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 ·登楼赋

2019-05-19 可可诗词网-建安诗文 https://www.kekeshici.com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王粲不仅能诗,而且善赋。他的 《登楼赋》就是一篇脍炙人口、流传于后世的佳作,代表了建安时代咏物抒情赋创作的最高成就。

《登楼赋》是王粲在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避难于荆州以后,不被刘表重用,登上当阳县城楼后抒发感慨所作。据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记载,东汉末年,“献帝西迁,粲徙长安”、“以西京忧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又据李善注引盛弘之 《荆州记》曰:“当阳县城楼,王仲宣登之而作赋。”这些记载,都为我们考察这篇赋的写作时间和背景提供了佐证。

此赋主要是通过作者登楼所见之景物,抒发了自己流落异乡而产生的思乡怀土之情,表现了作者处于乱世壮志不得伸展的悲痛感情,以及渴望天下太平,实现自己政治抱负、施展才智的强烈愿望,揭露了当时军阀混战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灾难。

全赋可分三大段。

从开始至“曾何足以少留”为第一段,主要写登楼的缘由及当阳城楼的地势、登楼后的所见所感。

开头两句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点出了全篇的主旨。登上当阳城楼极目远眺,目的在于“销忧”,极为明确地写出了登楼的原因。这里,“登”和 “望”提挈全篇,当阳城楼所处的地理位置,远近景物依次得以展开。作者登楼以后,先从当阳城所处的显豁开阔的地势写起,它不是傍湖而起,也不是依山而建,而是耸立在千里沃野上;它明朗宽敞,具有其他楼宇无与伦比的特点。作者抓住这个特点不惜笔墨,依次描写它四周的景物,勾画出了它的地理位置。清清的漳水,宛如一条银白色的绸带萦绕着它,曲折的沮水中长长的沙洲依靠着它。当阳城楼的背后是高而平坦、广阔的原野;面对着的是泽边低湿肥美的水田;北面连接着陶朱公坟墓所在的郊野;西面同楚昭王的坟丘相连;花和果实遮蔽了四周的千里郊野;五谷盖满了田畴。句句是景,美不胜收。荆州一带物产之富饶,风景之美好,画面似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令人赏心悦目,满可以清除心中的忧愁。可是,作者却接着写道:“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当阳城虽高明寡匹、川原可赏、物产丰饶,然而不是自己故乡,又怎么能使自己有心稍为逗留呢?异乡的景物越是迷人,越会使作者想到故乡的惨遭破坏,“白骨蔽平原”的惨景,从而更加引起思乡怀土之情。所以说作者登楼四望,用以销忧,非但没有解除心中之忧,反而更增加了忧愁。这一段,作者着力描写异乡美景,其目的就是为反衬故乡的萧条残破,以抒发自己的思乡情怀。那么作者为什么漂泊异乡,为此引出第二段。

从“遭纷浊而迁逝兮”到“岂穷达而异心”为第二段,写流落异乡的原因及其思乡之情。

这一段一开始就写道:“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这就交待了作者是遭逢战乱而避难于荆州的。在荆州竟然超过了十二年。其中“漫”字,颇为用心,一方面描写出他迁徙到荆州时间之长,同时,又刻画出他在荆州不得志的境况及其心情。王粲在遭逢董卓作乱之后,不得已逃离长安到荆州依附刘表。根据《三国志·魏志·刘表传》记载,刘表是一位“姿貌甚伟”、“外貌儒雅,心多疑忌”之人,对于王粲这样一个“貌寝”之人,根本不能加以重用。王粲身在异地他乡,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就更加感到孤寞、冷落,这种处境对于一个要实现自己政治抱负、施展才智的人来讲,实在是难以忍受,更感到时间之漫长,这就更加使他思念家乡、怀恋故土。为此,引出下两句:“情眷眷而怀归兮,熟忧思之可任?”心恋故土而时时思归,谁又能承受住这种无边无际的忧思呢?作者的思念之情已达到无法忍受的程度,但又何以解忧呢?于是他“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站在当阳城楼上,依着槛杆,面向着家乡,迎着北风,敞开衣襟,极目眺望,想把家乡的一切尽收眼底。因王粲的故乡和当时的帝都长安都在荆州之北,故“向北风而开襟”。可是,事与愿违,长路漫漫,高耸的山峰遮住了视野,欲望不得见。回家的路途曲折而修远,川漾济深,归途遥远而艰险,欲归不可能,面对高山长水,思念着被阻隔的家乡,怎能不使他涕泪横流、悲哀不已!

