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体类) 人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质,乃天地所赐予,亦即天地间之至理。天理既然没有虚伪人欺妄与错误,而人性又绝对不会违背天理,故人性是善的。(这是程伊川所说的话)...
(道体类) 每一个人的心思均各不相同,这与每一个人的面貌均不相同是同样的道理。(这是程伊川所引用的古谚)...
(道体类) 程子论性,认为性包含理与气,气非理不立,理非气不行,而理、气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质,故人初生时的心性状态就是他的本性。 由于初生的婴儿不会去想邪恶的坏事,所以程子主张人性本善。(这是程明道的主张)...
(道体类) 仔细观察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便可发现天地都希望能使万物永远存续下去。(这是程明道所说的话) 这与《易经》中所说的“生生之谓道。”意思相同。...
(道体类) 所谓无极即无形之意。太极即广大无边,无以复加之至理。宇宙的本源从某一角度看来是无,由另一角度看来则为有,因其无声无臭而万象万化皆备,本无形迹可寻,而实为无以复加之至理,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宇宙的本源,乃是一种超越有与无的物质。 儒家主...
【评析】 民间谚语。其意思是: 人可以不怕山中的老虎,却就怕两面三刀的人。 该语意思的重点在后句,人们可以不怕外来的身体发肤的伤害,但怕的是你所相信的人对你心灵的伤害。身体发肤的伤害可以恢复,然而心灵受伤,却很难恢复,属于永远的伤害。...
【评析】 古代格言,其意思是: 人的心胸应该宽阔,看到别人有喜庆的时候,不要生嫉妒之心,想一下如何学习别人改善自己,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是什么,何得何失。当人有祸患的时候,要积极地帮助和安慰别人,不要把别人的祸患当笑料随意谈论,更不能落井下...
【评析】 板桥名言。意思是: 要重视学习传统经典的东西,但在学习前人时也要有创造性,不能全盘照搬,在艺术的道路上要有个性。 板桥在师法自然的同时,也重视学习传统,他对徐渭尤为敬佩,曾刻 “徐青藤门下”之印,但他却提倡 “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主张...
【释义】 民间谚语。其意思: 儿孙们有自己福气,有自己的前途,不要大包大揽,给孩子做无谓的包办代替。 【评析】 《圣经箴言》里有句话: Children are the property of the LORD.(其意思是:孩子是上帝的财富)。 当前作父母的哪个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评析】 古代格言。该句的意思是: 及时行乐,莫要失掉人生的良机。人到了 “九泉”之下,什么东西都不会有了。 该句出自宋·高菊卿 《清明》。 附原诗: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
【释义】 这句俗语描述的是封建社会里,士人从读书到成为国家有用之才的艰难过程,和成功后的欣慰心态。在封建的科举制度下,士人为考取功名,长期闭门苦读而不为世人所知。一旦考上,皇帝封官赐爵,天下人就都知道了。 【评析】 科举制度是从隋朝开始的,到...
【评析】 民间俗语。该语意思的重点在前句,其意思是人与人不能相比。 世界上的事物有的有可比性,有的就没有可比性。特别是人!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成长过程、工作情况以及他的命运和机遇都不一样,那怎么比? 此句的中心意思是劝人不要过分追求或攀比。特别...
【评析】 民间俗语。“人一走,茶就凉。”说的是世态炎凉; 后一句 “秋天来了就换裳”是对前句的补充。说明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一个理,“人一走茶就凉”也是难以否定的。...
【释义】 民间谚语。意思浅显明白: 人遇到高兴的事情时精神爽利,月亮到了中秋的时候特别明亮。 出自明代冯梦龙 《醒世恒言》卷十八。标题就是: “人逢喜事精神爽 月到中秋分外明”。...
【释义】 民间谚语。 其意第一句: 人情像水一样,时高时低,不要把世事看得太重,看开点,任随它去。 第二句,其意可理解为: 感叹人生,世事无常,人情冷淡,顺其自然之意。...
【释义】 民间谚语。其意是世事如棋,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人情却像纸一样...
【释义】 民间谚语。其意思是人情有好的时候,也有变冷的时候,不可能一成不变,也可能由冷变热。 【评析】 “人情莫道春光好,只怕秋来有冷时”。加上另外两句 “欲知世味须尝胆,不识人情只看花”。言人情、世故之不足以居心处,虽略显偏激,但确有所指。...
【评析】 民间谚语。其意思是: 天不怕恶人,天不欺好人。 此句中的 “天”,可以看做是国家的法律,恶人恶到一定程度,有国家的法律管着他; 善良的老百姓由国家的法律保护着他。...
【释义】 文天祥格言。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 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该句出自文天祥的 《过零丁洋》。 附全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
【评析】 民间谚语。其意思是: 人害人死,天理不容。但是老天造成的自然灾害,要人命那不容易吗? 这句话的重点落在了后面,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微不足道的。人只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可能适应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