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公“师说”) 圣人不固着于一师。孔子就曾就教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但他们的贤明远不及孔子。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并非样样都比学生好。只不过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罢了。 正如“论语”子贡所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
(韩文公“师说”) 为人师长、有三大使命;就是传授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导成就事业的知识、解答立身处事各方面的疑难。 “师”的责任是重大的,韩文公作“师说”阐明学必有师,及尊师重道的道理。...
(苏东坡“潮州韩文公庙碑”) 君子仁人对于天意所趋的事情,能很顺利的完成。然而对于他人故意制造的困扰,竟无法疏解。 这是苏东坡感慨韩愈屡处逆境所说的话。...
(苏老泉“上田枢密书”) 上天赋予我的,纯非出自偶然。而是因为我自己有真正的才学,高尚的品德。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一个人的成功绝非偶然,成功须经由努力,不是侥幸可以得到的。...
(苏东坡“潮州韩文公庙碑”) 一个普通的人,能成为百代的宗师。一句至论名言,为天下世人之所法。这种贤人的出现关系国家盛衰,何其重要! 苏东坡为韩愈做庙碑,推崇备至,如庙碑中所说“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已成千古定论,使韩愈的盛名,得以不朽。...
(苏东坡“潮州韩文公庙碑”) 不因还活着而备受重视,也不因死亡而为世所遣忘。这是苏东坡称赞韩愈精神历久而弥新,不因生死而有所改变,永远是百代宗师,永远为天下法则。...
(苏东坡“潮州韩公文庙碑”) 天道和人事有别,人事尽可以欺世盗名,而天道则绝不允许一丝虚伪存在。 苏东坡说明韩愈的精诚能拨开衡山的云,却不能挽回宪宗对他的疑惑。能驯服凶猛的鳄鱼(韩愈作祭鳄鱼文,鳄鱼为之西迁) ,却无法防止皇甫枻,李逢吉对他的诽谤...
(胡澹庵“上高宗封事”) 一个人一旦弯屈了自己的膝盖,就无法再伸直,将永远屈膝于人。北宋钦、徽二帝及大臣都被金人俘虏,南宋高宗想与金人议和,胡澹庵不赞成,认为应整顿王师北伐金人,不应苟安南方。如果一旦议和,北宋大好疆土,将永无规复之望。可惜南...
(韩文公“原道”) 博爱就叫做“仁”。做事合宜叫做“义”。有德性的君子行仁义,能以爱心为治道之本。且能顺应时宜,做最适当的处理。 韩愈作“原道”,是要探寻儒家学术的根源,以正人心,对教化影响至为重大。...
(韩文公“原道”) “煦煦”指小恩惠。“孑孑”指小善行。是说器识狭小的人,常把施小惠看作仁,行小善也当作义;这都误解仁义的涵义。...
(苏东坡“范增论”) 凡物必定自己先腐败,然后才会生出百虫。汉高祖用陈平计策,离间楚国君臣,使项羽起疑心范增私通汉朝,因而削弱范增的权力。结果范增大怒辞去,还没走到彭城,背上疽发死亡。比喻人必先有疑心,才会受离间的谗言的影响。...
(苏东坡“荀卿论”) 只为逞一时之快,而放言奢论,没想到轻率放言所酿成的灾祸,竟如此严重。说话可以不谨慎吗? 这篇文章是苏东坡对荀子的评论。谓其不屑于古圣先贤,把圣王视为伪善。...
(苏老泉“春秋论”) 赏罚是天下公众的事情,不可仅凭个人喜恶来判定。...
(苏老泉“管仲论”) 事情的成功,并非成于成功的那一天。一定是有缘由的。事情的失败也是如此,祸根早已种之于先了。说明齐桓公成霸业,是因为鲍叔牙推荐管仲。威王时国家丧乱,虽是因为竖刁、易牙、开方三个小人,如果管仲在病危时能请威王杀此三人,则齐国...
(苏老泉“管仲论”) 国家因为重用了一个贤人而兴起。当失去贤人时,奸佞必然随之而来,国家也就趋于衰亡了。这是苏洵惋惜管仲的去世,造成齐国的衰败混乱。...
(柳子厚“桐叶对弟辩”) 周成王拿梧桐叶戏封小弟唐叔,周公看见,认为君无戏言,于是封弟于唐。柳宗元觉得周公此事处理不得当,应以正道教导成王,慢慢的劝导,不该在他说错话之后,还替他掩饰、放纵;意即周公处事太过急切。 不管什么事,操之过急,一定会失...
(欧阳修“明党论”) 殷商时,纣王暴虐无道,臣民虽有亿万之多,民心也分散为亿万个。周武王推行仁政,虽然臣民只有三千多,但却能团结一心。所以周武王才能伐纣灭商。 这句话出自“书经”。...
(韩文公“原毁”) 治事修明,毁谤亦随之而来;德高望重,就会有人恶意中伤。世俗小人,总喜欢忌害贤人,以谗言侮蔑为乐事,因为自己没有才干的缘故。 就是俗语所说“树大招风”的意思。...
(韩文公“上张仆射书”) 听到长上的指示,不问是非,便马上奉行而奔走的,是趋炎附势的好利小人。反之,能坚守自己的立场,若长上指示有不对的地方,要加以劝谏,才是明辩是非的好义君子。 能判别是非、直行己道、不迫于威势,才是真正的好义者。...
(韩文公“原毁”) 古时君子责备自己严格且周密,对待别人非常宽大而且简约。即所谓“严以责己,宽以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