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一章) 真实的话不悦耳,悦耳的话不一定真实。美言就是只有装饰而没有真实性的语言。...
(七十九章) 天道没有用利己主义的想法去选择人,去亲近人。也就是说,天道对人无所亲疏。天道固是毫无偏私,但却永远降福给有德行的人。 “亲”就是私。“与”是帮助。...
(八十章) 国家很小,百姓也少,像这样,既不需要舟船,也不要车马,鸡呜犬吠之声相闻,人民对那种生活将会很自然的感到满足。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理想国。...
(七十九章) 一旦予人深恚重恨,即使以后以各种方法,去把怨恨缓和疏解,最后还是消弥不了留在对方心灵中的余恨。...
(七十八章) 合于正道的言论,在表面看来,好像与俗情相反。这就是说老子言论以道本,但每每与世俗的人情事物相反。...
(七十七章) 天道总是把多余的部分给损削,把不足的部分给弥补起来。人却不如此,往往锦上添花,对有余的更加踵事增华的多供给。对不足的,反而会去剥削它,欺凌它。就因为这样,世间才会发生凶残和暴乱。...
(七十八章) 身为一国之主,应当以国中最贫瘠艰苦的地方来居处。能有这种襟抱的人,才配做社稷之主。 为人君应当把万民的罪过,一肩担起。“左传”宣公十五年:“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就是这个意思。...
(七十六章) 人刚出生时是柔软幼弱的,死后反而变得僵硬挺直起来,一切的植物和动物都是这样。这正可说明,柔弱是生之道,强刚是死之道。...
(七十七章) 天道好像张弓一样。张弓的时候,往往须把高的地方抑低,却把低的地方抬高起来。 天之道正是要移有余以补不足。...
(七十四章) 刑罚本是奉行天意的人,代天来执行的。也就是由统制人的君上,来代天来执行。如果代天执行的君主昏庸残暴,就如同以技术拙劣的木匠,来替代良匠挥斧一样,不仅功不可成,甚至还会伤到自己的手。表面上虽然是在责罚别人,实际上是毁损自己。...
(七十三章) 天就像张起一张很大的网,看起来很松疏,其实什么事情都不会遗漏掉的。用长远的眼光去看的话,好的人一定会得到幸福,坏的人最后绝逃不脱祸害。...
(七十四章) 饱受苛刑虐待逼迫的人民,因为不堪承受煎熬,其至但求速死。民不畏死,再以死刑来威协他们,又会有什么效果呢!...
(七十二章) 老百姓若不能敬畏上天的法则,并了解其不可违背的道理,又不能警惕到违背天理的不智,那么,一定会遭到很大的灾祸与报应。 这就是比喻,治国者若用苛政暴行来威迫人民,人民不愿忍受,必定反抗作乱,那么更大的祸害就要降临到治国者的身上了。...
(七十三章) 勇气有两种:一种是真勇敢;就是不管多么困难险阻,都敢去做的那种积极的勇气。另一种是不敢,就是不管什么事,“不能抱坚决的信心,而不得审慎选择去做”所产生的消极的勇气。敢的勇气有时会杀人,也会杀自己。相对的,不敢的勇气,能使人活,也...
(七十章) 伟大人物的胸襟,有如怀抱美玉,如果大道不行政治不清明,那么他就只好表面上随俗沉浮,而于内在修养上,保持赤子之纯罢了。 这和“衣锦尚蹚”同一道理。 “褐”是贫民穿的很粗的毛衣。...
(七十一章) 对世间的事,会知极广,却不自诩为博知广见,这种谦虚的态度是最允当的。反之,强不知以为知,其相去真不止千里了。...
(六十九章) 兵家有言,前进一寸,不如后退一尺。就是说,冒昧的去挑起战争,不如想办法来阻止战争的发生。 如果不懂这个道理,只知道向前攻打,一味想打胜仗,抱持这一想法,最后终将失败。 所以,在作战之先,宁可退避让人,以消弥战祸,而不可逞强躁进,以...
(七十章) 在世界上,了解自己的人很少,效法我的人也很少,那证明自己最会保守高尚之道的关系。这现象是可喜的,不必为此而担尤。...
(六十八章) 善于遣用别人的人,自己每能抑制,屈居人下,能予人以谦虚下人,不与人争的如沐薰风的亲切感。...
(六十九章) 用兵的人曾这样说过:我不敢挑起战端,以兵伐人,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起兵应战。老子则认为,自己不可变成战争的主谋者,而宁可处在被动的地位,直到对方,攻击自己时,才发动武力奋力应战。 “为主”是说挑起战端以兵伐人。“为客”是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