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干 ·序征赋

2019-05-19 可可诗词网-建安诗文 https://www.kekeshici.com

余因兹以从迈兮,聊畅目乎所经。观庶士之缪殊,察风流之浊清。沿江浦以左转,涉云梦之无陂。从青冥以极望,上连薄乎天维。刊梗林以广涂,填沮洳以高蹊。搅循环其万艘,亘千里之长湄。行兼时而易节,迄玄气之消微。道苍神之受谢,逼鹑鸟之将栖。虑前事之既终,亦何为乎久稽。乃振旅以复踪,泝朔风而北归。乃中区以释勤,超栖迟而无依。

序征赋,是记叙征行之文章,以赋体撰成。曹操多次率兵出征。他常常委任身边官吏随军出征,参谋军事。军事之余,他们饮酒诗赋,写见闻,发感慨,为行军作战增加雅趣。其所作诗赋虽然多为歌功颂德之作,但客观上推动了建安文学的发展。就其歌颂曹操所进行的统一天下大业,也是代表着历史的进步,反映历史发展的趋势,不能视为糟粕。何况他们诗赋还有反映现实的一面,而被誉之谓 “汉末实录”,“汉魂风骨”呢! 《序征赋》从其记叙内容来看,由江浦左转,进入云梦之泽,恐是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南征刘表之时。八月刘表死,其子刘琮降曹,刘备屯兵樊,曹操击败刘备于新野,刘备退兵夏口。曹操进兵江陵。后曹操与刘备等战于赤壁,曹操大败,引军回。徐干随军出征,赋中记叙出征的所见、所闻,以及历时之长,事终而归。赋中对于战事未写一字,主要是写景物、季节、地理环境,随景布情,抒怀归的怅惘之情。这与他建安十六年随曹操西征时所写的 《西征赋》,在抒情方面有不同。《西征赋》明确表明西征的胜利,“区宇之今定”,“铭功烈乎帝裳”,深感有载笔之职从征,而无嘉谋而自责。《序征赋》则不言此次出征如何,而只是说 “虑前事之既终”,振旅复踪,走上了回归的道路上。当然这次南征刘表是先胜后败,失去了荆州、江陵等江南诸郡。恐是作者讳言失败,故写得概括而含混,表示惋惜之情。作为徐干任曹操的军谋祭酒官,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同曹操的事业纠结在一起,既有寄托希望之情,又有报知遇之恩。故而在思想上、感情上也随曹操事业成败的变化而变化。这篇 《序征赋》所表现的徘徊栖迟的行为及怅惘之情,就是曹操南征的先胜后败的思想折光,赋中借景抒情,托景寓意,展示出抒情者的心灵世界,暗寓着事业的挫折,以情感人。

全赋共二十二句,分三个层次记叙出征的过程与见闻、感慨。以记叙为主,兼容抒情、议论。高华委婉。

赋的前四句是一个层次,序写南征行动,及所观察的要点。“余因兹以从迈兮,聊畅目乎所经”,开宗明义,写自己参与南征的军事行动。兹,代南征之事,从迈,即跟随军队行动。军队行经的景物,可以使自己赏心悦目,心情舒畅,聊以消除旅途中的寂寞。总括所见所闻,引起美的感受。一个聊字,带有暂时性,姑且之意。接着用“观庶士之缪殊,察风流之浊清”两句,补充说明考察的内容,观察江南人士品格的美与丑、好与坏,人们的风俗流品的清真与污浊。从人品民风之中看社会美与恶。古人常认为社会混乱,是民心变坏,风俗硗薄所致,因而礼乐制度受到了破坏。社会安定统一,则民心向善,民风淳朴。故民心民风是考察社会好坏的标志。事实上汉末董卓之乱,而江南荆州所在安定,荆州牧刘表又有好贤之名,因而文士多投奔刘表,百姓南逃荆州。事隔十几年后,刘表也割据一方,曹操则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割据的群雄又以曹操奸诈,而以声“汉贼”为名,对抗中央朝廷。曹操南征割据的刘表,徐干借以考察江南的民心与士风是很自然之事,可以为曹操提供招纳贤士,统治百姓的计谋,无愧于军谋祭酒的职务,也不辜负古人向以激浊扬清为己任的教诲。

“沿江浦以左转”以下八句为第二个层次,主要写行经云梦大泽的景物与感慨。江浦,即江岸。这八句是说,军队沿着长江边岸,顺江流而向东行,因而进入了古代的云梦大泽这广袤数百里的沿泽地域,无陂,是说路无偏颇,化用《尚书》的“无偏无陂”句意。放眼远望青暗天色而无边无际,上连结着天纲,云梦与天相接。于是就用刀斧砍去大泽中的刺大的灌木丛,而开出一条广阔的道路。接着就在这大片的低湿地中填充出一条高高的小路。填,填充之貌。这广袤超千里的云梦泽,泥泞无路,人马难行,不得不用老弱之卒,填充草木,供车马人行。老弱士卒死者无数,尸填道路。作者只简单交代了大泽中填充出一条高高的小路,讳写这一悲惨事实。对行旅的艰辛的渲染,自然为结尾的 “释勤”张目与铺垫。过了草泽之地,到了长江边,则是另一番景象。总观大江上下,循环往来的战舰,约有万千艘之多。绵延驶行在浩渺千里的长江岸边,军容壮大。曹操指挥的北方军队士卒,原不熟水战,经过短期训练,又收降了原荆州刘表的水军,满以为一举攻下东吴,横塑赋诗,不可一世。然而曹操却中了周瑜火攻之计,顿时之间 “强虏烟飞灰灭”,败走华容。对此诗人又只字未提。只是描写大军水陆并进,军威赫赫,以此来暗示长江之险,已不成为进攻中的问题。不无赞美之情。

