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亡。

【注释】 选自宋·苏轼《日喻说》。 道:道理,法则,规律。 壮:壮年。 【赏析】 《日喻说》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十月十二日。苏轼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二月,宋神宗采纳王安石的建议,用经义、策论试进士,而罢去自唐以...

人不可以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注释】 选自宋·苏轼《上梅直讲书》。梅直讲,即梅尧臣,北宋著名诗人,官至国子监直讲,故称梅直讲。 苟:苟且,不正当。 徒:听任。 【赏析】 《上梅直讲书》是苏轼及第后写给考官梅尧臣的感谢信。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梅尧臣为...

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注释】 选自宋·苏轼《教战守策》。策,古代大臣向皇上陈述政见和进献谋略的一种文体。 危:危险,危难。 逸:舒适,逸乐。 劳:辛劳,艰辛。 患:灾祸,患难。 【赏析】 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苏轼参加科举考试时,作《进策》25篇,其中《策略》5...

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

【注释】 选自宋·苏轼《贾谊论》。 量:器度。 识:见识。 【赏析】 贾谊抱负远大,20岁便做了太中大夫。汉文帝还想升擢他为公卿,朝廷上许多政策、法令、规章制度,都由他主持制定,可谓既遇于时,也遇于明君。但由于受到当时大臣周勃、灌婴等人的排斥和反...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注释】 选自宋·苏轼《贾谊论》。 所取者:要达到的目的。 待:等待时机。 就:向往。 忍:忍让。 【赏析】 贾谊具有辅佐帝王的经世之才,是西汉初年年轻有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为了巩固汉朝统治,他曾向汉文帝提出了一系列革新政治的主张,受到汉文帝的赏...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注释】 选自宋·苏轼《贾谊论》。贾谊(前200年—前168年),洛阳人,西汉初年年轻有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自用:发挥自己的才能。 【赏析】 贾谊是西汉初年年轻有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有辅佐帝王之才。为了巩固汉朝统治,他向汉文帝提出一系列改革建议:主...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注释】 选自宋·苏轼《留侯记》。 高祖:汉高祖刘邦。 项籍:楚霸王项羽。 忍:容忍,忍耐,以待时机。 【赏析】 张良是刘邦的重要谋臣,在楚汉相争中,张良辅佐刘邦打败项羽,平定天下,建立汉朝,名垂千古。然而同样是这个张良,在秦王朝一统天下后,为...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

【注释】 选自宋·苏轼《留侯论》。留侯:指张良,字子房。 匹夫,普通人,平常人。 见辱:被侮辱。 不足为勇:不值得称作勇敢,不算是勇敢。 卒然:突然,“卒”通“猝”。 临:遇到,面对。 加:施加侮辱。 挟持:抱负,怀抱的气度。 【赏析】 苏轼的《留...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既主张政治改革,又有保守倾向。当王安石推行变法时,他反对新法,遭到贬斥,出任杭州、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徐州(...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注释】 选自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夷以近:路平而近。夷,平坦。 以:而,且。 奇伟:奇异雄伟。 瑰怪:美丽而奇特。 非常之观:不平常的景象。观,景象。 罕至:绝少到达。罕,少。 【赏析】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记述游华山洞时,“入之愈深,...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注释】 选自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北15里。 拥火:拿着火把。 深:洞的深处。 难:困难。 奇:奇特。 【赏析】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文集中唯一一篇游记,虽说是游记,却不像大多数游记那样,以记游取胜,而是因事立论,借...

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

【注释】 选自宋·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特:不过。 雄:首领,头。 士:谋士,有才能的人。 擅:据有,引申为凭借。 宜:应当。 南面:面向南。古代以面向南为尊位,帝王面朝南而坐。 制:制服,战胜。 尚:还。 【赏析】 《读孟尝君传》是王安石读了《史...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

【注释】 选自宋·王安石《材论》。 安以荣:国家安定,身处尊荣。 亡以辱:国家灭亡,身受耻辱。 【赏析】 王安石深知人才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他为相时,十分注重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在《材论》一文中,他精辟地阐述了自己的人才观...

王安石

王安石 (1021—1086), 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抚州临川 (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 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进士。历任地方知县、通判、知州等职。神宗继位,擢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锐意改革,实行变法...

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注释】 选自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俭:节俭。 奢:奢侈。 【赏析】 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一文,是为教导儿子司马康厉行俭约而写的家训。司马光一生清正,不谋私利,在退居洛阳时,时常深入民间,了解民众疾苦。在生活上,司马光崇尚简朴,鄙弃士大夫们...

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

【注释】 选自宋·司马光《谏院题名记》。谏院是旧时掌管向皇帝提批评建议的机构。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赏析】 宋代设谏院,始于仁宗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谏院主管规谏讽喻,凡朝政缺失、百官任非其人、各级官府办事违失,都可谏正。司马光于嘉祐六...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居夏县涑水乡,世称涑水先生。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词人。宝元初年(公元1038年)进士甲科。任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神宗时为御史中丞。在政治上,他作为保守派的首领,反对王安石变法,受到改革...

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注释】 选自宋·周敦颐《爱莲说》。 花之富贵者:牡丹花开得艳丽超群,显得华贵,故如此说。 花之君子者:因莲有“出淤泥而不染”等品格,故说它是花中君子。 【赏析】 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一篇经世不衰的散文精品,它托物寓意,阐释了爱莲的道理,表达...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注释】 选自宋·周敦颐《爱莲说》。 濯:洗涤。 清涟:清澈的水波。 妖:妖艳,艳媚。 不蔓不枝:不牵蔓,不分枝。 香远益清:香气传得愈远愈显得清幽。 亭亭:直立的样子。 植:树立。 亵玩:亲近而不庄重地把玩。 【赏析】 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一篇赞...

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曾知南康军。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小溪畔,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人称濂溪先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与道教的思想,提出了系统的宇宙构成论,对宋明以后的理学发展影...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