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林上) 周书上说:“想要打败敌人之时,先要施予敌人一些小恩惠。” 昔日,晋智伯无端要求魏宣子割让领土,魏宣子当然是不愿意的。但是魏相任章劝谏道:“臣以为大王最好能答应智伯的要求。因为他无端要求割让土地,若得满足,将会屡次向邻近诸国做同样无...
(说林上) 人民如果饥饿,战乱会发生。人民若受疾病之苦,战事也会发生。人民若是过度劳累,战争会发生。民心如果骚动,战争也会发生。 这句话是秦臣任妄对秦康公的谏言。意思是施政不可使民饥、使民...
(喻老) 不徒从事于小善施为的人,把他的精力用于大事业。所以一旦成就,立享大名。这句话和老子所说的“大器晚成”,楚庄王所说的“飞必冲天”意义相通。...
(喻老) 打了胜仗,所以就肥胖起来了。 孔子的门生曾子看到子夏日渐肥壮,于是问他发胖的原因。子夏回答说:“战胜,故肥也!”曾子听后如堕迷雾中。再问他打了什么战?子夏说:“在我的内心分为二半,一半是想以夫子之教为乐趣而沉浸其中,一方面却又为世俗的...
(喻老) 按照时序规律去耕耘,虽然是不擅长农务的下人,也能有大丰收。因此,无论是做什么事,都要按部就班依照自然的法则去做,才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古时宋国有人花费了三年时光,雕刻了一片树叶形状的玉石。因此被提擢为大夫。列子听闻此事之后说:“只雕...
(喻老) 不轻于言飞,飞则必然凌青霄而低万物。 这句话用来形容平素沉默木讷的人,一旦振作起来,往往有惊人的壮举。 典故出自楚庄王。春秋时代楚庄王主理国政,三年间,没有做成一件事。朝臣位右司马者曾问他说:“君主到底有何谋划?”楚庄王回说:“我虽然...
(喻老) 千丈长的堤防,即使坚石如磐石,也会因蝼蚁般微小洞穴而崩溃倒塌。百尺高的崇楼,也会因厨房的一处小孔隙冒出来的烟火而肇焚。所以说一切的大变故,往往是因为一点小处的大意忽略所招致,故要想将天下治理好,必须注意小处的缺陷。...
(喻老) 使用象牙筷子、玉杯而生活奢靡的人家,必定吃不惯豆叶煮成的粗糙食物。而且生活也会日益奢侈靡烂,终至败亡而后已。...
(解老) 以自己所知的天下情势为基础,来广泛地观测推断天下的形势。这句话是“以身观身,以家观家”的推衍语句。...
(喻老) 毛皮浓厚的狐狸、和毛皮光耀的花豹,他们的皮毛令人喜爱,却也因为其可爱处而丧生。人也常因为人所见的特长而深受其累。...
(解老) 一个人在染患疾病时,最仰望和倚重的人就是解他病危的医生。当人在遇到灾难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奉神祀鬼,把希望寄托在冥冥中的鬼神上。...
(解老) 圣明的君主处理万事万物时,勤劳谨慎,就如慈蔼的母亲,细心地顾虑她稚弱的儿女一般,充塞着无垠无涯的温馨。...
(解老) 如果冬天没有降下大雪,密盖住大地的话,到了来年春夏之交,树木就无法长得茂盛繁密。人也是如此,若不经历风霜雪雨的磨练,就没有日后的辉煌腾达。...
(解老) 一个匠人如果经常不断地变换工作,则无法专精,成绩也就乏善可陈了。...
(解老) 超越目力、勉强睁大眼睛去看,往往会失去清澄真切的视力。勉强竖起耳朵去谛听,亦往往会失去灵敏的听力。思虑过度的人,就好比是耳目操劳过甚,反而使原有的思绪混淆起来。 《论语》也说:“再思可矣”。因为思虑顾及得太多了,常常因此有了胆怯之心...
(解老) 懂得崇奉天道的人,一定会知道节制其孔窍的欲求,使之清灵虚泛。如此,浩然之气就能通畅自如,心灵亦因之光洁明亮。这就是老子所谓的养生之道在事天的道理。 孔窍是指“口鼻耳目”。...
(解老) “和氏璧”的本身已具有胶洁灿烂的光辉,无须再加琢磨,就能眩人耳目。因此,用不着再饰以五色文彩。这就是说,本质已风采过人的人,没有必要再做雕饰。...
(解老) 世界上充斥着平庸凡俗之辈,而有德有为有守的圣人,却有如凤毛麟角般难得一见。...
(解老) “德”就是“得”。以我们的亲身体验所得到的,才是能使我们真正获益的“学问”或是“德”。仅依传授及闻见所得来的,只能说是“知识”而已。...
(解老) 所谓有“仁爱”之心的人,是指能以真心去颐爱别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