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大名垂宇宙

2019-05-27 可可诗词网-山水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古隆中距襄阳城西13公里,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生活过的地方。这里山青水秀,确如《三国演义》所描写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密”,真是一个“卧龙”的好地方。自诸葛亮逝世七十年后,隆中就出现了纪念他的建筑物,后经晋、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历代都有修建,体现了人们对他的敬慕和怀念之情。
        诸葛亮在隆中留下的著名遗迹有:茅庐遗址、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等;刘备三顾茅庐留下的遗迹有:小虹桥、三顾堂等;还有纪念性的建筑武侯祠、古柏亭等,其中以武侯祠为最著。大约在北宋时,隆中就有了供奉诸葛亮塑像的建筑物。今人所见的“汉诸葛丞相武侯祠”约建于明末清初,屡经修复才保存下来。这是一座靠山而建的古式建筑,四进三院,左右廊房,中设庭院。祠内各厅悬挂着历代名人的对联、匾额和诗画,所陈列的文物中,有块刻有诸葛亮遗像的石碑,据说为明代刻物。这里供奉的诸葛亮塑像,羽扇纶巾,鹤氅丝履,凝目沉思,端庄持重,使人肃然起敬。两旁金童玉女,捧印执剑,则增加了一些神化色彩。整座武侯祠掩映在郁翠松柏、锦簇花团之中,与古雅、清幽的隆中融为一体。这些遗迹都在向人们展示着诸葛亮隐居隆中的生活情况和历史传说。
        隆中卧龙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水县南)人。生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181)。二、三岁时,母亲去世,七、八岁时,父亲诸葛珪也去世了。他和哥哥诸葛瑾、弟弟诸葛均,还有两个姐姐,就由叔父诸葛玄抚养。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山东变成了大屠场。为避北方战乱,诸葛亮十四岁时,随叔父逃亡到襄阳,投靠荆州牧刘表。十七岁时,叔父去世,诸葛亮便在隆中一面“躬耕”,一面“苦读”,一直到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卧龙出山,整整在隆中寓居了十年。
        十年中,诸葛亮除去种地、读书,还经常和一些名士外出游历,谈古论今,品评时局。如今隆中有“躬耕田”20多亩,清代修建了躬耕亭,后毁,1984年恢复,并竖“躬耕龙亩”石碑。诸葛亮博览群书,儒家、法家、兵家、道家、墨家、农家等百家书他都研读,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诸葛亮在襄阳曾拜庞德公为师。据习凿齿《襄阳记》记载,诸葛亮每次到庞德公家去,均“独拜床下”,“而德公初不令止”,可见诸葛亮求学若渴的诚心和庞德考验他的情景。诸葛亮也是“水镜先生”司马徽的弟子。传说水镜先生讲学,以晌午时分院子里的公鸡叫三声为准,下课散学。而诸葛亮由于听先生讲天文地理和兵书阵法入了迷,听到鸡叫就厌烦。于是就在衣袋里装几把米,待公鸡一要叫,就悄悄往窗外撒把米,好延长时间,多学点知识。据说诸葛亮的八卦衣和鹅毛扇还是水镜先生送的。
        诸葛亮曾拜黄承彦为师。黄承彦非常喜欢诸葛亮的才学,就主动提出把女儿黄月英嫁给他。据说黄月英相貌丑陋,可才学极高。还有个传说更有趣:一次,黄月英跟父亲从京都回乡途中,被飞沙走石和白额大虎冲散,一道姑收留了她,带她学道。三年过去,月英学得一身本领。道姑让她回家,临行前送她一把仙鹅毛扇,并说:“徒儿的终身应在‘明’、‘亮’二字上,成亲后将仙鹅毛扇送给他,定有大用。”后来,月英听爹爹夸赞孔明才学出众,又见孔明二字正合师傅之言,就答应了这门亲事。婚后,她将鹅毛扇送给了孔明。以后,诸葛亮辅佐刘备,每遇为难之事,轻摇鹅毛扇,计从心来。直到现在,襄阳还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孔明娶媳妇——求才不求貌”。
        诸葛亮交往的人很多,有颖川人徐庶(元直)、石韬(广元)、汝南人孟建(公威)、博陵人崔州平,还有荆州本地的一些有识之士,如庞统、杨颙、杨仪、马良、马谡、陈震、廖化、向郎等,都是诸葛亮的至交好友。诸葛亮的抱负极大,“每自比管仲、乐毅”,立志要做春秋时期管仲那样著名的政治家和战国时期乐毅那样著名的军事家。
        诸葛亮好为《梁父吟》,常借吟诵《梁父吟》这种悲愤的乐府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慨。《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六》载其辞(“步出齐城门”),是今存诸葛亮唯一的诗作。诗篇语言流畅,又多用问答式,颇有乐府民歌的韵味。因此,有人以为此诗非诸葛亮所作。今隆中有诸葛亮吟诵《梁父吟》时站过的岩石,名梁父岩。
