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一动一静者,天地之至妙者与? 句意: 天地最奇妙的是它的一动一静。 出处: 宋·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内篇》...
名言: 物无不变,变无不通,此天理之自然也。 句意: 事物没有不变化的, 变化之后没有不通达的, 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出处: 宋·欧阳修《明用》...
名言: 传闻何可尽信。 句意: 传闻怎么可以全部相信呢? 出处: 宋·欧阳修《春秋论》...
名言: 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弊之源。 句意: 善于治病的人, 一定医治病人病痛的地方, 善于补救弊害的人,一定堵塞弊端的起源之处。 出处: 宋·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名言: 事固有难明于一时而有待于后世者。 句意: 事情本来就有一时难以明白而需要等到将来事物发展变化的。 出处: 宋·欧阳修《濮议序》...
名言: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则风,础润而雨。 注释: 必至: 一定会出现。见微而知著: 观察微小的变化就可以了解大的事情。月晕(yun): 指月亮光线经过云层而形成的模糊的光带。础: 柱子石的石礅。润: 潮湿。 句意:...
名言: 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由兆。 注释: 兆: 征兆。 句意: 事情的完成, 并不是仅仅在完成此事这一天, 一定有它的开始与终止的过程; 祸乱的产生, 不是产生在产生这一天, 也一定有它的征兆出现的过程。...
名言: 常者,道之纪也;道不以权,弗能济矣。 释文>= 注释: 纪: 纲纪, 根本。权: 权变, 根据客观情况而作出改变。济: 补救。 句意: 保持常态是道的根本; 道假如不根据具体情况而有所变动, 就不能对事物有所补救。 出处: 宋·李觏《易论》第八...
名言: 天降阳,地出阴,阴阳合而生五行。 注释: 五行: 古代思想家把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称为五行, 他们认为世界万物是由这五种物质造成的。 句意: 天产生阳、地产生阴, 阴阳相合就产生了五行。 出处: 宋·李觏《删定易图序论一》...
名言: 喜至极无言,笑余翻不悦。 句意: 欢喜到极点就没有话说, 笑过之后反而感到不欢乐。 出处: 唐·杜牧《池州送孟迟先辈》...
名言: 水之不涸,以其有源也;木之不拔,以其有本也。 注释: 涸: 枯竭。 句意: 水不枯竭, 因为它有源泉; 树不拔起, 因为它有树根。 出处: 宋·石介《题军事州学壁》...
名言: 顺水舟,多狂澜,人人只知涉险之为险,谁知至险乃在平与安。 句意: 顺水行舟有很多波涛。人人只知道在险路上跋涉很艰险, 谁知道最艰险的竟是在平安之处。 出处: 唐·查淑英《行路难》...
名言: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注释: 黄尘清水三山下: 指在大海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 有时变为黄尘, 有时变为清水。更变: 交替变换。 句意: 从天上往下看三神山有时在黄尘中有时在清水中, 千年之间的交替更换好象马奔跑那样快。 出...
名言: 涧水流年月,山云变古今。 注释: 涧: 两山之间的河谷。 句意: 山涧中的水日夜不停地流, 山上的云从古到今一直在变化。 出处: 唐·崔曙《缑山庙》...
名言: 一叶落兮天地秋。 句意: 一叶掉落了, 秋天到了。 出处: 唐·李子卿《听秋虫赋》...
名言: 月既满而犹亏,日将中而如昃。 注释: 昃(ze): 日西斜。 句意: 月亮已圆满了还得亏缺, 太阳将到中天还得向西斜。 出处: 唐·张仲素《管中窥天赋》...
名言: 东南西北, 其极无方, 夫何鸿洞, 而课校修长? 注释: 鸿洞: 空濛。课校修长: 测量长度。 句意: 东南西北是没有边际的, 既是无边际的, 怎能测量出它有多长? 出处: 唐· 柳宗元《天对》...
名言: 力足者取乎人, 力不足者取乎神。 句意: 力量足够的人求助于人, 力量不够的人求助于神。 出处: 唐· 柳宗元《非国语·神降于莘》...
名言: 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 注释: 倪(ni): 事物细微的初始。 句意: 天地变化无法推测, 阴阳变化没有穷...
名言: 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 注释: 都: 都城。野: 郊外, 野外。 句意: 观察都城里的情况可以知道郊野的情况, 观察郊野的情况可以知道国内的情况, 观察国内的情况可以知道天下的情况。 出处: 唐·柳宗元《梓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