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阴阳,只是两端,而阴中自分阴阳,阳中亦有阴阳。 句意: 阴阳虽然是两个极端, 但是在阴中又自分阴阳, 阳中也有阴阳。 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
名言: 极是道理之极至, 总天地万物之理, 便是太极。 句意: “极”是道理到极点的意思, 总括天地万物的理, 便是“太极”。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
名言: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句意: 理和气是相互依存, 缺一不可的。 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
名言: 理未尝离乎气, 然理形而上者, 气形而下者。 句意: 理未曾离开气, 但是理是无形的, 气是有形的。 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
名言: 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 注释: 太极: 指派生万物的本原。 句意: 对天地来说, 则天地之中有派生万物的本原的太极; 对万物来说, 则万物之中各有太极。 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
名言: 天下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句意: 天下万物的事理, 没有独自存在的, 一定是成对出现的。 出处: 宋·朱熹《近思录》...
名言: 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 句意: 人的心灵都是有知觉的, 而天下的事物都是有理的, 只在理有没有穷尽之处, 因此知觉也是没有穷尽的。 出处: 宋·朱熹《补传》...
名言: 本心以穷理,而顺理以应物。 句意: 本心是用来穷尽事理的, 而顺从事理就解决了有关事物。 出处: 宋·朱熹《观心说》...
名言: 析理则不使有毫厘之差,处事则不使有过不及之谬。 句意: 分析事理则不让它有一毫一厘那么小的差错, 处理事情则不让它有过头或者不及那样的错失。 出处: 宋·朱熹《四书集注》...
名言: 惟能有不为,是以可以有为:无所不为者安能有所为耶? 句意: 只有能够有所不做的, 才能够有所做的; 什么都做, 哪能够都作好呢? 出处: 宋·朱熹《四书集注》...
名言: 当务为急, 不求所难知;力行所知, 不惮所难为。 注释: 惮(dan): 怕, 畏惧。 句意: 最应当做的是紧要的事情, 不寻求难以知道的事情; 努力实行所知道的事情, 不怕事情很难做。 出处: 宋·朱熹《四书集注》...
名言: 行然后知之艰, 非力行焉者不能知也。 句意: 实践之后才知道事情的艰难程度, 不努力去做它是不能知道这一点的。 出处: 宋·朱熹《四书集注》...
名言: 今学者亦多来求病根,某向他说,头痛灸头,脚痛灸脚,病在这上。 注释: 某: 口语中在人前自称, 指代“我”。灸(jiu): 灼, 烧, 中医中一种治疗方法。 句意: 现在有学习的人也多来寻求病根, 我对他说: 头痛就治头, 脚痛就治脚, 病就在这上面...
名言: 惟道为无对,然以形而上下论之,则亦未尝有不对也。 句意: 只有道才是没有成对的事物的, 但是从有形还是无形的角度讲,则未尝没有成对的事物。 出处: 宋·朱熹《答胡广仲》...
名言: 动静二字,相为相待,不能相无,乃天理之自然,非人力所能为也。若不与动对,则不名为静;不与静对,则亦不名为动矣。 句意: 动和静这二个字, 互相作用互相依赖, 不能缺少一方, 这是天理自然这样的, 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如果不和动相对, 就不...
名言: 远途始觉乾坤大。 句意: 走过漫长的道路才觉得天地很大。 出处: 宋·陆游《柳村酒家小楼》...
名言: 心明始信原无佛,气佳何曾别有仙? 句意: 心地明净才相信本来就没有佛, 气势很佳哪里还会另外有仙呢? 出处: 宋·陆游《仲秋书事》...
名言: 管中窥豹岂全斑? 句意: 在竹管中窥视豹子怎么能够看到全部的花纹呢? 出处: 宋·陆游《江亭》...
名言: 圣人之道者,必先致之,及超然有所见,方力行以终之。 句意: 圣人对于道, 一定是先获得它; 等到超然于外能够看见时, 才可以终身实行它。 出处: 宋·胡宏《胡子知言·大学》...
名言: 滔滔天下,若动若植,是曾无一物息者矣。 注释: 滔滔: 连续不断的样子。曾: 竟。 句意: 天下事物非常繁盛, 象是动物象是植物, 竟然没有一种事物是静止不动的。 出处: 宋·胡宏《不息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