        诸葛亮在隆中躬耕苦读,拜师访友,探索“兴复汉室”的道路。他待时变,择明主,效管、乐,以成就大业。
        三顾茅庐
        刘备,涿郡涿县(河北涿县)人,是汉朝的远支宗室。东汉末,他在富商张世平、苏双的资助下,组织了一支地主武装,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在军阀混战中,他一直没有固定的地盘,辗转依附于北方豪强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建安六年(201),南下荆州依附刘表。
        作为皇室宗亲一脉的刘备,胸怀大志,不甘寄人篱下。他想“兴复汉室”,但缺乏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谋士。在司马徽、徐庶的推荐下,刘备决定到隆中拜访诸葛亮。
        刘备三顾茅庐的情况,史籍无详细记载,但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却描绘得有声有色:第一次刘备带着关、张到隆中,叩诸葛茅庐柴门,一童出来告诉他们,诸葛亮一大早就出去了。在返回途中,遇见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第二次来隆中,时值隆冬,朔风凛凛,瑞雪飘飘。张飞说:“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乎!”进入隆中小山村时,听到路旁酒店传出歌声,刘备进去一问,原来是诸葛亮的好友石广元和孟公威在喝酒。到了草庐,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告诉他们,诸葛亮与崔州平一道外出闲游去了。为了表示渴望见到诸葛亮,刘备留下了一封信。在回途经过小虹桥时,见一人骑毛驴,口吟“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的诗句,刘备以为是诸葛亮,忙滚鞍下马施礼,经说明,才知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第三次刘备要再去,关羽认为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亲往拜谒,其礼太过。张飞则说:“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刘备教训了他们一顿,带着他们三顾茅庐。这次碰到诸葛亮午睡未醒,刘备恭敬地站在台阶上等候,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等了好久,张飞急了要放火把诸葛亮烧起来,关羽再三劝阻,才制止了他。又等了许久,诸葛亮睡醒,刘备才得以与诸葛亮相见。如今在隆中的三顾堂正厅,挂着一幅表现刘关张三顾茅庐的工笔画:诸葛亮闭目斜卧榻上,悠闲自得;刘备侍立一旁,恭敬静候;站在门外的关羽和张飞则显得不耐烦和愤怒。这幅画就是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故事绘制的。

湖北襄阳古隆中草庐遗址


        民间传说则另有一番趣味:第一次是张飞带一帮随从,前呼后拥来到隆中。在一水塘边,诸葛亮正在垂钓。张飞看周围没别人,料定此人是诸葛亮,就大声吼道:“鼎鼎大名的刘皇叔瞧得起你,想给你个一官半职,你快跟我走!”诸葛亮好像聋子,头也不抬。忽然钓起一只虾子,他愤愤地将虾子丢回水塘,说:“鱼不上钩虾子到,去你的吧!”张飞听出话中话,下令左右:“捆了,捆了!把他捆了去见大哥!”诸葛亮依然不动声色。张飞忽然想到大哥是叫他来请,不是叫他来抓的,只好丧气地回去了。
        第二次由关羽出马,他带来无数的金银绸缎,也碰到诸葛亮钓鱼。他对诸葛亮说:“刘皇叔特意让我重金来聘你出去做官,请你收下吧!”诸葛亮看也不看,一心钓鱼。过了一会儿,钓起一条小鱼,他摘下小鱼扔回水塘,说: “大鱼不来小鱼来,去你的吧!”关羽只得怏怏而回。
        刘备见武力威吓不倒诸葛亮,重金不能动其心,这才觉得诸葛亮的确不凡。第三次刘备亲自出马去请,对一再失礼当面道歉。并推心置腹,说出了自己的政治抱负,虚心向诸葛亮求教。诸葛亮见刘备态度诚恳,与自己志同道合,就将早已酝酿成熟的统一天下的谋略和盘端给刘备:“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就是名垂千古的《隆中对》(又称《草庐对》)。在刘备的恳切邀请下,诸葛亮离开了他的第二故乡隆中,辅佐刘备,以实现他在《隆中对》中提出的目标。
        位于隆中武侯祠南侧、草庐亭前的“三顾堂”,就是为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而修建的,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50),为隆中主体建筑。据传这里本是一片树林,刘备三顾茅庐就在此处下马。堂前三棵千年古柏相传是当年刘、关、张三人的拴马树,后人依此修建了这座四合院式建筑。院内碑廊环绕,绿树掩映。庭院正面为三间嵌花对开门的厅堂,堂中正首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诸葛草庐”匾额和董必武题写的“诸葛大名垂千古,隆中胜迹永清幽”对联。四壁则挂满历代文人的碑刻、题咏。在厅堂陈列的文物中,岳飞亲书的《出师表》最为醒目。人们按照想象在厅堂正中布置了古式床铺、书桌和琴案,古式床头还挂着一幅清代工笔画《三顾图》。
