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世师表 千古奉祀

2019-05-27 可可诗词网-山水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孔庙是祭祀中国古代文化巨人孔子的庙宇。公元前478年即孔子殁后第二年,鲁哀公下令将孔子故宅改建为庙,“岁时奉祀”。当时只有“庙屋三间”,内藏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车、书。两千多年来,孔庙经过不断重修扩建,规模不断扩大。清朝雍正皇帝亲自指授督修孔庙,费时六年,耗银15.7万余两,使孔庙焕然一新,形成了目前的宏伟规模。现存孔庙占地21平方米,南北长达2.5里;前后九进院落,共四百六十间房屋,其中有五座大殿、五十三座门坊、十三座碑亭及若干祠、坛、阁、堂等。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气势雄伟;建筑壮丽巍峨,金碧辉煌,宛如帝王宫殿。孔庙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孔子生前屡遭冷落,死后却享此殊荣,这大概也非圣人所能预料了,唐明皇诗云:“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宫墙高万仞
        孔庙四周围墙一色黄瓦红垣,高大庄严。南门外有仰圣门,上面镌刻着“万仞宫墙”四个苍劲有力的朱红大字。关于这四个字,还有一段颇古老的典故。
        据《论语》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贡曾在朝廷辅佐鲁君。有一次,鲁国大夫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孔子强些。”在场的子贡就打个比喻说:“人的学问好比宫墙,我的这道墙高不过肩头,人们一眼就可以看见墙内的一切;我老师孔子的那道墙有数仞高,如果找不到他的门,就无法看到墙内宗庙的宏伟和房舍的多姿多彩。”叔孙武叔听了这番话,顿时为自己的浅薄感到无地自容。古时七尺或八尺叫作一仞,后人觉得“夫子之墙数仞”不足以表达出对孔子的敬仰,于是明胡缵宗题写了“万仞宫墙”镶在仰圣门上。清乾隆皇帝为表示对孔子的尊崇,又换上自己御笔书写的“万仞宫墙”四个大字。
        仰圣门后孔庙门前有“金声玉振坊”,其名源于《孟子》。孟子对孔子作过这样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金声”为古乐起奏之钟声,“玉振”指古乐结束之磐音,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坊后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临桥东西各有一株合抱古柏,夹桥耸立,人称“二柏担一孔”。金明昌二年(1191)桥后东西各立一座石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俗称“下马碑”,官员庶民经此必须下马下轿,皇帝进庙祭祀也不例外,可见孔庙的尊严。
        庙门标圣道
        孔庙的大门称棂星门。棂星即灵星,又叫天田星,古代传说是天上文星,“主得士之庆”。以棂星名门,有人才辈出,为国家所用的意思;而古代祭天,先要祭祀灵星,因此孔庙大门以棂星命名,又意味着尊孔如同尊天。
        进入棂星门,首先看到的是两座石坊,南为太和元气坊,取意孔子的思想学说就如上天化育万物一样;北为至圣庙坊。另外左右两侧有两座互相对称的木质牌坊,东题“德侔天地”,西书“道冠古今”,评价颂扬了孔子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和杰出贡献。
        孔庙第二道门称圣时门,取意孟子称赞孔子为“圣之时者也”,说孔子在圣人之中最适合于时代,鲁迅先生嘲讽地解释为“摩登圣人”。不过孔子生前周游列国,到处宣扬恢复周代的礼乐制度,结果是四处碰壁。有一次,孔子在郑国与弟子失散了,他独自一个人站在城门等候弟子。子贡向别人打听孔子的下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一个人,额头像尧,后颈像皋陶,肩部类似子产,而腰部以下比禹差三寸,狼狈得像丧家之狗。”子贡找到孔子后,把原话告诉了他,孔子对形容自己像丧家之狗觉得很贴切,连说:“正是这样啊!正是这样啊!”
