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禅林 各称奇

2019-05-27 可可诗词网-山水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千山禅林,或翠屏环拥,或梵宫接天,或峰奇石俏,或霞影缭绕,各有奇观。历经风雨,存留至今。
        禅林之首龙泉寺
        龙泉寺位于千山北沟中部,是千山五大禅林中最大者。寺隐于丛林幽壑中,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天王殿、韦陀殿、毗卢殿、龙王庙、藏经阁及禅房等。寺中有山泉,常流不涸。有人说因此泉蜿蜒寺中,若“龙涎吐水”,故名龙泉。也有人说,当年唐太宗李世民驻跸千山,曾饮于此,悦于此泉甜爽适口,沁人心脾,故名。
        龙泉寺确切的创建时间已无从查考,相传始建于唐代。据现有碑记可知,后堂和东庵分别是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和万历二十一年(1593)所建,山门为万历九年重建。现存建筑多经清代重修。
        龙泉寺的景点多达二十几处,据清太史缪润绂“品题更正”的,有十六景,习惯上称为“龙泉十六景”,即松门塔影、讲台松风、瓶峰晨翠、螺峰夜月、吐符应生、龟石朝日、蟠石龙松、象山晴雪、狮吼钟声、石门弥勒、龙泉演梵、石径梨花、悟公塔院、西阁客灯、鼓亭落日和万松主照。其中,蟠石龙松和石径梨花二景今已无存。
        龙泉寺藏经阁附近有钟楼,上悬古钟。楼南有巨石如卧狮,名狮石,敲击古钟时,钟声震石,发出狮吼般的回声,林壑震慑,故名狮吼钟声。相传这口古种是幽冥钟,是专供念幽冥经用的。念一会儿经,撞一下钟,经文便随钟声传进阴曹地府,让阎君知晓,便能增寿。此经须连续念九十九天乃成,成时幽冥钟不敲自响。
        狮石西南侧有弥勒殿,殿里的弥勒坐像不是坐北朝南,却坐南面北,人称“倒坐弥勒”。为何要倒坐?据说,龙泉寺的风水很好,但北面有一山口(北天门),易跑风水,故人们用脸朝北的弥勒像来镇住北天门。又因弥勒殿下的山石与西面山石相对成门形,故又称“石门弥勒”。
        弥勒殿外有一块伸向深沟的巨大岩石,石上竖着一根雕刻过的花岗岩柱,名“镇山宝杵”。传说这块巨岩当年不断延伸,其势似欲与西面山石碰合,因而设了石杵镇山,以防山石西移。又有人说在唐朝天佑年间,千山满地豺狼虎豹,吞食人畜,为害甚烈,百姓不敢上山。后来山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怪物,专食豺狼虎豹。眼见猛兽渐少,百姓欢天喜地,把怪物奉为神灵,谁知那怪物吃光了豺狼虎豹,又吃人,后来,有个仪态不凡的道人用镇山杵砸死了怪物,千山从此太平。镇山杵插在山上,经历了千余年的风风雨雨,仍光亮圆整。
        龙泉寺南边山坡上有一座门楼,内有一九层古塔,上书“真和尚塔”。塔侧又有古松,枝干茁壮,如盖似伞,与塔、门楼形如一体,奇妙无比,构成“悟公塔院”,又称“招提院”。此院原是悟彻大师讲经说法处,古塔为其墓塔。
        龙泉寺观音庙下有一眼清泉,泉自石缝汩汩流出,水质甜美,泉眼上方的石头上刻有“龙泉演梵”四字。传说过去在龙泉寺一佛龛里藏有高僧普安的手杖,明亮可鉴,实为灵物。清同治年间,盛京(今沈阳)一侍郎到千山游玩,将普安杖索去送给他的老母。其母对此杖爱不释手,但不知为何,拄杖时总心神不宁。侍郎想其中必有原委,恐生不测,遂带着一群吹鼓手,吹吹打打地将黄绢裹着的普安杖送回寺中,并施舍了不少香资。后人作诗讽刺说:“一番小劫下千山,法杖显灵岂等闲。可笑达官全孝道,无端攫去又空还。”
