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果能去除使身心口耳目迷惑的事情,就能保持经常醒悟明白,就能够明断是非; 能明断事理就不会懒怠, 能清醒明白就不会迷惑, 这样才可以继承孔子之道。...
思考固然是学者最主要的功夫,然而必须想到某一件善事,即实实在在地做一件善事才有好处; 如果只是想着仁呀义呀的, 时间长了, 一想到什么便认为我已经得到它了, 那么这思考就属于欺骗自己的开端了。...
学者与圣贤不同。 圣人经常忘记自己是圣人, 贤人也不敢依仗着自己是贤人。学者要经常地表现出自己作为正人君子的样子,不然的话, 恐怕会随波逐流, 与世俗同流合污而自己还没有发觉呢。...
我们这辈人必须日夜反问自己:我的心必须如何厌恶丑恶,才是 “如恶恶臭”; 必须如何喜爱善良, 才是 “如好好色”。 再问自己: 我的心果真像这样好吗? 像这样恶吗? 才不会堕入欺骗自己的泥坑里去, 才能够坐在 “自谦” 的位置上获得一定的利益和享受。...
弄虚作假的事情千头万绪,都是从不能自我反省产生的啊!修养德行的事情千头万绪, 都是从能自我反省开始的啊! 不能自我反省, 就整天只看到别人的缺点; 如能自我反省, 就整天看到自己的缺点了。 一天到晚自我反省, 那么放纵之心不收也会自然收敛; 整天不能自我反...
怀藏传国之宝的人, 对于争夺价值千金的玉器不屑一顾; 怀藏价值千金的玉器的人, 对于争夺价值百金的玉石不屑一顾; 怀藏价值百金的玉石的人, 对于争夺玉一样的石块则不屑一顾。 动不动就和他物相争逐, 惟恐不能取胜的人, 他所持有的东西也很低劣。...
我所认为的圣人之道该怎样做法呢? 一是 “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 一是 “自己的行为保持着羞耻之心”。 从自身的修养以至于天下国家大事, 都是要学习的事情; 从作为子臣弟友以至于出来进去、 来来回回、 推辞接受、 拿来赠送等活动之间、 都是些存在着羞耻之...
作为学士而不先谈羞耻之心, 那就成为无所依靠的人了; 不是因为喜爱古代文化而广泛听取信息, 那就会尽干些空虚无用的事情。 作为无所依靠的人, 去讲解空虚的学问, 我看他虽然每天读圣贤的书, 但实际上离圣人是越来越远了。...
为人处事真正能做到明白细微的事理,就是自己知道慎重了,以此来验证天下的道理,便没有不知道的。 对照别人的不善来警戒自己,就能一辈子不做他人所行的不善之事。...
攻击别人的过失,就乐于审察过失。能乐于审察别人的过失,那么过失便会条条明瞭于心, 心中感到如薰灼一般, 对此应谨慎啊!...
看到不贤德的人就在内心里自我反省, 要求自己严格做起来就感到困难。做起来感到困难,就能通情达理而无过分的要求,也可以远离怨恨了。...
白天的所作所为, 到夜晚要自我反省一下, 属于坏事的应当引起震惊, 属于好事的应当为之高兴。...
美就说是美, 不要有一丝一毫的虚夸; 过错就说是过错, 不要有一丝一毫的隐瞒。...
短处不可护, 护短最后还是短处; 长处不可自夸, 一自夸长处则不长了。...
没有事时便想想有没有杂念, 有事时便想想有没有粗鲁的态度,得意时便想想有没有骄傲自大,失意时便想想有没有怨恨。经常检查自己, 到了私心杂念逐渐减少, 从有到没有的时候, 才是学问最见成效的时候。...
人们光知道说别人人心不公平,不知道自己的心更不公平。假如失意的时候, 挨了别人一拳头一棍子, 几乎恨死了别人。 等到得意后, 还手打了别人一百拳头一百棍子, 反而更加叫好。 从这里知道自己的心是不公平的。...
人们光知道说别人的心难以预料,不知道自己的心更难预料。假如缺少钱用时,自己想着得到一百个或一千个钱,就足够用,很满足了。等到得到了钱后,再添上一千贯一万贯,还更是不够。根据这些知道自心难料。...
受蒙蔽时则愚昧不明, 没有蒙蔽时则明白事理。 耳朵为声音所蒙蔽,眼睛为颜色所蒙蔽。 蒙蔽口鼻用气味, 蒙蔽身体用安逸。仅有一捧大的力量, 承受不了众多的蒙蔽, 那么, 他们离禽兽也不远了。知道有蒙蔽就除去它,人的欲望嗜好就能一天天消除,大道理就一天天明白...
事情繁难复杂, 不易处理,正可以检验我的才能如何; 形势曲折多变,潮流风行,可以检验我的操守如何; 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 可以检验我的思想如何;震天动地、制敌取胜的战斗场景,可以检验我的力量; 需要容忍耻辱的时候,可以检验我的度量如何。...
世上人厌恶平常而喜欢新奇, 不知道有这样的说法, 凡是天下最新奇的东西, 没有能超出平常的。 日月很平常, 但世世代代又使人感到那么新鲜; 棉布丝绸、 五谷杂粮很平常, 但寒冷时能取暖, 饥饿时能饱肚, 又多么新奇啊! 这就是说新奇正体现于平常之中,世上人觉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