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者寿,而动者夭。

(唐子西“古砚铭”) 以端凝幽静为养生之道的人,远较性子暴烈,急功好利的人长寿。静者能顺乎天理、应乎自然,因而较动者清和,所以能得长命。...

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张子厚“西铭”) 生命也是大自然的一种产物,“生存”的意义,乃是顺其自然,适当行事的意义;“死亡”亦不过是安息肉体回归自然罢了。则生何须欢?死何足畏!...

钝者寿,而锐者夭。

(唐子西“古砚铭”) 造物者往往是最公正的,有其长必有其短,智材迟钝者,其寿命往往较长,盖天所以弥补其不智的缺失;智材聪慧者,却往往夭寿,这也正是天嫉其锐的道理。...

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张子厚“西铭”) “易经”以阴阳象征天地,也以天地象征父母,而乾德是阳刚之气,坤德有阴柔之美,阴阳相济,刚柔才得相调和,所以,乾称父,坤称母,意即天地父母亦应刚柔相济,才能不违天逆理。……凡生存在宇宙之间的人,都是循乎天道化育而成的,与我自...

理顺则裕,从欲惟危。

(程正叔“动箴”) 处世之行为举止,若能顺乎天理,那么就能永远地处在富裕之中,但若随欲乱行,则危险亦将接踵而至。...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刘禹锡“陋室铭”) 山峦不在乎其崇高峻伟与否,只要有仙人隐居,或有遗迹,这座山即将名声大噪。易言之,一个人选择居处时,无须讲究,只要自己能有所成就,功业彪炳,即使屋舍再简陋,也能因人而扬名天下。...

虽冕旒蔽目,而视于未形,虽黈纩塞耳,而听于无声。

(张蕴古“大宝箴”) 居高位的君子,其头冠上的旒涤,虽将眉目遮掩了,但却能视于无形之中;其冠上的垂稳,虽掩住了双耳,也能听于无声之中,这是因为君子的心灵接近了臣民心声的缘故。...

居高听卑。

(张蕴古“大宝箴”) 君主是处高位者,但是他的心思要能够体察地位卑微的心声与仰望。...

壮几重于内,所居不过容膝。

(张蕴古“大宝箴”) 个人的心志必须要装饰得华美高贵,而其形体真正所居住的地方,欲仅及容身之长而已。...

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

(张蕴古“大宝箴”) 要以一个贤能的君主,来凌驭万方,治理天下,而不是以天下人的财富,来奉养一家一人。...

事起乎所忽,祸生乎无妄。

(张蕴古“大宝箴”) 许多大事的发生是由于疏忽小地方。祸患兴起是难以预测的。即俗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大明无私照,至公无私亲。

(张蕴古“大宝箴”) 照耀天下万物的太阳,没有丝毫的偏私,只要能承受的地方,都能照射得到。而最公正的心,不会因个人的亲疏厚薄有所偏执。...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

(王元之“待漏院记”) 上天虽不说话,但是能使万物亨通顺畅,一岁四时井然有序。 说明君逸臣劳乃自然道理,所以虞舜“垂衣拱手而天下大治”。...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永叔“醉翁亭记”) 醉翁的真正意图不在饮酒,而在怡人的山水景色。 欧阳修把山水与自己的心灵相交融,而把心灵的获得寄托在酒上。...

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

(欧阳永叔“画锦堂记”) 季子不被其嫂所礼遇,朱买臣被妻子所摒弃。 季子是苏秦的字,贫穷未显达时,连回家吃顿饭都要看嫂嫂的脸色。后来苏秦身佩六国相印,返乡时,嫂子跪地抖索。汉朝朱买臣,家境贫乏,却勉力读书,妻子受不了,斥为无能,与之离异。等朱...

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王勃“滕王阁序”) 君子能够安于贫困,达人能够乐天知命。能固守节操安贫乐道,顺应天命的,只有君子达人。...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王勃“滕王阁序”) 早上虽已过去,傍晚努力还不迟。年少时光虽已逝去,将老之年,还可及时努力。 “东隅”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桑榆”指日落的西方。汉冯唐说:“始虽垂翅洄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赋类欧阳永叔“秋声赋”) 草木本无情感,有时尚且飘舞零落,脱尽枯叶。 欧阳修借秋声中,草木凋零;道出了人必衰老,岁月无情,乃自然现象。人常受感情和欲望的折磨,与秋无干,何必怨秋?...

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说类周茂叔“爱莲说”) 菊花具有仙人的清风道骨,是花中的隐士。牡丹象征富贵,是花中之王。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代表花中的君子。 将各种花卉比喻各种人物,适如其分。如陶渊明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田园生活。昔人“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辞类汉武帝“秋风辞”) 秋风吹起,白云飞扬,草木转为枯黄,树叶飘零凋落,在瑟瑟的秋风中,雁群向南方迁徙避冬。...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