        卧龙出山
        诸葛亮二十七岁出山后,为实现“隆中”目标,图谋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建安十三年(208),在诸葛亮的精心策划下,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大败曹操。之后,占荆州,取益州,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特别是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蜀汉大权实际上掌握在丞相诸葛亮手里。为治理蜀国,他采取了信赏必罚的法治手段。陈寿在《诸葛亮传》中说诸葛亮:“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陈寿作为蜀汉人,其父又曾被诸葛亮判处髡刑,他能这样称道诸葛亮,正在于诸葛亮执法严明、公平。而诸葛亮用马谡而失守街亭,“请自贬三等”,更是证明。
        为发展蜀国经济,诸葛亮派一千二百人维护都江堰的水利工程;组织盐井工人发明了用天然气熬盐的方法,即所谓火井煮盐;增设司金中郎将,负责“典造农战之器”;发展丝织业,使蜀国织锦驰名全国。
        刘备死后,蜀国内部动乱,赵嶲(四川西昌)夷王高定、牂柯(贵州凯里)太守朱褒、益州郡(云南晋宁)豪强雍闿纷纷举兵叛蜀,诸葛亮经过一年准备,于建兴三年(225)出兵,平定了叛乱。其间,曾七擒孟获,终使降服。平定南中后,诸葛亮分益州、永昌两郡为建宁、云南、兴古、永昌四郡,启用本地夷人和熟悉南中的汉人为官,加强了对南中的统治。
        此后,为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志,诸葛亮又率军北驻汉中,六出祁山,多次伐魏。尽管终因兵少势单,未能成功,最后病死于五丈原军中,但诸葛亮善于治军,他的军队训练有素,且能在蜀魏之战中主动出击,对国力与军队均几倍于己的魏造成有力威胁,这充分显示了诸葛亮的雄图大略和杰出的军事才能。
        两处“卧龙之地”
        由于诸葛亮曾在隆中隐居,度过了他美好的青年时代,因此这里历来被称作诸葛亮的第二故乡。现在,经“古隆中”牌坊,沿右首林荫山径侧向东山梁上,有“卧龙茶室”,在这里可以品尝老龙洞清泉冲泡的隆中云雾茶。在隆中主体建筑“三顾堂”前数十米,立有龙首龟座的大石碑,正面刻“草庐”二字,背刻“龙卧处”三字。此碑为明嘉靖十九年(1540)所立,是隆中现存年代较早的碑刻。
        经过千百年的流传,诸葛孔明已成为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杜甫漂泊西南时曾写下了《咏怀古迹》之五,对诸葛亮进行了热烈赞颂: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在《蜀相》中,杜甫也留下了“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样意味深长的名句。
        1965年董必武为隆中题了两副对联,借用了杜甫的诗句。其中挂在武侯祠的为:“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1964年郭沫若为隆中题词:“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这一题词与杜甫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共同悬挂于武侯祠殿内,增添了殿堂的气氛,引起游人无限的遐想与感慨。
        有趣的是,距襄阳130公里的河南南阳市也有一处卧龙之地,名卧龙岗,离市区3公里。诸葛亮的隐居地何处为真?襄阳人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人以《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据。据说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太守,为不得罪各方,左右为难之时,灵机一动,写下一副至今留在南阳武侯祠大拜殿的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既歌颂了诸葛亮,又巧妙地回避了问题。
        其实,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邓县管辖的一个山村。明以后,才划归襄阳。诸葛亮《前出师表》中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南阳诸葛庐”,都是指古代南阳郡,而并不是指河南的南阳。两地人民均以卧龙隐居处为荣,足见人民对这位历史人物的热爱。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