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天为徒。

(内篇 大宗师) 作为天道自然的同伴,与自然同化而成为一体,这就是所谓的真人了。...

喜怒通四时。

(内篇 大宗师) 这是说:圣人明道而合时节的变化,与寒暑同冷暖,而未尝有多虑。 圣人无所用心,有感于时节而顺应天气的变化,如秋天降霜,本无心于杀生。春天和暖,万物生长,也是无心施惠的,所以说,宇宙间的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变化而来。...

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

(内篇 大宗师) 古时候的真人,因为把生死看作一体,所以,虽然活着也不欢喜,虽然死了也不会有遗恨。而是在该欢喜的时候欢喜,在该生气的时候才生气,就如同到了春天,天气就暖和,到了秋天,天气就凉快一样的自然。...

人水不濡,人火不热。

(内篇 大宗师) 人,达到了真人的境域,就是进入水中,身体也不会濡湿的。进入火中,身体也不会烧伤。这是因为真人已融生死为一体,所以能入水火而不侵。 这也是说,真人不以热为热而未尝赴火,不以湿为湿而未尝蹈水,不以死为死而未尝丧生。...

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内篇 大宗师) 真人心性和缓,泊然寂然,无出无入。他的气息也很迟缓,来自脚根,是多么的深静。而平凡的人,心灵浮躁,言语喘息,都由咽喉出入。这样的情不能深静,气不能调和,故咽喉间的声音往往会受到阻碍。 这是根据道家的呼吸调息法。...

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内篇 大宗师) 有了真人,而后天下的知才能得其真而不乱。 所谓“真人”,他的一切都信托自然,处在无为的生活中。对于成败,既不得意,也不后悔。登高而不惧,更不怕水火的灾害,脱却了利害得失,而达到道的境域。“真知”就是这种真人所具有的智慧。...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内篇 德充符) 一个人如果在道德上有其优点和长处,即使他的容貌怪异,仍然能为人所仰慕。 从前,有跛脚、驼背、无下唇的三个残废的人,去游说卫灵公,卫灵公非常觉识他们;看到四肢身体都很健全的人时,反而觉得怪异。又有领项长着大瘤的两个人,去游说齐桓...

以坚白鸣。

(内篇 德充符) 这是指名家的主张,是以无用的议论来扰乱世间,倾向诡辩学派的作风。 春秋时代,盛行这派学说,以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而言,如果我们只说要买马,白马黑马都可以买。可是如果说要买白马,便不能买黑马,所以说:白马非马。同样的,指坚硬的石头...

鉴明则尘垢不止。

(内篇 德充符) 如果镜子很干净的话,在那里连一粒灰尘也无从停留。也就是说,如果把心磨练得清净的话,肮脏的想法就不会滋生了。 “鉴”就是镜子。镜子明净时,灰尘污垢就不会存积,如果镜上存有灰尘污垢,就不能算是明镜了。这也就是说,如果和贤人长久的相...

和而不唱。

(内篇 德充符) 只是对他人的意见表示赞同,而自己完全不作主张。 卫国有个人叫做哀骀它,面貌十分丑陋。惊骇天下,可是内德充实,为万物所归依。人们忘了他的丑陋,仰慕他的人很多。这都是由于他才全德满,谦卑居下的缘故。...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

(内篇 德充符)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若从异的立场来看,即使像肝脏和胆囊那样互相照应的关系,也可以变为像楚越两国那样的互为仇雠。如果从同的观点来看时,虽然是各类不同,也可以被看成一准。(这是引用孔子所说的话)。 判别一切事物,到底是应以岐异点或差别...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内篇 德充符) 流动的水,因为水波荡漾,是不会反映出真正的影子,所以不应把流水作为镜子。唯有在水波静止的水里,才会真正的光可鉴人。 世间的事也是相同的,如果自己的心因名利好恶而动摇,那么,那颗心就无法透视社会的真相。如不能将社会的真相正确地映...

虚而往,实而归。

(内篇 德充符) 出去学道的时候,虽然没有什么内涵和修养,可是归来的时候,却因努力向学而满怀充实的回来。 这种教法,虽不拘于形式上的教学,也不大肆议论世事人情,然而弟子们却能从老师的起居饮食,而受到感化的教育,这就是言教不如身教的道理。...

死生亦大矣。

(内篇 德充符) 人虽然天天都在变异,可是死生的变化,对人生而言,则是最大变化。...

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内篇 人间世) 世间的人,虽然都只知道要做个有用的人,而不知道没有用的人,反而得以保全生命。因为,无用的人是不知要尽非常大的义务的,故能悠闲的度过一生。而有用的人必须碌碌终日,甚且妄遭殃得咎。 比方说:膏火是有用的,以其能照明,所以就要被燃烧...

立不教,坐不议。

(内篇 德充符) 虽然闲站着也不施教,闲坐着也不议论。可是,照样的可以教化万民。这样的教化,可说是真正的教育了。 这就是说:顺其自然发展而教导,并不需要过于勉强,才能得其所需。...

画地而趋。

(内篇 人间世) 在地上画一定的范围而使人依循,所画的痕迹必不可掩盖,这是毫无用处的。也就是说,在所谓的道德范围内,想用道德来束缚,或限制人民的行动,将是徒劳无功的。(这是楚人接舆所说的话) 。 当时,孔子从鲁国到楚国,住在客馆。楚有贤人陆通字接...

山木自寇也。

(内篇 人间世) 山上的树木,都是自己招来祸害的,因为有用的木材会被砍伐,无用的木材,反而得以保全生命。 世人也是如此,有德有才的人被役使,无德无才的人,反而得以终养天年。 “寇”就是砍伐的意思。...

神人以此不材。

(内篇 人间世) 通达世情事理的上智者,可不待测而知阴阳,与人群混合而不炫耀其才能,所以才会根深蒂固,以颐养天年。这种外表看似不材,实际上是人间的大材。 为人君的也是如此,他不轻于表露才华。然而,有智慧的人都肯为他谋划。勇敢的人,肯为他保卫国土...

时(其)饥饱,达其怒心。

(内篇 人间世) 驯养猛兽的秘决,就是在猛兽饥饿的时候,适当的给它食饵。如果猛兽饱的时候,就不该再给它。因为那是多余。 人与人之间也是同样的,在对方有所需求的时候,才看需要的程度,而适当的给予他,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这是待人处世的方法。...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