个字都有关系好的意思,但是,“周”有周遍的含义,就是说不与一些人特别密切,而同另外一些人有意疏远。也就是没有宗派主义,不党同伐异,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 鉴 赏 这里的“共”同“拱”。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他认为统治者的个人行为和治国的大小举措都应当合乎道德,这样,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居于一定的方位,群星都环绕在它的周围运行。 与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鉴 赏 人到老年,常常以深沉的感情回顾自己一生所走的道路,孔子这段著名的话语正是他在垂暮之年对自己一生的一个概括和总结。...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学而》) 鉴 赏 礼原是远古时代宗教祭祀的仪式和器物的总称,后来演变为区别贵贱亲疏的行为规范和等级名分制度。它所规范的范围囊括社会...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 鉴 赏 钟子期死,伯牙绝弦破琴,自古以来人们深知相知之难,知音难觅。成语“士为知己者死”,表明人们多么看重对自己的了解和赏识。不为他人所了解是人类永恒的烦恼和痛苦。被视为道德的楷模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鉴 赏 这里的“说”同“悦”。“愠”是恼怒的意思。 《论语》的第一段语录同整本书的全部文字一样,看起来意思似乎浅近易懂,实际上含义隽永,回味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鉴 赏 遵守传统的基督教徒、尤其是天主教徒平日必做的一项功课就是忏悔,古罗马帝国晚期的奥古斯...
名言: 善读书者,阅古人之世;阅世者,即读今人之书。 注释: 阅世: 经历世事, 实践。 句意: 善于读书的人, 能了解古人的实践经验; 从事实践的人, 从今人的书中学到知识。 出处: 清·严复《论泸上剑兴女学堂事》...
名言: 以行求知,因知以进行。 句意: 用行动来求得知识, 依据知识而指异行动。 出处: 近代·孙中山《孙文学说》...
名言: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之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沦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人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注释: 乌: 疑问代词, 哪。五岳: 我国五大名山的道称, 就是嵩山、华山、恒山...
名言: 读书做人,不是两件事。将所读之书, 句句体帖到自己身上来, 便是做人之法, 如此方叫得能读书; 人若不将来身上理会, 则读书自读书, 做人自做人, 只算做不曾读书的人。 注释: 将: 拿。体帖: 体会运用。 句意: 此句强调了读书做人的一致性。...
名言: 读书能养气,乃为善读书。 注释: 养气: 指陶冶情性。 句意: 读书而能陶冶情性气质, 这就是善于读书了。 出处: 清·汪荌《示儿》...
名言: 读黄、农之书,用以杀人,谓之庸医;读周孔之书,用以误天下,得不谓之庸儒夫? 注释: 黄农之书: 指黄帝、神农的医书。周、孔之书: 指周公孔文的儒书。用以杀人: 指不会治病反倒把人医死了。用以误天下: 指不会治理天下。 句意: 此段话强调不能...
名言: 学不足以修己治人,则为无用之学。 注释: 修己治人: 改造自己和别人。 句意: 学习如果不能用来培养自己改造别人, 那么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 出处: 清·方苞《年谱序》...
名言: 为学从切实处下手,自不落空。 句意: 做学问应从实际处下功夫, 才不致于落人。 出处: 清·王豫《蕉窗日记》...
名言: 格天功业有本源,谁谓读书记名姓。 注释: 格: 感动。 句意: 读书的目的是去建立惊天动地的事业, 而不只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名姓。 出处: 清·归庄《读书》...
名言: 君子之为学也, 将以成身而备天下国家之用也。 句意: 君子为学的目的是, 成材而后为社会服务。 出处: 清·宋德《敬言剩稿》...
名言: 无字书者,天地万物是也。古人尝取之不尽,而尚留于天地间,日在目前,而人不知读。 句意: 客观世界是取之不尽的无字书, 它是知识的来源, 天天摆在我们面前, 但人们却不知道去读它。 出处: 清·廖燕《答谢小谢书》...
名言: 读者读书穷理,须有实见。然后验于身心,体而行之。 句意: 学者读书探究事物的道理, 要有真知灼见, 然后用学到的知识来检查自己, 亲自实践。 出处: 清·张伯行《薛敬轩先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