在悲痛欲绝之时,他想到了历史上那些怀归之人: 孔子在陈地绝粮受困,便发出了“归欤”的叹息之音;楚国的仲仪被囚于晋,奏出了凄苦的楚声;越国的庄舄显贵之时,病中仍操越音。这里,作者以孔丘、仲仪、庄舄自喻,以此说明自己的思乡怀土之情切。最后两句,说明人在怀念故土方面的心情是一致的,不为仕途的穷达而有所不同。这一段,作者把自己的思乡之苦、怀归之情,淋漓尽致的抒发了出来。在思乡的情感描写中,再次点出了 “忧”字,与开篇的“登楼以销忧”一句相照应。在当阳城楼上,伫立怅望,思绪起伏,想到“西京乱无象”,自己避难来到异地他乡,寄人篱下,何年何月能返回故乡?为此,他只能忧上加忧。而这一切又是战乱所造成的。因此,他厌恶战乱,渴望太平,这种情感在第三段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叙写。

第三段从“惟日月之逾迈兮”直到篇末,写作者渴望和平,施展抱负的心愿以及抱负不得施展的悲痛心情。作者饱经战乱的苦难,目睹了军阀混战所造成的凄惨景象和人民的深重灾难,祈求太平盛世。渴望贤君明主的到来,以便施展自己的才智,实现其政治抱负。“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六句,完全反映了这种思想。但作者这种希望如夜空中的流星一样,瞬间即逝。因为他深深地知道,政治清明就像黄河之水清一样,遥遥无期,“王道”何时能 “平”! 时刻担心着自己就像悬着的 “匏瓜”和陶净的井水一样,不为世所用。理想和现实这一对尖锐的矛盾摆在了他的面前。他完全失望,踯躅徘徊、悲苦交加,于是便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他的忧伤之情。当他“栖迟徙倚”楼上之时,不觉 “白日将匿”,这时,映入作者眼帘的是“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在那白日沉沦之时,风声萧瑟,天色惨淡,走兽狂叫求群,飞鸟相鸣归巢,原野死寂无人,只有这个远征之人没有休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真是令人肌骨凛冽,怎能不使这个异乡骚客备加感到孤独凄凉!为此,他悲思难禁,凄怆憯恻,万感齐发。作者登楼的目的是为了销忧,可是却隐入了更深的忧愁之中。于是“循阶除而下降”,下楼时的“忧”与登楼的“销忧”愿望恰恰相对应。他心情悲伤凄怆,气愤填膺,以至夜不能寐,盘桓反侧,作者的悲哀之情达到了顶点。

写景与抒情相结合,是这篇赋的显著特点。赋中的三段都是以情写起,又都是以情收结,其中着意描写了景物。如第一段写了美不胜收的异乡美景;第二段写在楼上远望归途中的景致;第三段写下楼日暮黄昏时的景致。这些描写,都是为了渲染环境和气氛,为烘托感情,抒发感情服务的。因此,作者笔下的景,是登楼观览所见到的景;作者抒发的情,又是登楼观景所产生的情。景因情设,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这篇赋摆脱了汉大赋那种艰涩难懂,堆叠奇僻词汇的习气,运用了清新洗炼,平易流畅的语言,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好像从肺腑中流出一样。所以,浦铣云: “ 《登楼赋》情真语至,使人读之泪下。文之能动人如此。(《复小斋赋话》)另外,作者还恰当地运用了典故和成语。该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多骈偶句子,通篇用韵。正因为《登楼赋》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所以才脍炙人口,深深地打动着历代读者的心灵。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