        由圣时门穿过弘道门、大中门和同文门,便是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名阁之首的奎文阁。“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为西方白虎之首,由十六颗星组成,“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所以《孝经》中说“奎主文章”,后人进而将奎星作为文官之首。阁名奎文,一则有尊崇孔子为天上奎星之意;二则因此阁乃孔庙的藏书楼,原为珍藏孔子遗著和皇帝御赐书籍的场所,是中国最早的大型图书馆之一。这座构造奇特、蔚为壮观的古楼阁建于宋代,金代重修,历经七百余年依旧巍然屹立。尤其康熙年间,大地震使曲阜“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奎文阁却安然无恙。古诗赞美奎文阁道:“嵯峨俊阁入宫墙,上有云梯百尺长。”阁前廊下的一通石碑上,刻有明代李东阳撰写的《奎文阁赋》,赋中对奎文阁之高之奇更尽铺张夸饰之能事,说站在阁上可畅意接受天风的吹拂;在秋日肃爽明净的天空中,那明亮的奎星似乎便坐落在阁上。
        古碑铭千秋
        大成门是孔庙的第七道大门。在大成门和奎文阁之间的院落里,分布着著名的十三御碑亭,专为保存唐宋以来帝王御制石碑而修建。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祭祀等记录;各碑均以赑屃(bixi)为趺。十三碑亭中,道南有两座正方形的金代碑亭,斗拱豪放,布置疏朗,是孔庙现存最古的建筑;五十五通御碑中,最早的是两通唐碑,即“天唐赠泰师鲁先圣孔宣尼碑”和“鲁孔夫子庙碑”;最大的一通石碑总重量达65吨,为康熙年间所立;最有趣的一块乾隆皇帝的检讨碑没有收藏于此处,而是矗立在鲁故城东南角的古泮池畔。
        古泮池原是鲁僖公的泮宫,孔子和弟子们课余常来此游憩。1756年春,乾隆来到曲阜,参拜圣迹后便下榻于古泮池北岸的行宫。他看到池边垂柳环绕,塘内鱼跃荷香,景色宜人,诗兴油然而发,随口吟道:“千年古柏城头绿,过雨春花水面红”。吟罢,似觉意犹未尽,忽然想起平日读书时,好像有记载说眼下的曲阜城应是新城,由明代东郊旧城迁来。于是乾隆便联想到古泮池当在旧城,此处泮池不应是古之泮池。念及此,他提笔写道:“十里东郊旧鲁城,新城安得泮池名。宋芹献馘今符杏,聊听传讹此驻旌。”这首诗被刻制成御碑,立于古泮池旁。六年后,乾隆再次驻跸泮宫,他触景忆旧,对自己当初的判断产生怀疑,便召来衍圣公询问此事。原来,曲阜古城曾在宋代迁往东郊10里的新城,并更名仙源县;明代又迁回原址;这一来一往,古泮池的位置没有任何变动。乾隆此时才大悟,于是作《驻跸古泮池》诗云:“此地非常地,新城即故城。馆仍今日驻,池是故时清。”赋毕,又作《古泮池证疑》以告诫后人。文中写道:“甚矣,读书之忌粗疏浮过,不沉潜深造,博宗详考,执一为是,譬为禾者卤莽耕而卤莽获,确乎其弗可也。”作为一代帝王,能够将自己的错误刻于金石,传诸来世,实属难能可贵。
        天工开物惊龙柱
        十三亭北有五门并列,至此将孔庙分作三路:东为承圣门,内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西为启圣门,内奉祀孔子父母;中路大成门,内主祭孔子夫妇,并以历代先贤先儒配享从祀。
        由中路进入大成门,迎面一块海蓝色“杏坛”竖匾。相传孔子曾杏坛设教,《庄子·渔父》记载:“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宋代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于正殿旧址上修起杏坛;金代又在坛上建亭,形成了如今这座富丽新颖的杏坛。每逢阳春三月,杏花怒放,幽香满亭,令人驻足,其境正合古人诗意:“独有杏坛春意早,年年花发旧时红。”
        过了杏坛,便是驰名于世的大成殿。这是孔庙的主殿,唐代称文宣王殿;宋徽宗推崇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改名大成殿。现所见大成殿是明代建筑,清代重修。殿前“大成殿”竖匾系雍正帝手书,字径1米。这座金黄色的大殿重檐九脊,气势宏伟,与故宫太和殿、泰山岱庙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大殿四周回廊有二十八根高约6米的巨大石柱环绕,石柱均以整石刻成,其中两山及后檐的十八根为八棱水磨浅雕,以云龙为饰,总计有一千二百九十六条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团龙。前檐十根为深浮雕,每柱两龙对舞,一条扶摇直上,一条盘旋而降,中有火焰宝珠。蟠龙四周,云海翻滚,柱脚衬以山石和汹涌的波涛。十根龙柱两两相对,无一雷同;阳光照射下,只见云龙飞舞而不见石柱,其艺术价值之高,即使故宫金銮殿里的贴金龙柱也不能与之媲美。