        龙泉寺有一组石头,名为丈石凌霄、螺峰夜月和龟石朝日。相传王丈石是个孤苦伶仃、善良勤劳的渔村小伙子,曾放生过搁浅海边的老海龟和小海螺,后来,小海螺就化成年轻姑娘与他成了亲,老海龟也变成老爷爷陪她来到凡间。海螺原是龙王的爱女,她与凡人结亲的事被发现后,龙王把她化成石头流放到了千山,海龟也被驱逐出水晶宫。王丈石得知后,与海龟一起找到了千山,他情愿生死陪着海螺姑娘。最后,他变成了一块石头,紧紧靠在海螺姑娘身边,忠诚的老海龟也变成了一块光滑的圆石。海螺峰形秀美,丈石气冲霄汉,龟石惟妙惟肖,螺峰夜月成为千山一胜景。前人有诗曰:“峰从盘折见嵯峨,泉夜能邀月色多。谁断龟龙狮象外,奇观翻出一青螺。”
        十六景外,龙泉寺还有碧水龙潭,是千山唯一的人工湖,景色清丽;奇石“洞天一品”,独立山坳,石体俊秀,卓尔不凡。
        清代辽阳才子王尔烈幼时曾于寺中读书,年老时重游龙泉,题写了一副嵌字联:“龙之为灵昭昭,降雨出云何必独推东岳;泉之不舍混混,烟花柳浪无难更作西湖。”
        花香霞影中会寺
        中会寺是千山“五大禅林”之一,历史悠久。据寺里现存的明万历八年(1580)重修碑记记载,中会寺“历汉唐宋元,中经水火,不知几变”。清嘉庆四年(1799)重修碑记也记载说,“襄平南千山上自唐敕建古刹有五,中会居其中”。由此可知,中会寺至晚在唐代已建成,其后曾几经水火,到明代又重修,其旧址据说就在中会山门的流水洞上面。今存中会建筑多具有明代风格,寺院分上、下两殿,前殿临涧,后殿依山,外围以砖石大墙,布局非常精巧。除此以外,还有天地楼、韦驮楼、钟鼓楼、禅堂等,雕梁画栋与民房式的砖瓦建筑相结合,显得既美观大方又规整得体。
        中会寺风景优美宜人。寺周围林木青葱,楼阁殿宇掩映于茂密林中。寺附近还有净瓶峰、滴水蜃楼、犀牛望月、石堆铁罗汉、观音倒背、海螺峰等,统称“中会十二景”。净瓶峰在中会寺东,石峰上小下大,形如净瓶,峰上又有一白色砖塔,上尖下方,在四周青山的衬托下,益显得小巧精致,美丽非凡。其它如犀牛望月、海螺峰等石景,也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惟妙惟肖,有“远近高低各不同”之妙,耐人品赏。明人有诗描绘中会寺的风景:“花香浮塔院,霞影落丘岑,杳杳钟声动,遥峰护碧林。”
        相传在几百年前,中会寺有过一条神蟒,它最初住在寺西北的山顶上,身子有几丈长,还长着红红的冠,头比斗还大。神蟒常常在旭日初升时,把头伸到龙泉寺饮水,那长长的身子如雨后长虹,从岭上直挂到寺里。后来,它又变成一尺多长的小蟒,住在中会寺大殿前的老松树上,帮助僧人看家护院,维护寺规。它平日里非常和善、安分,但有一次,从外地来了个云游僧,是个花和尚,这人住在中会寺后殿,趁寺僧不注意,到大殿供桌前偷了香钱下山去寻花问柳。五更天时,他又偷偷地翻墙想溜回寺里,被松树上的神蟒缠住甩出墙外,中会寺神蟒从此出了名。
        独称雄旷大安寺
        大安寺在千山“五大禅林”中,素以雄旷著称。《辽阳县志》载:“千山山势以秀耸著奇,而大安一角独称雄旷”,为“五寺中独出之胜境也”。大安寺位于千山东南角,有前殿、后殿、东西配殿等,寺周群峰环拥,寺址较高,显得深远寥阔。山峰或雄伟壮阔,或幽雅清丽,或古迹斑驳,山上山下郁郁葱葱,花木繁荫,鸟鸣婉转,清泉蜿蜒,其境极美。大安寺有十六景,即英烈观山、佛手拿空、石棚卧虎、观音洞、罗汉洞等。通明夕照是这里著名的奇景,通明山在寺西,山顶上有一约3米宽的石窟,每当红日西沉时,阳光穿过石窟斜照寺院,形成奇美的景致。