“行兼时而易节”至结尾是为赋中的第三部分,即结尾部分。描写军队回归的情景与心情。“行兼时而易节,迄玄气之消微”是一过段句。是说大军征行已经有两个时令和二十个节气,已经到了冬气消微的年末了。时,时令,即春、夏、秋、冬。节,节气,农历二十四节。玄气,指自然天气,即北方之气。古人认为日行北极,时至冬季,称为玄天。曹操是在建安二三年七月南征,先胜荆州、江陵,大军东转,直驱夏口。于蒲圻赤壁一战败北,率残军回归许昌,时节正值这年的十二月。年末,冬季将尽,春季将来。所以诗人说兼时易节,玄气消微。当然也有阴气尽,阳气升,美好的景象很快会展现在眼前之意。接着两句就写这种构想,天帝导引着主东方的苍帝春神,接受了北方主冬的玄神辞去,转眼间又将逼近了夏季到来,将是南方鹑鸟等七宿的栖止之时(一说为鹑鸟七宿将要栖息。)这四句赋文,总述时间,即过去、现在、未来,暗含着无限的感慨。接着只用一句将战事一笔带过,“虑前事之既终”,前事即指兼时易节的战事,就现在的时间立论,凡过去之事均称前事。概括而不确指具体之事,讳言败事,就不会引起主人们的不愉快的回忆。然而写秋冬战事时间与未来的春夏相接,又暗示出自然界的转机,也会带来统一天下大业的转机,败事将随严冬的玄气而消微,未来将是美好的。正因如此才说出,没有必要再停留在这里,更何况是久留呢!何为,即为何,为什么。暗示出不必要痛苦败事,而应回师,重整旗鼓,再次出征。果然,建安十四年三月,曹操出兵征伐孙权,休养生息一个春季。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驻军合肥。这两句虽是讳写败事,但无颓废之气,含有自强、自信、自壮之情。于是引出后四句的严整回军的描写,以及归后的心情无依之态。他们重振军旅,名正言顺地班师回朝,重新踏上回归的道路,迎着北风,朝着北方首都许昌进发。大军到了中原首都地方,就完全解脱了行军的艰苦辛勤,得到安定的休息,可是心理却超出了安定休养之外,而空荡无所依托。前两句写北归许昌首都,军心未涣散,严整地退军,迎着岁末的北风,毅然而归。抗严寒,顶朔风,精神尤壮,艰辛劳苦丝毫未减。后两句抒情,刻画心理活动。中区、即中央,此指汉之统治首都许昌一带。回归到大本营,解除了风霜之苦,获得了休整,但人的心理却未与此同步,而是仍留在战事和统一天下的大业之中,因而对这一点休整,思想就出现了无所依托的空白。空虚无聊之感,油然而生。后两句结尾正反映了这一心理过程,当然有了新的任务,这种心理会转换的。当然对这两句话意义的理解,也不能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仅仅看成是空虚无聊,而是蕴含着追求统一天下大业的实现的只不甘寂寞之情。这正是这一代有理想抱负的知识分子的共同心理的反映。

这篇短赋记叙征行,完全可以写成洋洋洒洒的万言大赋。因为此次出征历时长,军行苦,又有着先胜后败的重大转机等。可是作者略事实,重心灵的揭示。因而对战事简而括之,写出征的事件,考察民心民风,文武之治并行。文教德化于所经之地方,以武力消除荆州割据的刘表势力,进而铲除东吴与刘备的势力,统一江南。文治武功不能偏废。表现出师的正义性、合理性,是代皇帝巡狩天下。接着渲染军旅所见的景物,所历的艰辛生活,借写场景之宏大,路途之艰辛,烘托出军队士气,即坚韧不拔,沉着勇敢,纪律严明,气势宏壮,水、陆并进。颂扬之情尽在言内。然而对于战事,未作只字交代。随即转写归程,从时间之长、战事之终,来说明没有长期行军在外的必要。毅然北归正是主帅上合天意,下顺民心的决策,休养之后,再行征讨,求得好的转机。这样,灵活笔法,讳言败事,是多么名正言顺。颂扬与安慰之情备至。诗人并不止于此,而又以回中央后的空虚无聊之情,托出不安于享乐,而欲有大作为的心理。并非是一败而不振。这一点的揭示是十分必要的。它昭示人们,这不是因失败而自暴自弃的军队,而是时刻未忘统一天下大业的重任,居安思危,急于建立功业,不甘享乐自适的军队。又是一个何等壮烈胸怀。正是这篇短赋借景、事宣情,因而有其感染人的魅力。读者正是随着抒情的脉络而与作者共鸣。诚如曹丕所说徐干“以赋诒标美”。本文可作一例。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