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篇 齐物论) 真正的仁者,并不需要使人人都看到他的施为。 参照“大辩不言”。...
(内篇 齐物论) 宇宙间,所不知的事,超越理性之外,不需要勉强知道,能够知道的仅止于自己的本分,这就是真正的知者了。 “论语”有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是这个意思。...
(内篇 齐物论) 圣人虽然要认识六合,(六合就是天地四方)与充塞宇宙以外的存在,可是,对这种不可尽知的事实,不敢发抒议论。又对于宇宙的事,虽然做了各种议论,可是都不敢论断那个是好的或是坏的。 六合之外,是万物性分的表面,这物的性表,虽有其理性存在...
(内篇 齐物论) 真正的雄辩家,就是不说也可以通达自己的意志。 参照“大仁不仁”。...
(内篇 齐物论) 在春秋时代,有所谓的“坚白同异说”,主张坚硬的石头不是石头。白色的马不是马。因为如果单单说要搬石头的话,坚硬的石头和软的石头都要搬。但如果指定要搬坚硬的石头,那么软的石头就不能搬。又如果单单说要买马的话,那么白马和黑马都可以...
(内篇 齐物论) 万物之生,形气不同,有小有大,但如果以性来说,没有不自足的。所以,如果以性的自足为大,那么天下就没有比秋毫的尖端还大的东西。太山也可称为...
(内篇 齐物论) 宇宙如果是一体的,那么,依着达人的想法去做的话,就叫做道。道是通乎一切的,所以称为一,其间没有绝对的差别。 这是说宇宙间的万物,事理虽有小异,而他的悟性是相通的。是与非、可与不可,美与丑,看来似不同,但就道观之,不可截然划分,...
(内篇 齐物论) 狙公养了一群猴子,喂芋头给猴子,若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猴子们都生气了。如果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们都很高兴。 朝三暮四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可是猴子却只顾眼前的多寡。人的愚騃,与此相似。 这个譬喻,狙是弥猴。狙公是养猴的...
(内篇 齐物论) 无论任何事物,由于看法的不同,既可以是这样,也可以看作那样,并没有一定的说法。 虽然有是非,善恶的议论,可是如果改换了立场去看的话,有时候也会把是当成非,把非当成是。...
(内篇 齐物论) 天地万物,宇宙间的一切,都和一只手指头,一匹马同样的一体,在什么地方都没有差别。 若有个人把自己的手指拿来做标准,而说他人的手指不是手指。又把自己的马拿来做标准,而说他人的马不是马。可是,事实上,无论谁的手指都是手指,任何一匹...
(内篇 齐物论) 不应该有的事而当成有,这就好像把今天才到越国的人,说他是昨天就已经到了这里同样的可笑。 这是说人心必须先有一个是非的标准,而后再判别何者为是,何者为非。因为人心万应而无穷,那么是非也就随之无...
(内篇 齐物论) 说话必须表达真正意义。若只是为了矫饰说话本身,而隐藏其真义,是不好的,必须率直表达才好。 “荣华”就是浮辩的言辞,华美的言谈。只为了华辩,而因此隐敝至言是不当的。所以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就是这个道理。...
(内篇 齐物论) 宇宙间,也许有真正主宰者存在。他支配一切自然法则,那就是神、佛、或是天。无论如何,在自然之间,是有不变的条理秩序的。...
(内篇 齐物论) 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人心,不时在和他人或自己的欲望斗争。 这也是说明人心的卑诈。...
(内篇 齐物论) 乐器(无论是笛子或是钟)的声音,都是从它的空虚部分产生出来的。人如果没有虚心的话,就不会产生出真正的东西来。 箫管内部空虚,所以能发出雅乐,这是从无生有,是宇宙间不变的原理原则。...
(内篇 齐物论) 这是指已经全然忘掉自我存在,而真正回到超然自得,物我两忘的境界。...
(内篇 齐物论) 充满在自然界中而溢出的无音之音,就是人所未之前闻的天籁。 至人(即达到了道的极致的人)或神人(即达到了神境界的人),都可以听到天籁的。 “籁”就是箫,长一尺二寸,十六管,象凤翅,舜所作。 天籁,是指纯乎自然,至善至美的乐音。...
(内篇 齐物论) 处世的态度,必须离形体,去智虑,以达到物我两忘和自然同化的境界。 “嗒焉”是忘记自己的样子。“耦”是对方、匹配。丧其耦就是失掉对方,失掉匹配的对象,处在绝立的境地。这是说南郭子綦依着桌旁,坐而忘我,凝神遐想,仰天叹息,终于妙悟...
(内篇 齐物论) 刚烧过的灰,是能够再燃烧起来的,可是死灰却不能复燃。人的心必须像死灰一样,永远处于不可动摇的状态。 以死灰来比喻,是取其寂静无情,这必须是率性自然,而能遗忘浊世是非的人,才能做到的。...
(内篇 逍遥游) 再大的东西,也一定有合于它的用法,使用时如果不明白这道理,就是愚人了。 古时候,梁的宰相惠子向庄子说,魏王曾经给我大瓢箪的种子。可是所结的果实,因为太大,所以不能用于做瓢箪,于是只好把它打破。庄子慨然说道:“你是真不懂得用大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