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集八十八) 在好的境遇里感觉的快乐,不算是真乐;人若能在痛苦的境遇里不悲观失意,反而能悠然自得的寻求乐趣,才可以说得到人心的真正妙趣。...
(前集六十七) 自己作坏事,恐怕人家知道,有这点羞恶之心,证明还有向善的余地。...
(前集七十四) 人生真正的幸福,须由磨练得来;而经过苦与乐互相交替磨练得来的幸福,才能保持常久。...
(前集六十三) 敧器是孔子游周国时所看到的东西,它的中间是空的,装上半分水就直立不倾斜,水一灌满就会倾覆倒下。孔子因此领悟到人若追求满足的话,一定会倾覆的道理。...
(前集五十八) 人在得意的时候,也常会有旁人不知道的苦恼,和失意时的痛苦并没有两样。因此,人必须超然于苦乐之外,才能收到修养的真正效果。...
(前集六十二) 身怀巧技的人,决不随便搬弄他的技巧,而喜欢搬弄巧术的人,往往显得笨拙,未能亲见巧妙的堂奥。...
(前集五十五) 奢侈的人再求奢侈,无论他的环境如何富有,他的心经常都是贫困的,倒不如那些节俭的人,精神上常觉得有余。...
(前集五十六) 读书的人,如果不把握住先圣先贤的真精神,只追求章句末节,这跟誊写文书之人有什么两样。 “铅椠”,古人记录文字工具,即木板也。...
(前集五十一) 受了他人的恩惠,不可忘记,要图谋报答才对。他人对我有怨仇,就要把它忘得干干净净才好。...
人生的幸福在于减少无谓的灾殃,人生最大的祸患在于多心散乱。惟有经历无边的苦难或遭遇事情的困厄,苦于不知如何处理的人,才知道事情越少越幸福。 因此惟有心平气和的人,才知道三心两意的多心人,实易招致无穷的祸端。...
(前集五十) 处于太平之世,待人接物,要以方正为行为的准则;处于混乱之世,最好以圆滑为行为的准则。 太平之世,社会秩序井然,违背道德之事不被允许,混乱之世,若不懂临机应变,则会遭致意想不到的灾祸。...
(前集四十二) 见别人富贵,我们不可心动神摇,要坚守仁道;别人居官受爵,我们也不可存嫉妒之心,要坚守义道。...
(前集四十三) 立身于世,要不随俗浮沉,便该高人一着。但仍应先树立一个崇高的目标,若只标榜不随俗浮沉,好比在尘土中抖着衣服,在污泥中洗脚,愈抖尘愈多,愈洗足愈脏。如何能超脱凡俗,达于清廉?...
(前集三十二) 功名富贵人人想求,这是一般人免不了的,如果能把这功名富贵之心全然放下,那便成为脱俗的人物。...
(前集三十五) 人情之变化有如翻掌般迅速,而世事又如崎岖的道路一般高低不平,困险重重。...
(前集二十八) 施恩惠给别人,这都是善举,但不必牢记心头。重要的是能谨慎防到不受人埋怨,这才是值得歌颂的功德。...
(前集三十二) 人居高位时自己不感其高,也就不知所处地位的危险,一旦置身于卑下的地方看看,就知道原来处于高位是多么的危险。...
(前集二十八) 人既生于世间,就应当建立大事业,但不必求事功,那样反而会致祸害。如果能平安度过一生,也就是事功了。...
(前集二十五) 自以为了不起的人,他对人的态度自然而然的会高傲骄慢,这不是真勇,而是元气以下的假勇,要把这份元气振作起来,而将这份血气降伏下去,然后才能把自身存于天地之间的正气加以发挥伸张。 “客气”,与别人竞争的意念,相对的就是“浩然正气”...
(前集二十七) 生活在山林泉下的隐士,也不能忽略国家大事,仍应常存救国救民之志,如此才算是高洁得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