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栏目
  • 通假字
  • “棼(一)”·通假字

    通“纷”,乱。按:一说“棼”通“紊”,亦为乱义。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屯部》:“棼,叚(假)借为‘紊’。” 《尚书·吕刑》:“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疏:“棼棼,扰攘之状。”《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之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晋杜预注...

    “棻”·通假字

    通“纷”,茂盛貌。 《後汉书·班彪传》附班固《西都赋》:“五穀垂颖,桑麻敷棻。”唐李贤注:“棻,茂盛也。”按:《文...

    “巢”·通假字

    1.通“勦”。斩截;消灭。按:清高翔麟《说文字通》卷六:“‘巢’、‘勦’盖古通。” 《尚书·甘誓》:“天用勦绝其命。”唐陆德明《经典释文》:“马本作‘巢’。” 2.通“轈”,古时用以探察敌情的瞭望车。 《左传》成公十六年:“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军。”《说文·...

    “梵”·通假字

    通“芃”。梵梵,即“芃芃”,植物茂盛貌。 《隶释·汉都乡正卫弹碑》:“□耕千耦,梵芃黍稷。”...

    “桼”·通假字

    1.通“漆”,漆树,漆汁。按:“桼”、“漆”实为古今字。 《汉书·贾山传》:“冶铜锢其内,桼涂其外。”又《邹阳传》:“坚如胶桼。”又《货殖列传》巴寡妇清“陈夏千亩桼”。 2.通“七”、“柒”。按《说文》:“桼,木汁可以漆物。” 汉扬雄《太玄经》七《玄攡》:...

    “梁(四)”·通假字

    [梁闇]liangyin 同“谅阴”。 《尚书大传·毋逸》:“高宗梁闇,三年不言。”...

    “梁(三)”·通假字

    [梁糲]langli 同“狼戾”,狼藉。 汉桓宽《盐铁论·未通》:“乐岁粒米梁粝而寡取之。”...

    “梁(二)”·通假字

    通“掠”,掠夺。 《尚书大传·汤誓》:“桀杀刑弥厚而民弥暴,故尔梁远,遂以是亡。”汉郑玄传:“‘梁’读为‘掠’。”...

    “梁(一)”·通假字

    通“粱”。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壮部》:“梁,叚(假)借为‘粱’。” 《管子·小匡》:“九妃六嫔,陈妾数千,食必梁肉,衣必文绣。”(一本作“粱肉”。)《素问·生气通天论》:“高(膏)梁之变,是生大...

    “條(三)”·通假字

    通“挑”,挑...

    “條(二)”·通假字

    通“絛”。 《周礼·春官·巾车》:“革路,龙勒,條缨五就。”汉郑玄注:“條,读为‘絛’。其樊及缨以絛丝为饰之而五成。”《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适脱 絰,冠條缨,墨缘,以见乎公。”北周庾信《七夕赋》:“缕條紧而贯矩,针鼻细而穿空。”清黄遵宪《山歌》之...

    “條(一)”·通假字

    通“滌”,洗涤。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孚部》:“條,叚(假)借为‘滌’。” 《周礼·秋官·司寇》有條狼氏之官,掌辟除行人,洁清道路,注:“杜子春云:‘條,当为“滌器”之“滌”。’玄谓:滌,除也;狼,狼扈道上。”《礼记·乐记》:“盛條畅之气而灭平和之德。...

    “桀”·通假字

    1.通“傑”,俊傑,豪傑,傑出的人。按:桀,本义为鸡栖的木桩(见《尔雅》)。参看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诗经·卫风·伯兮》:“伯兮朅兮,邦之桀兮。”汉郑玄笺:“桀,英傑也,言贤也。”《墨子·耕柱》:“使圣人聚其良臣,与其桀相而谋。”清孙诒让间诂:“‘桀...

    “柴(五)”·通假字

    [柴池][柴虒][茈虒]cenci 同“参差”。 《管子·轻重(甲)》:“请以令高杠柴池,使东西不相睹,南北不相见。”《汉书·司马相如传》载其《上林赋》:“柴池茈虒,旋还後宫。”注引张揖曰:“柴池,参差也。茈虒,不齐也。”王先谦《补注》:“柴,《文...

    “柴(四)”·通假字

    通“寨”、“砦”,防卫的栅栏,守望的营垒;树枝编成的篱栅。按:柴,《集韵》仕懈切,去声,卦韵;今音“zhai”。 《公羊传》哀公四年:“亡国之社盖揜之,揜其上而柴其下。”《庄子·外物》:“知出乎争,柴生乎守,官事累乎众宜。”郭庆藩《集释》:“注:‘柴,寨也。’...

    “柴(三)”·通假字

    通“塞”,堵塞。按:“柴”通“寨”,“寨”通“塞”,故“柴”亦可通“塞”。 《庄子·外物》:“柴生乎守。”注:“柴,寨也。”唐成玄英疏:“柴,塞也。域情执固而所造不通。”又《天地》:“趣舍声色以柴其内。”注同。《淮南子·道应训》:“柴箕子之门。”《集解...

    “柴(二)”·通假字

    通“祡”。按:《说文》:“祡,烧柴燎以祭天神。”“柴”、“祡”古同音,故得通假。 《尚书·舜典》:“柴望秩于山川。”蔡注:“柴,燔柴以祀天也。”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礼记·大传》:“柴於上帝。”注:“柴,告天地及先祖也。”又《王制》:“柴而望祀山...

    “柴(一)”·通假字

    1.通“”,堆积物。按:柴,《集韵》疾智切,去声,寘韵;今音“zi”。 《诗经·小雅·车攻》:“助我举柴。”清钱坫《十经文字通正书》卷十二。 云:“《说文解字》作‘’,是‘’与‘柴’通。 正字。”按:《韩诗》亦作“”。 2.通“胔(zi)”。 《诗经·小雅·车攻》:...

    “栗(三)”·通假字

    通“粟”。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艸五》:“吉利草,时珍曰:‘……花白似牛李,秋结子如小栗。’”...

    “栗(二)”·通假字

    通“裂”,裂开,分裂,破裂。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栗,叚(假)借为‘裂’。” 《诗经·豳风·东山》:“有敦瓜苦,丞在栗薪。”汉郑玄笺:“栗,析也。……古者声‘栗’、‘裂’同也。”疏:“析薪是分裂之义,不应作‘栗’,故辨之云古者声‘栗’、‘裂...

    Copyright © 2002-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