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018-05-06 可可诗词网-文章 https://www.kekeshici.com

   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 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①赤壁:赤鼻矶,在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地处长江南岸,直立如壁且山石 成赭色,故称。②将:持,拿起。③“东风”句: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大军下 江陵攻吴,因不习水战,用铁链将战船连接。周瑜为孙吴军队统帅,先以黄盖诈降曹操, 船载浸油枯柴,盖上帷幕,等船靠近曹军船只,方燃柴纵火,又借东南风,火烧其战船水 寨,孙、刘联军大胜曹军。时周瑜三十四岁,不愧为一代英雄。④铜雀:即铜雀台,因“楼 顶置大孔雀,舒翼若飞”,故称。(见《水经注·浊漳水》)此台为曹操所建,在邺县,邺为 曹操封魏王时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临漳县西。二乔:三国时乔公的两个女儿。据《三 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孙)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 时得乔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


【大意】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埋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被销蚀掉。我把它磨 光洗净,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 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就要被曹操掳走,关在铜雀高台的深院中了吧。

【赏析】
 
       《赤壁》是杜牧又一首咏史诗,写于杜牧官黄州刺史(842-844) 时,反映的心理状态和含蓄而俊爽的风格与《过华清宫》一致,但在 写法上却别具一格。
 
    《赤壁》的开头便与众不同。《过华清宫》是由回望引起回想, 杜牧还有很多咏史诗是一开头就高度概括,纵横驰骋。此诗的开 头却只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一片与古代战争有联系的折 戟,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 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 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 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 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 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 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 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 遗物。这一场决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重大战斗,英雄云集,何等壮 伟。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两 句论史抒怀作了铺垫。全诗最精彩的,当然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 两句。这两句是议论。“认前朝”,本来可以写对这场战争的回顾, 但是他省略了,所以不是缅怀,不是描述,也不是一般的历史评价, 而是直接的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的评判。史学家们在论赤壁之战 这场关系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大事件时,基本的政治倾向常常是把 同情放在吴、蜀一边。因为有这倾向,也便把这场战争的胜负看作 理所当然的事。杜牧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 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从不被人怀疑的地方提出 疑问,引起议论,反映出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史识。

          首先, 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战争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 评价。其次,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他在一个 更高的层次观察、思考着历史,顿使诗歌平添一种更上一层楼的气 概。史论有如此气魄,而其表述方式却那样风流潇洒。不直言战 争之胜败,而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为曹操晚年享乐处所, 蓄姬妾歌妓于其上。拈出铜雀,使人联想到曹操纵欲的这一面;铜 雀而又言“春深”,又加一层风流温馨。用一“锁”字,重台密阁,更 加重了藏娇之意。试想英雄如曹操者,于横扫天下胜利之后,拥江 东二乔于铜雀台,弦歌艳舞,以享受缠绵之春色,当是何种得意气 概。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言河山破碎,生民涂炭之类,而拈出 “二乔”入魏以暗喻,同样把东吴领袖人物之风流儒雅的风神传递 出来了。把硝烟弥漫的战争的胜负,把如此重大的历史大事件写 得如此风流蕴藉,非杜牧不能。杜牧是风流才子,善写闺情恋意, 他把这种表述方式用于庄重的史论,而且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便 表现了杜牧特有的风韵情采。但是杜牧之写史论,除了为表现出 非凡的史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 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 不得一展。它似乎又还有一层意思: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 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