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秦) “三亡之道”:是指三条通往灭亡的道路。 政治倾颓败坏的国家,发动战争,去攻击治理得很好的国家,覆亡的一定是这个挑起战火的国家。用邪乱歪道攻击正义真理,遭到覆亡的也必定是攻击他人的一方。违反道理的人,若是攻击秉持道理的人,覆亡的也必...
(初见秦) 对事物内涵的意义尚未了解之前,就信口开河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就表示这个人没有智慧。如果是了解之后而不予以阐扬,即表示他没有真诚的问道之心。...
(形执解) 巍巍高耸的泰山,正是因为能容纳一颗细砂,一粒小石,所以才能积得如此高大。因此,我们若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人物,胸襟亦须宽阔,有包容接纳忠谏诤言的雅量。...
(大匡) 没有人能比父亲更了解儿女的性情。...
(任法) 君臣之间的关系,就好象是形影常相伴随一般,永不分离。如今已引用为形容知友的心心相...
(宙合) 天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会觉得很危险,不能轻易冒犯;有时又平易动人,令人望而生兴。...
(宙合) 形体弯曲时,影像也随之弯曲。影随形变,永远不会因外形而受欺瞒。所以,我们若想追求美好的事物,必须要记取要有美好的善行才可。...
(七法) “感化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收立竿见影之效,而是要经久持续的努力。如果不了解“感化”的原则,急急忙忙地要移风易俗,就好比是早上才砍下树木造车,而傍晚就想坐那辆车子一般可笑。...
(七法) 想要做一个统一天下的政治家,必须先要去除奇矫的言论,和虚幻的,形式化的风俗。...
(乘马) 一个节俭成性的人,不会有浓厚的购买欲望,因而会觉得金钱并不是最贵重的。相反地,奢侈靡费的人,因为用钱过于浮滥,所以重视金钱,就会觉得金钱很宝贵。...
(权修) 种一株只能收一株的是五谷之类,种一株而能有十倍收获的是树木;但培植一个人才,就可能有百倍的收获。...
(权修) 治理万民的国君,必须先要使人民能知耻;民知耻,然后国家才能治平兴盛。...
(乘马) 土地是政治的根本,因为有了土地,才能够生产物资。有了物资,才能生养民众,建设国家。...
(权修) 天下乃国家之根本;国家乃乡邑之根本;乡邑乃家族之根本;家族乃人之根本;人乃身之根本;而身又是治之根本。换句话说,能够好好地修身养性的人,才能够治理天下的大事。 “大学”中也说过同样的道理:“要治理天下的人,先要懂得治国之道,要治理国家的人...
(权修) 如果要定一年的计划,最好种一年之间就能收获的五谷杂粮;如果要定十年的计划,最好种植树木;如果要为终生订计划,就必须要培养人才。...
(权修) 国君如果轻率使用民力,任意役使百姓,将会使百姓筋疲力尽,民心背逆。如果过分地加重赋税,亦会使百姓怨国怨尤国君。一旦百姓的力量被聚敛罄尽,那么政府所颁行的政令;必然就无法行使了。...
(权修) 要使土地能生产作物,需要有一段时间的培育和孕育。人民的力量,也有一定的限度,有时对工作也会产生力不从心的现象,所以也需要给予适当的休闲。这也就是不可以杀鸡取卵,摧毁根本的意思。...
(形执) 后羿的成就,不只在善射。造父的能为,不止于骑驭。奚仲的技巧,不徒是造车而已。精通一艺的人,也不可仅从他最有成就的一项技艺上去衡量他。最重要的,是在探讨他能有这种成就,所致力的方法和所下的工夫,从而推展到修学治事各方面去,才算真正体认...
(形执) 一个人把所学所闻的学识、经验都用于治理家族,其才干也只能发挥在一家之内,只受到一家的敬爱。但若将所学所见用于治理天下时,就能博得天下人的景仰。一个人人格和成就的差异,就由此表露无遗。...
(牧民) 国家府库所藏不足,并不是件值得焦虑担忧的事。治国最要紧的,还是在于如何将现有的财富,做最适当、最公开的分配。 论语亦曾说:“不患寡,而患不均”。...