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石雕龙柱


        据说每当皇帝来此朝圣,当地官员总要用红绫黄绸将龙柱裹起来,恐怕皇上看到后产生嫉妒之心。乾隆皇帝倒颇开明,他认为孔子理应享受比帝王更高的尊崇,故下令不让在龙柱上挂红绫。然而当乾隆真正见到龙柱时,却被深深地震惊了。他站在龙柱前,一言不发,只是不停地抚摸着龙柱,久久不愿离开。这二十八龙柱是明弘治十三年(1500)敕调徽州工匠刻制的,正是“天工开物眼前是,梓匠何曾读圣书”。
        至圣先师 百贤从祀
        大成殿内正中高悬“至圣先师”巨匾,其下神龛贴金雕龙,内供孔子彩绘塑像。自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说,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后,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愈来愈尊贵:汉平帝封他为“褒成宣尼公”;北魏称“文圣尼父”;唐始称他为“圣人”,封为“文宣王”,元再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改称“至圣先师”;清加号“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后又复称“至圣先师”。
        孔子塑像两旁有“四配”,即复圣颜回、述圣孔伋、宗圣曾参和亚圣孟轲;再外为“十二哲”,即闵损、冉雍、端木、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这些作为配享的先贤先儒在孔庙中的去留往往并不稳定。就以亚圣孟轲来说,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翻阅《孟子》,见卷四《离娄章》云:“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顿时“龙心”大怒,立即诏告天下说孟子这段话“非臣子所宜言”,将孟子罢享;同时明告群臣:有敢劝谏者,以“大不敬”论罪处死,“命金吾射之”。刑部尚书钱唐抬棺上殿死谏,“袒胸受箭”,慷慨陈词道:“臣得为孟轲死,死有余荣。”朱元璋为之感动,急忙命太医为他疗伤。过了不久再次诏告天下,称赞孟子“辩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重新恢复了孟子配享的地位。
        大成殿东西两侧的两庑内,供奉着后世儒家的著名人物,如董仲舒、韩愈、王阳明等。唐朝时仅二十余人,经过历代增添更换,到民国时多达一百五十六人。这些从祀的贤儒更是屡经更迭,有许多人被罢祀后再未复祀,如荀况、扬雄等人。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一生志在变法,由于保守派的阻挠,变法失败,王安石也被罢相,最后含恨而终。到了宋政和三年(1113),蔡京执政,借恢复新法为名,呈请皇帝,以王安石配享孔庙,将其偶像送进了大成殿,地位仅次于孟轲。王安石的儿子王雱也子随父荣,被送进两庑从祀。此事一开始便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他们指责王安石学术荒谬,是邪说淫词。结果靖康元年(1126)王安石被取消“舒王”封号,毁去配享偶像,降入两庑从祀。淳熙三年(1196),保守派和变法派又进行了针锋相对的交战,最后拿王雱作替罪羊,将他赶出孔庙。事情到此并未结束,保守派对王安石从祀仍不甘心。淳祐四年(1244),宋理宗终于下令:“王安石谓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为万世罪人,岂宜从祀孔子于庙廷?黜之!”这样,王安石被彻底赶出了孔庙。
        现在两庑中陈列着历代石刻。东庑中保存的四十多块汉、魏、隋、唐、宋、元时碑刻,西庑中陈列的一百多块“汉画像石刻”,皆为久负盛名的无价之宝。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