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栏目
  • 通假字
  • “昵(一)”·通假字

    通“黏”,黏,胶合。 或云通“”,脂膏。 按:昵,《集韵》质力切,入声,职韻;今音zhi,训为“粘”。 《周礼·考工记·弓人》:“凡昵之类不能方。”汉郑司农注:“谓胶善戾。 或为 。 ,黏也。”汉郑玄注:“故书‘昵’或作‘樴’。 ……玄谓:‘樴,脂膏,败之樴,亦粘也...

    “昭(六)”·通假字

    通“瞻”,看。 《隶释》二《華山廟碑》:“祀典曰:‘日月星辰所昭卬也。’”宋洪适释:“昭卬,《礼记》作‘瞻仰。’”...

    “昭(五)”·通假字

    通“韶”。按:宋郑樵《通志》卷三十四《六书略(四)·假借第六·借协音不协义》:“昭之为昭(音韶)。”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昭,叚(假)借为‘韶’。” 《史记·李斯传》:“郑卫桑間韶‘虞’‘武’‘象’者,吴国之乐也。”唐司马贞《索隐》:“昭,一作‘韶...

    “昭(四)”·通假字

    通“超”。 《老子》第二十六章:“虽有荣观,宴处超然。”汉帛书乙本“超”作“昭”。...

    “昭(三)”·通假字

    通“照”,照亮;照耀。 《国语·郑语》:“光照四海。”宋宋庠本“照”作“昭”。《汉书·王莽传(中)》:“或黄气熏烝,昭耀章明,以著黄虞之列焉。”《楚辞·大招》:“名声若日,照四海只。”宋洪兴祖《补注》:“照,一作‘昭’。”《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

    “昭(二)”·通假字

    通“招”。 《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贱妾倘期蕃裏死,远恨家人昭取魂。”...

    “昭(一)”·通假字

    1.通“劭”,勤勉。 《诗经·大雅·大明》:“昭事上帝,聿怀多福。”高亨注:“昭,借为‘劭’。《说文》:‘劭,勉也。’此句言文王勤勉侍奉上帝。”揆郑《哀政闻社员》:“(马良)昭事上帝,旁通科学。” 2.通“紹”,紹介。 《尚书·武成》:“肆予東征,綏厥士女,惟其...

    “昧(二)”·通假字

    通“冒”,贪利冒进。按:“冒”“昧”双声通假。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楚将平,诸侯将和,楚王是故昧于一来。”晋杜预注:“昧,犹贪冒。”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昧,假借为‘冒’。”《文...

    “昧(一)”·通假字

    1.通“佅”、“ ”,古代东方少数民族的音乐。 《礼记·明堂位》:“昧,东夷之乐也。”按:《周礼·春官· 师》作“ ”,《文...

    “昶”·通假字

    通“畅”,畅通,畅达,舒畅。按:《广雅·释诂(一)》:“昶,通也。”《广韵·养韵》:“昶,舒也。”按:《说文》新附字:“昶,日长也。从日、永,会意。”《玉篇》:“昶,明久。” 《文...

    “昕”·通假字

    通“轩”,高低貌。按:《说文》:“昕,旦也。”昕,日将出时、黎明。 《晋书·天文志(上)·天体》引三国吴姚信《昕天论》:“今人颐前侈临胸,而项不能覆背。近取诸身,故知天体之南入地,北则偏高。”按:昕天,即“轩天”,谓天体南低北高。《尔雅·释天》宋邢昺疏:“...

    “昒”·通假字

    通“昧”。 《汉书·郊祀志(上)》:“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昒爽,天子始郊拜泰一。”按:《史记·封禅书》作“昧爽”。...

    “欥”·通假字

    通“聿”,由。 《汉书·叙传》:“欥中龢为庶幾。”唐颜师古注:“‘欥’、‘聿’通,由也。”...

    “昄”·通假字

    通“版”。 《诗经·大雅·卷耳》:“而士宇昄章。”宋朱熹集注:“‘昄’或作‘版’,犹版图。”...

    “明(五)”·通假字

    通“氓”,民。按:“明”通“萌”,而“萌”又通“氓”,故“明”可通“氓”。 《尚书·皋陶谟》:“惇叙九族,庶明励翼。”又《益稷》:“明庶以功,车服以庸。”《管子·侈靡》:“美垄墓,所以文明也。”郭沫若等集校:“沫若按:刘师培谓‘明当作萌’是也。……文萌,...

    “明(四)”·通假字

    通“孟”,勉力。 《尚书·盘庚(中)》:“明听朕言。”...

    “明(三)”·通假字

    通“黾”,勉,勉力。按: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三引清王念孙曰:“《尔雅》‘孟,勉也。’‘孟’与‘明’古同声而通用。”卷七又引王念孙曰:“‘明’、‘勉’一声之转,古多为‘明’。” 《尚书·盘庚(中)》:“明听朕言,无荒失朕命。”《诗经·小雅·楚茨》:“视...

    “明(二)”·通假字

    1.通“鸣”。 《管子·五行》:“四曰景钟昧其明。”(《太平御览》乐部十三引“明”作“鸣”。)《汉书·扬雄传》:“噍噍昆明。”《文...

    “明(一)”·通假字

    1.通“盟”,结盟,盟誓。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明,照也。假借为‘盟’。”按:“明”、“盟”二字同属明母阳部。按:今江苏丹阳方言“明朝”之“明”与“盟”音近,当是古音遗存,可知“明”、“盟”古音相近而义通。 《周易·随》:“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曏(三)”·通假字

    通“曩”,以往,过去。按:郑廷桢《说文双声叠韵》:“‘曩’‘曏’叠韵。” 《仪礼·士相见礼》:“曏者,吾子辱使某见。”注:“曏,曩也。”《吕氏春秋·观表》:“曏者,右宰穀臣之觴吾子,吾子也甚懽(歡)。”...

    Copyright © 2002-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