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之际杂剧《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撰人不详)的简名。见该条。...
古典戏曲曲谱集。82卷。清人允禄主持,由周祥钰、邹金生、徐兴华等人合编成集。成书于乾隆十一年(1746)。收南北曲谱共4466曲,其中南曲牌1513个,北曲牌581个,共2094个曲牌,其余则为南北曲的变体。此外还收北套曲188套,南北合套36套。此书编排特点是以曲...
现代5幕9场话剧剧本。战斗剧社、新四旅宣传队集体创作,林扬、严寄洲、刘莲池编剧。太岳新华书店1948年12月初版。卷首有林扬《序言》。剧本取材于解放战争中的延安保卫战。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兵力疯狂进攻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西北人民解放军为了“保卫党...
敦煌遗书。作者佚名。见敦煌写本S6631,原卷末题“九相观诗一本”。诗前有序,内云:“普劝有识,归心解脱之门,凭此胜因,同证涅槃之路。诗陈九相。列在后文。”可见这是一组演绎生死,弘扬佛法的诗作。“九相”,又作“九想”,意即佛家从人的尸相,引起九...
近代白话章回小说。36回。岭南将叟(吴趼人)著。初载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五日至三十一年十二月(1904年12月1日至1906年1月)《新小说》(日本横滨—上海)第12号至24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广智书局(上海)铅印单行本,平装3册。翻印本有:1926年9月世界书局(上海)本...
金代诗文总集。清人吴重熹辑刊。本集全名为《石莲庵汇刻九金人集》,共收入9位金代作家的集子,即:王寂《拙轩集》6卷,补遗1卷;赵秉文《滏水文集》20卷,附校札记2卷,附录1卷;王若虚《滹南遗老集》45卷,续1卷;李俊民《庄靖集》10卷;元好问《遗山集》40卷...
元代诗文别集。30卷。戴良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江总督采进本编入别集类。 主要版本有明正统十年(1445)刊本(收入《四部丛刊》)。卷首有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揭汯序,王祎序。卷1—7为《山居稿》,卷8—14为《吴游稿》,卷15—23为《鄞游稿》,卷24—30为《...
近代白话章回小说。12集48卷192回。漱六山房(张春帆)著。点石斋(上海)初版,每集1册:第1集,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1906年12月)印行;第2至5集,三十三年八月(1907年9月)印行、第6集,三十四年(1908)印行;第7、第8集,宣统元年八月(1909年9月)印行;第9集,宣统...
《楚辞》篇名。汉王褒作。包括《匡机》、《通路》、《危...
宋代总集。南宋人曾协、欧阳澈、王子...
清代诗文别集。方殿元撰。方殿元,字蒙章,号九谷,番禺(今属广东)人,清初诗文家。此集共6卷,包括诗4卷、文1卷、《环书》1卷,《环书》后附《四书讲语》19则。卷首有自序。邓之诚认为他的诗“纯以神行,境界甚高”(《清纪事初编》卷8)。有康熙间刊本。...
清代传奇剧本。即《未央天》(朱素臣作)。见该条。...
古典诗体之一。指全篇以9字句或基本上以9字句构成的诗歌。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说:“九言起于高贵乡公。”高贵乡公即魏文帝曹丕之孙曹髦,但其所作九言诗今已不存。九言句出现较早,楚辞中就有不少带“兮”字的九言诗句。传为汉末蔡琰所作的《胡笳十八拍...
当代中篇小说。陆俊超著。作家出版社1959年初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4月新1版。本书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构思而成,叙述1949年9月国民党商船“凯旋号”在南海起义返回祖国的经过。“凯旋号”是国民党商船中一艘吨位最高的远洋轮船,大副彭涛和参加过省港大罢...
宋代诗文别集25卷。员兴宗著。焦竑《国史经籍志》载员兴宗著作为50卷。因年久多有散佚。《四库全书》据《永乐大典》所录,编为诗4卷、文21卷。全集以学术论著和政论奏议为主,诗作并无特色。学术论著如《论语解》、《老子解略》等,多以理学为旨归。政论奏议...
布依族民间故事。流传于贵州贞丰、望谟等地布依族民间。故事叙述的是:很久以前,科松寨有个名叫庆谷的后生,靠砍柴打猎赡养双目失明的老母亲。庆谷勤劳、善良、孝顺的美德,深深地感动了七仙女。无论庆谷怎样婉言推谢,七仙女一定要和他结成夫妻,共同创建...
民间传说故事选集。施玉清搜集整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年初版。内收关于九华山的风物传说故事92篇。有的叙述唐代“诗仙”李白为此山定名的故事,有的叙述了地藏菩萨在此建寺的历史传说,有的叙述八仙之一张果老戏山姑留下的“果老石”。故事情节曲折,...
宋诗别集。1卷。陈岩著。本书为专门题咏安徽省九华山的名胜和物产的专集。原作甚多,已有散佚,此本为元至大年间方时发收集遗留作品210篇重刊的。《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皆七言绝句,凡咏名胜者二百另七首,咏物产者三首。九华山自唐以李白得名,诗家多有...
晚唐诗人杜荀鹤自号。杜荀鹤是池州人,其地近九华山,所以有这个自号。顾云《唐风集序》中也称“九华山人杜荀鹤”。杜荀鹤有《秋日怀九华旧居》诗,由此可知他曾在九华山隐居。...
当代话剧剧本。成都市话剧团集体创作,栗粟、冯光宇等执笔。四川人民出版社1976年出版。这部6场话剧描写老干部带领群众疏通江道的故事。60年代初,新上任的地区交通局党委书记赵志江回到阔别20余年的家乡乌蒙江九龙滩,当年共同参加红军的师弟王保成已是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