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秋胡行二首 ·其二

2023-01-05 可可诗词网-建安诗文 https://www.kekeshici.com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经历昆仑山,到蓬莱。飘飖八极,与神人俱。思得神药,万岁为期。歌以言志,愿登泰华山。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世言伯阳,殊不知老; 赤松王乔,亦云得道。得之未闻,庶以寿考。歌以言志,天地何长久。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二仪合圣化,贵者独人不?万国率土,莫非王臣。仁义为名,礼乐为荣。歌以言志,明明日月光。

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大人先天,而天弗违。不戚年往,世忧不治。存亡有命,虑之为蚩。歌以言志,四时更逝去。

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壮盛智惠,殊不再来。爱时进趣,将以惠谁?泛泛放逸,亦同何为!歌以言志,戚戚欲何念!

这首诗写诗人遨游仙境,想寻得不死之药,以长寿万年,但他深深地知道这只能是幻想,因此,只有 “欢笑意所之”。可一想到自己壮志未酬,便断然否定了那种消极的情绪。

这一首一共五解。第一解写游仙界情况。“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泰华山,又名华阴山,即今华山,古代传说它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想登上泰华山,与神仙一起游玩。不仅如此,又 “经历昆仑山,到蓬莱”,他遍游四方八极,和神仙一同往还。要仙界中遨游,自然摆脱了人间俗务的缠绕,又可求得不死之药,使自己长寿万年。仙境、长生之药,这只能是在壮志未酬,生命有限这对矛盾面前的幻想而已,诗人对此是有清醒的认识的,因而在第二解中就对此进行了否定。

“天地何长久! 人道居之短”二句,道出了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天地是长久无限的,人生的几十年在长久的天地中显得多么暂短!此处,诗人是表明不要回避这个客观规律,并以世传的长寿者,仙人为证。“世言伯阳,殊不知老;赤松王乔,亦云得道。得之未闻,庶以寿考。”伯阳,是老子的字。这几句意思是说,世人说老子长生不老,赤松、王乔得道成仙。没听说能够真正得道,也许能够益寿延年。这一节最后再一次强调天地久远。这里,诗人否定了长生不老、成仙得道之说。

在久远的天地中,人是最宝贵的,应该爱民,这是第三解中表达的内容。开端“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二句,采用了比兴的手法,以日月灿烂之光,普照天下各处,比喻德泽无所不施。“二仪合圣化,贵者独人不?万国率土,莫非王臣”四句,言人为贵。二仪,指天地。“万国率土”二句是用典。《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地化育万物,最宝贵者难道不是人吗?天下广土众民,皆乃君王百姓,这与《度关山》中所表现的“天地间,人为贵”的思想是相同的。既然人是最宝贵的,而百姓皆乃君王的百姓,那么作为一个统率百姓的君王,就应该以“仁义为名,礼乐为荣”,也就是以施行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以制礼作乐为光荣。曹操在“意中迷烦”之际,应能意识到君王的职责,以民为本,以仁义为准则,这种思想还是极为可贵的。

第四解,言时光迅疾,在暮年之际,为何而忧。“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二句,揭示了时光不断流逝,四时更迭,无法抗拒的客观规律。春夏秋冬交替往还,昼夜推移以成一年。这个自然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不可抗拒的。在这个自然规律面前,随着春秋的更替,人很快就会衰老。那些“圣人”更有先见之明,所作所为不违天道。既然如此,自己还为什么而忧愁呢?他在诗中作了极好的回答:“不戚年往,世忧不治。”这是这位政治家内心的独白,也是他思想的闪光之处。他忧虑的不是年岁已老,而是社会混乱。这种胸襟,这种慨叹,怎能不为后世人所赞叹!为了进一步说明 “不戚年往”,接着又写道:“存亡有命,虑之为蚩。”表明自己所忧不是为属于自然规律的生和死,如果是那样,则是愚蠢、无知的。

天地久远,生命有限,应该珍惜时光图进取,这是第五解所要表明的。面对无情的时光,特别是到了暮年,可能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极时行乐,这就是第五节开头所写的那样:“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不能紧锁愁眉,要随心欢乐快慰,但诗人随之也就否定了这种态度,表明应采取另一种态度,即“壮盛智惠,殊不再来。爱时进趣,将以惠谁?”盛壮年华和智慧,一去不复返,应该珍惜光阴图进取。这同他在《龟虽寿》中表达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决心是相同的,诗人志在统一天下的胸襟、抱负得到了充分的披露。在诗的最后,诗人又进一步对及时行乐思想进行了否定。“泛泛放逸”与“爱时进趣”,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诗人不仅在诗中断然否定“泛泛放逸”的行为,在实际行动上也是如此。他“爱时进趣”,功垂千古。

《秋胡行》善于用典。在这两首诗中多处用之,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怀,使诗歌显得内容丰富而又意寓含蓄。另外,这两首诗又能将哲理寄寓在形象的描写中,使诗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