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渔火明

2019-05-27 可可诗词网-山水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澎湖是台湾省唯一的岛县,总面积才100多平方公里,却有大大小小一百个岛屿,岛上有十几万居民。澎湖原是泉州府辖下地区,岛民来自闽南,多从事渔业生产,渔港棋布,帆樯云集,入夜,海上万船齐明,渔火参差,水光波影,富有诗情画意。澎湖渔火是台湾八景之一。
        澎湖溯源
        澎湖列岛是从哪来的呢?
        相传在台湾南端枫港渔村,有一对打鱼夫妻,无儿无女。他们救上来的雄猫和雌鹅就做了他们的儿女,化为人形后,猫儿因下巴有一撮毛,取名蓬胡,雅写成彭胡;鹅女眉边有沙状物,就叫白沙。
        一天,因作恶多端而在数年前被猫鹅联合杀死的丑鳄的父母——鳄鱼公和鳄鱼婆,领着一大群鳄鱼仔来到台湾岛为丑鳄复仇。它们一起疯狂地撬、抓、咬岛边的岩石,不一会,台湾岛就摇晃起来,房倒树倾。
        这时,天上的妈祖婆飘然而至。她说:“原来这个大岛是连着大陆的,幸好大岛有大石脚紧紧勾住海底。若是用几十颗大大的铁钉,把大石脚牢牢钉在海底,大鳄鱼就没有办法了。我这次带来一筐红杨梅,人吃了一颗,就会变成一颗大铁钉,钉在石脚上。”
        彭胡和白沙带头勇敢地捡了一颗杨梅吞下,渔公、渔婆和周围的其他渔民也都拿了一颗吞下去。他们很快就变成了大铁钉,落入海峡,把大岛的石脚牢牢钉住。大岛再也不摇晃了。
        后来,那些铁钉化成了金刚石柱,又进而变成了一群小岛。人们就用当初那些人的名字,把它们取名叫彭胡岛、白沙岛、渔翁岛……因这些岛都在海中,彭胡岛最大,就把彭胡写成澎湖,统称澎湖列岛。
        澎湖列岛中,以马公、白沙、渔翁三岛最为重要。它们是拓台先民跨越台湾海峡的跳板,因此岛上古迹甚多,古称有“澎湖八景”。
        妈祖山庙
        马公岛即澎湖岛,是列岛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海岛。岛西南有两个相连的海湾,风平浪静时,一如平静的大湖,叫“平湖”。因闽南话中“平”、“彭”同音,“平湖”读成“彭湖”,又衍成“澎湖”。澎湖海滨多居住着福建来的渔民,信奉妈祖,就在岛上建了“妈祖庙”奉祀,俗称“妈祖宫”或“妈宫”。后来,妈宫附近建起了妈宫城,讹音为马公城。城堡就在今日马公镇所在地。
        天后宫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是一座几与闽南传统古庙无别的庙宇,有四进,坐北朝南,正门三开间,双重屋脊,中脊两端高翘,两侧厢房的墙上歇山和正门多重式屋顶搭配得十分协调。殿里雕梁刻柱,到处装饰着石雕,戏文人物、宫阙楼台、花鸟草木,刻得十分精细,栩栩如生,是四百年前闽南石雕工匠的杰作。
        天后宫是台湾最古老的妈祖庙,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古迹。郑成功征台逐荷及清将施琅收复台湾时,都曾在庙及附近地区驻军。《台湾省通志》载:“清代康熙二十二年,水师提督施琅率领兵马来攻郑氏时,海路风平浪静,将校及辎重等,得安渡到达,传为赖妈祖神显灵保佑之力,战胜后遂上疏奏请加封天后……清廷嘉之,并派礼部郎中雅虎来此祭典。康熙二十三年加封天后,将雅虎祭文铸造匾额悬挂庙内,今尚存焉。”在此后三百年间,天后宫历经修整,今日的天后宫是1923年重新修建的,但仍基本保持了旧时庙貌,不失闽南古庙特色。《台湾省通志》说:“妈祖宫,为澎湖最古老之寺庙,亦为全台湾最古之妈祖庙,虽有北港与台南二庙,当以此庙为总本山庙。”
        天后宫清风阁右壁的“沈有容谕退红毛碑”,是为纪念沈有容驱逐入侵澎湖的荷兰海军而立的。万历三十一年(1603),荷兰为扩大其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联合了东印度公司,派出提督韦麻郎率舰队侵入澎湖,在马公岛登陆,占领了妈祖宫。明朝派遣总兵施德和政令都司沈有容领兵收复澎湖。沈有容驻重兵于金门料罗湾,尔后亲自去见韦麻郎等人,痛斥他们的侵略行径。总兵施德亦在海上部署兵力,切断了荷兰人的海上交通和补给通道。荷兰人坐困荒岛,怕沈有容真的用火攻,迫于形势,于同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撤离了占据一百零三天的澎湖。沈有容谕退荷兰人的英雄事迹,深受当时军民的称颂,军方乃奉谕竖碑以兹永志,碑上刻着:“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天启二年(1622),荷兰人再次率舰七十七艘侵入澎湖,当地居民恐碑被毁,就偷埋于地下。1919年重修妈祖宫时,碑被发掘出来,因不知其价值,就嵌于后殿右壁。
        通梁古榕
        白沙岛通梁村保安宫前的大广场上,生长着一棵奇异的大榕树,树高仅3米多,顶面宽平,树的气根伸入土中,又长成树干,迄今成干的竟有九十多条。这些粗壮的树干,长到一定高度,就都改成横向生长,织成一片翠绿华盖,面积达660多平方米,树高恰与保安宫屋顶平齐。那些入地的根干,宛如一根根大柱,撑着这一大片榕荫,形成一片榕树林。有人在榕树下立牌题曰:“榕园”。
        相传在清康熙十二年(1673)春天,从福州开出一艘商船,驶至通梁吼门海面,不幸沉没,船上人无一生还,仅有一钵浮出海面,钵中种着一株小榕。钵随海浪漂到通梁村保安宫前,被郑亨拾到,送给乡绅林瑶琴。林认为拾榕有因,小榕是海上飘泊者精魂的寄托,就把它种在保安宫前,作为对罹难者的永恒纪念。三百多年来,榕树越长越茂盛。在气候条件恶劣的澎湖,它郁郁葱葱,长寿遐龄,长成巨荫,也许它当真寄托着海上飘泊者的精魂。通梁古榕成为澎湖一大奇观,有人把它列为“台湾五大奇木”之一。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