        大安寺是名副其实的古刹,《辽阳县志》载,大安寺内曾有唐代重修碑,唐太宗李世民曾驻跸,东山下的英烈观相传即为驻跸地。山中的许多石碾,是当时屯兵碾米所用。寺中至今尚存着明嘉靖九年铸造的铁钟,重达千斤,由此遗物可推断当时大安寺已颇具规模。明代碑也记载说,当时许多上层人物曾游历大安寺。至清崇德元年(1636),清太宗皇太极还拨十名寺僧给大安寺,并供给衣粮。后因失火,庙毁经焚,寺僧畏罪潜逃,才由龙泉寺代管。在道光年间,重修了寺庙,这之后还不断地进行修缮,使古刹雄姿犹存。
        大安寺庙大佛高,常人多为其雄旷壮丽所吸引,而不大会注意寺门外的那对石狮子。二狮毛发鬈曲,方嘴鼓眼,威风凛凛,每尊均重达1吨以上,形象生动逼真,是石雕艺术中的珍品。这对大石狮与大安寺雄伟高大的庙门极其相配。相传石狮是山下一个赵姓财主所捐,但苦于太重,无法运上山来,结果,丁香峪的几十名老农想出了办法,他们做了一个3丈多长、1丈多宽的木托架,把石狮稳捆在托架上,托架三面安上了六十四副抬杠,一面拴上了四副牛绳套,动用了一百二十八个精壮小伙来抬杠,四头牛拉拽,一个有经验的车把式赶牛,再加上一个总指挥,才如期把石狮子运到寺前。有了这对石狮,大安寺显得更加雄伟庄严。
        大安寺地较偏僻,但因其雄旷深邃,同样使人们闻名而至。古人有诗曰:“灌木连云不见天,藤萝蓊翳响流泉。思登初地难停脚,笑挽洪崖共拍肩。”
        “一山之冠”香岩寺
        香岩寺位于千山南部,地处群山环抱中。《辽阳县志》称它“寺当山阳,山花极盛,春夏之交,满山花开,香气氤氲,故名香岩寺。昔人谓香岩寺名胜最多,为一山之冠。盖龙泉至狭,大安近险,祖越亦少纡回,惟香岩外境既旷,近复双崖夹护,鸟道千盘,如往而复,万树参差阴翳,时有怪石出没其间”。
        香岩寺是千山的早期建筑,相传始建于唐代,最迟不过金、元时期,后曾遭灾被毁,到清雍正、乾隆、道光、光绪年间又相继重修、扩建。香岩寺东山上的金代古塔是千山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也是该寺的著名景点之一,塔上有砖雕飞天图案。香岩寺的建筑以精巧华丽著称,庙宇纯系单檐硬山式,脊上饰彩色浮雕,斜脊设跑兽,檐下有五铺作的补间、柱头、转角斗拱,枋下燕尾,有盘龙、脊牛等透雕,梁、柱头上还有三重昂和花草、动物彩饰。精湛华美的雕刻和建筑艺术,使香岩寺在千山庙宇中独树一帜。
        香岩寺有元代雪庵和尚的墓塔和雪庵碑,另有十余块明、清石碑。雪庵是香岩寺的高僧,民间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有的说他姓洪,是康熙年间的武状元,因宦游在外多年,回家时见到自己儿子放在妻子住房里的鞋,误认为妻子与人私通而错杀了她,悔恨之余才出了家。也有的说他原叫金柱儿,是元代千山脚下勾家寨的孤儿,与同村的雪花姑娘成婚三个月,就被征了兵。二十年后回到家里,发现雪花炕上睡着两个人,不知是自己的女儿,却误以为妻子再嫁,绝望之余出了家。后来真相大白,为避妻女找寻,又辗转到香岩寺苦心修行,终于成为高僧。《东北文献征略》记载:“雪庵和尚名普光,字元晖,号雪庵,俗姓李氏,大同人。元至年间,特封昭文馆大学士,赐号玄悟大师,图绘宝鉴”,“其善画山水,学关同,墨竹学文湖州……雪庵善书八大人觉经,用笔俊劲,深得鲁公三昧”。此中的雪庵颇有才学,人生亦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坎坷。他在此苦修多年,留下雪庵塔、老祖洞、炼魔石和石亭等古迹。
        香岩寺内的“蟠龙松”生于天王殿与大雄宝殿之间,已三四百岁,松鳞斑驳,枝干虬曲蜿蜒,伸展若游龙,形态极美。香岩寺周围还有山形若卧虎的“卧虎峰”和形似鹦鹉的高达20米的“鹦哥石”,以及形似笔架的“笔架山”,山下又有五彩缤纷、美若锦缎的山峰,人称“锦绣坡”。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